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了解一下传统寺院对执事的分类。


传统寺院的模式在中国延续了一千多年,执事的分类已经定型了,很少改变。世间的企业、政府机关,有一些职能可能更替得比较快,但是寺院的运行模式比较稳定,唐代以后就基本定型了。


唐代有两位重要的祖师,就是马祖和百丈,他们是师徒关系,而且都是禅宗的祖师。所谓“马祖建道场,百丈立清规”,马祖大兴禅宗的道场,道场兴起之后就要用规矩来管理,百丈禅师建立了清规,清规就是寺院的运作、管理模式。当时执事的分工已经成型了,虽然后来有一些小变化,但还是遵循百丈禅师建立的清规,以此保证寺院的日常管理,所以寺院的管理模式在一千多年来几乎没有变化。


来到佛门就要了解传统执事的类别,要知道执事的分工。作为执事,只要职位确定了,工作范围就确定了。有人说:“师父,你给我安排一个工作,我不知道干什么。”这是因为他不了解执事的定位,缺少这方面的认知。有很多人任执之后不知道应该干什么,也不知道该怎么干,没有标准,出家人做清众的时候就要了解这些内容。


住持之下有两大类执事:一、四大班首,包括首座、西堂、后堂、堂主;二、八大执事,包括监院、知客、维那、僧值、库头(或寮元)、典座、衣钵、书记。


在传统寺院,住持之下有两类执事。住持是一个团队的核心、主体,是领头人。住持之下的管理人员称为执事,执事分成两类,一是四大班首,二是八大执事。当然,这种分类形成得比较晚,早期执事的分类更详尽,体系更大。四大班首、八大执事是后期形成的,因为寺院的规模越来越小,所以就形成了这种格局。严格来讲,寺院都应该有四大班首、八大执事,这样的寺院就算规模比较大的。


班首和执事有区别,区别是什么呢?后面讲序职和列职的时候会具体说明。


班首有哪些呢?首座、西堂、后堂、堂主,这就是四大班首。他们在道德、学问方面超过其他人,比如首座,他可以代替住持说法,如果住持不在,就由首座说法。其他人不能代替住持说法,这是有明确分工的。首座的德行、威望比较高,他不需要管理具体事务,主要是在德行、修学佛法上有造诣,能影响大众,成为大众的表率。


八大执事包括监院、知客、维那、僧值、库头(或寮元)、典座、衣钵、书记。大家可能知道监院、知客、维那、僧值、典座,其他的就不知道了。


八大执事是寺院事务管理的重要执事,寺院的所有事务由八大执事分工完成。


四大班首的管理范围比较小,只是某一个方面。比如堂主,他主要管理禅堂,没有其他事务。而八大执事负责管理具体事务。


监院是整个寺院的统筹管理者,他是重要执事,住持之下就是监院。


知客负责人员接待和寺院的综合管理,寺院的所有人事信息都是客堂统筹安排的。我们寺院公布了客堂的电话,为什么公布客堂的电话,而不是公布监院的电话呢?因为负责对外联络和接待的就是客堂,知客师负责这件事。传统寺院为什么这样分工,这是有道理的。客堂是内外连接的纽带,日常杂务事几乎都跟客堂有关,它是一个综合部门。


维那比较特殊,作佛事、上早晚功课、法器训练、佛事仪规、打佛七、日常礼仪、佛门庆典等都跟维那有关。维那是代表佛门修学的重要执事,寺院的日常佛事、早晚功课作得好不好,有很多时候都是靠维那来决定质量的。担任维那要特别用心,不要觉得维那的