• 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

学修园地

blog

追溯本源 提升正信——学习《往生论注》心得体会

这段时间师父带我们亲近了一位非同寻常的古大德昙鸾大师,学习他非常珍贵的遗作《往生论注》。通过这部著作,追溯净土教理体系的渊源,窥探净土法义之精髓,明了其真实要义,从而建立正信、正行,让我们成就往生大业,速证菩提。 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度过了充实而幸福的时光,每天都得到丰厚的法餐,法味浓浓,法喜充满。所以我非常感谢这次因缘,感谢师父以及所有常住,同时,也感恩这次所有遇见,大家是善缘聚会,以法相见,非常

查看详情
blog

试论古大德绘“净土变相”之因

一、“经变”意涵 所谓经变,就是用图画、雕刻、文字的形式来讲解佛经内容、佛典故事,宣扬教义。其中,文字类的称为“变文”,绘画类的称为“变相”。“西方净土变”是依据净土三经的内容所绘制,主要描绘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美妙胜景。盛唐时期,净土宗十分流行,所以,在石窟中绘制“西方变”成为佛教壁画的主流,其数目庞大,在其他经变中居于首位。而三部经变中,又以《观无量寿经》变的题材数量最多,最为盛行。

查看详情
blog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近一个月,在千年古刹法宝寺学习撞钟。每天清晨,大众还在梦乡,我便轻轻走出寮房。有时天黑朦朦的;有时遇见皎洁的月光,洒满整个寺院,犹如白色的霜。圆圆的月亮,从西边的山头落下,各色的鸟儿,在枝头歌唱。巨大的黄葛树,与青灯古佛相望,伫立在晨风里,述说着千年的梦想。我似乎走进了一首唐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来到大雄宝殿,焚香礼佛,静立钟前。晨钟偈云:“闻钟声

查看详情
blog

《菩提正道菩萨戒论》略说

近来在学习菩萨戒的过程中对宗喀巴大师所著《菩提正道菩萨戒论》也有了一些了解,此论是对无著菩萨《瑜伽师地论菩萨地品》的解释。宗喀巴大师依据大乘经典中有关菩萨之戒相,继承龙树菩萨、弥勒菩萨、无著菩萨等的菩萨戒思想,系统完善地阐述了菩萨戒的义理。此论是修学菩萨道的重要指南,现就论中的一些重要内容及思想做简要介绍。一、菩萨戒之内容此论中以九种戒相来概述菩萨戒内容,分别是:自性戒、一切戒、难行戒、一切门戒、

查看详情
blog

浴佛节剃度感悟

释宗息农历四月初八是传统的浴佛节,这个庄严殊胜的日子,也是我的剃度出家日,对此我感觉非常的期盼和激动。大家都知道,浴佛节也称为佛诞节,是为了纪念释迦牟尼佛诞生而举行的,佛陀的诞生为世间带来了浩瀚、深邃的佛法,揭示了宇宙的真相,更为迷失的众生找到了一条解脱之道。因此,在佛诞日,世界各地佛教徒及寺院都会举行各种仪式和活动,以表达对佛陀的缅怀敬仰和感恩之情。咱们法宝寺也不例外,并且大师父还选择在这个重大

查看详情
blog

乘佛愿为我命

释宗弥《论注》学习即将结束了,这四十多天时间,大家都泡在法雨甘露里,虽说有些辛苦,但收获也是很多的。其实更辛苦的是师父。师父广征博引,理事俱阐,将《论注》的幽深义理层层剖析,详细地为我们讲解,相信大家收获都很多,有些是能说出来的,有些是暂时还说不出来的,也不想说出来的。宗弥障深慧浅,有负于师父辛苦的开导,虽说有些认识,好多还没有消化,只是先收进了仓库里,拜托阿赖耶识这个库管先管着。有的消化了一点点

查看详情
blog

学法、做事和练心

今天是我们正觉僧伽班第三学年的汇报会,在此想与大众分享一点自己的感受,或者说是成长吧。 我们学习班的学习氛围我觉得像大自然滋养万物一样,怎么说呢,就像作家余华说的一个比喻:当一个人在接受环境的影响时,就像阳光、雨露、空气、土壤等等对树木的生长影响一样,但重要的是树木在接受阳光等的影响成长的时候,它是以树木的方式在成长。我们每一个人在这个氛围里学习,既能够相互促进、增上,又都

查看详情
blog

我的修学体会

《般舟赞》言:旷劫以来常没没,到处唯闻生死声,释迦如来真报土,清净庄严无胜是。 故而,人生于我而言,是一场逃离——逃离苦难,逃离烦恼,逃离颠倒妄想。接下来,我想分享我的修学体会。 (一)四重恩体悟 在日常学修生活中体会到四重恩之含义,方知自己的衣食住用,都是佛恩、师恩、父母恩、众生恩的体现。若无佛日日摄护,若无师父慈悲教导摄化,若无父母辛勤养育照顾,若无僧俗二众共

查看详情
blog

浅谈修学教理与树立信仰的关系

这学期我们学习了《观经归宗》和《隋唐佛教史》,所学的经典及教理知识覆盖面广、非常丰富。杨曾文教授是个博学多闻、学问高深的佛教史学专家,其著作《隋唐佛教史》中的佛教历史、宗派著述及内容,体系浩瀚渊博、作风严谨,是难得的优秀佛学史教材。我们多是有净土信仰的人,学习本宗乃至他宗教理已有不少时间,但因根基不一,学修及树立信仰程度不一定相同。借此期末总结的机会,末学就与师父们交流一下教理与信仰的

查看详情
blog

生活是一本正“经”

生活是一本正“经”文:释宗弥 不知大家是否发现,近来 “抑郁症”、“讨好型人格”等概念被媒体频繁地提起。压力之下,孤独感、无力感、焦躁不安等诸多情绪时刻提醒着我们,快乐地活着多不容易。 在竞争愈发激烈的当下,人生仿佛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削足适履”。为了所谓的融入,我们极不情愿地磨平自己的棱角,焦虑地跟其他人比较,竭力做“有用”的人,以辨别自身的价值。却忘了那句“你这辈子不用对任何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