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变”意涵 

所谓经变,就是用图画、雕刻、文字的形式来讲解佛经内容、佛典故事,宣扬教义。其中,文字类的称为“变文”,绘画类的称为“变相”。

“西方净土变”是依据净土三经的内容所绘制,主要描绘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美妙胜景。

盛唐时期,净土宗十分流行,所以,在石窟中绘制“西方变”成为佛教壁画的主流,其数目庞大,在其他经变中居于首位。而三部经变中,又以《观无量寿经》变的题材数量最多,最为盛行。

经变画实际上是佛教思想传播和普及的重要形式,是佛教各宗派为宣扬各自的思想和教义而采用的艺术方法,历史上不同时期的佛教思想、佛教宗派教义很多都能在经变画中反映出来。

1.jpg

二、shan dao大师简介

唐代开始,“阿弥陀佛”逐渐成为中国佛教信仰中的主流,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死解脱观——借“他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在高宗、武则天时代,净土信仰传布广泛,风靡长安、洛阳等地。凡修学净土,shan dao大师都是我们不可能绕过的一个关键、核心的人物。现就四点对大师略作介绍:

1、唐代高僧,世传弥陀化身,为净土宗实际立宗人。

佛教的弥陀净土信仰于汉魏之际传入中国,流行于两晋,定型于唐代。因东晋庐山慧远大师集一百二十三人结社念佛,求生西方净土,促进了净土信仰的推广。至南北朝时逐渐遍及各地,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北魏昙鸾大师,后由隋代道绰大师承继发展,最后由唐高僧shan dao大师集其大成,创立净土宗。因其念一声佛,出一道光,故又称光明和尚。

大师一生潜心弘法,著书立说,其代表作《观经四帖疏》在中国净土宗教理史上有着至深的影响。

《观经四帖疏》是净土宗的根本教义,是净土宗持名念佛的理论基础,正是这部著作奠定了大师立宗的地位。净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师对这部祖典的评价是“净业行人之指南针”。

2.jpg

2、十八岁,见“西方净土变相”,立定往生极乐之愿。

相传大师是在看到一幅奇妙的净土变相图后,非常震惊,神往不已,由衷慨叹:“何当托质莲台,栖神净土?”当下生起欣愿求生之心,大事因缘由此开始。

佛经中,有同样因为“好相”得度经历的,如舍利弗见马胜比丘威仪端严、举止安详,心生崇仰畏敬之心,于是跟好友目键连一起在佛陀座下剃度;又如《楞严经》中提到的,阿难尊者也是因为看到佛陀的庄严相貌,产生仰慕之情,从而跟随佛陀出家。我们不禁好奇,到底是什么样的画作令大师决志求生?除宿善厚福之深缘外,也必得益于雕刻、绘画等艺术魅力的摄受加持之功。

古人善根猛利,向来说一不二,凡决定之事便不会随便改易变动,而且出离心很坚固。不像现在的学佛人,朝三暮四, 这山望着那山高。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注意,正是这幅“有形之相”,直接链接了大师对净土信仰的缘起,从而使大师立志归投,决定生西。

3、二十岁阅《观经》,认定“唯此观门,定超生死”。

大师在二十岁的时候读到《观经》,悲喜交叹:“修余行业,迂僻难成;唯此观门,定超生死。”意思就是想要于当生解脱生死,修学别的法门,困难重重,几乎不可能。但如果靠本经讲说的法门,一定能够速超生死。

《观经》最后,世尊咐嘱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也就是说,《观经》最后流通的,不是观想、观像,不是前面说的十三定观,也不是后面无问自说的散善三福九品,而是“南无阿弥陀佛”这句名号。文末又大赞念佛之功德,赞叹念佛人:“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芬陀利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当坐道场,生诸佛家。”

大师以其非凡的智慧法眼,敏锐洞彻《观经》之旨趣精髓,深知此法之殊妙超绝,把阿弥陀佛的愿心,也就是法藏菩萨的誓愿功德和盘托出,告诉我们,称名念佛是正定之业,易得往生,皆得往生,必得往生,即得往生,往生万不漏一。

4、凡有䞋施,用写弥陀经十万卷,画净土变相三百壁。

大师对净土的另一重大贡献是他曾绘“西方变”壁画三百余壁,此壁画非一般意义。匠人所绘西方净土情景,虽有经典依据,但其细节多属臆想,而大师所绘,乃定中亲见。大师深研《观经》,经数年修持,证得了观佛三昧,所以西方极乐种种情景如历目前,与经中所述,纤毫不差。

3.jpg

三、“经变”之因

为什么大师一生在弘扬持名念佛之同时,还如此重视“净土变相图”的绘制呢?现就其因,试论如下:

1、指方立相 住心取境

《观经疏》:今此观门等,唯指方立相,住心而取境,总不明无相离念也。如来悬知末代罪浊凡夫,立相住心尚不能得;何况离相而求事者,如似无术通人居空立舍也。

“指方立相”是净土法门的特点,也是净土法门的殊胜之处,它能让凡夫的心有所系念,为利益下等根机的众生,专门指方立相,让你知道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有一个方所、有名号可以去执取。

如《阿弥陀经》云:“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佛”,其指方立相、住心取境之意就更加直接。又末法时代,众生障重,所以指方立相,住心取境。

这样我们就理解了,净土经典乃至注释的论疏,为什么要用大量笔墨和篇幅来细致详尽的描绘极乐世界胜境的原因。

2、罪浊之地 乱想凡夫

《法事赞》云:“但为凡夫乱想,寄托无由,故使释迦诸佛不舍慈悲,直指西方十万亿刹,国名极乐,佛号弥陀,现在说法......”

《十往生经》里,佛告诉菩萨说,由于阎浮提众生心很散乱,不专一,如果求往生的对境广的话,他更散乱。

欲界都是散心众生。既然我们生在欲界,就都是散心之人。散心之人本来就散乱,就像生而为人,就有眼睛、有鼻子。生在散地当中,就是有散心。所以对这些散乱的众生,需要给他们指方立相,制心一处。 

3、众生执相 为顺凡情

经变画本质上都是以佛教为主题的艺术,从建筑到窟内壁画和塑像,都是具体的佛教义理、佛教思想的载体和反映,都是为弘扬佛教教义和开展佛教活动所服务。

大师深晓此理,而且大师本人也是由此开启与净土的大事因缘。他确信,未来世也一定有很多人像他这样,可因此画跟净土,种永出轮回之因,结永出轮回之缘。如《法华经》上说:“若人散乱心,单合掌,小低头,皆已成佛道。”

所以,推己及人,大师生平亦热心致力于经变画的弘扬,而且大师本人具有诗歌、音乐、书法、绘画、雕塑等多方面的卓越艺术才华,这也从另一面大力推动了净土法门的弘传。举世共仰的洛阳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工程的总设计者和监造者(古代称为检校僧)就是shan dao大师。 

4、大悲垂化 惠真实利 

大师自利成就,悲心不舍众生,几十年来,孜孜弘扬净土法门。所有的供奉都用来写《阿弥陀经》,达十万余卷,画西方净土变相三百余处。

《观念法门》中,大师言:“又若有人依观经等画造净土庄严变,日夜观想宝池者,现生念念,除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可见大师不仅自己画,还力劝别人画。

往生之前,大师于所住之寺院中画净土变相,忽催令速成就,或问其故,则曰:“吾将往生,可住三两夕而已。”我们从中也感受到了大师护法之殷重,教化之悲切。

4.jpg

四、小结 

经变的石刻、壁画,使佛经内容得到了形象生动的表达和呈现,带给人心灵的震撼和冲击,不仅仅是视觉上的感受,更是对生活在那个时代下人心、文化、精神、信仰的共鸣和对生命的思考——我从何处来,又到哪里去。它们从本质上都有着一个根本的指向——导引入佛法,毕竟得解脱。我认为这是经变图最大的意义,或许也是shan dao大师绘“净土变相”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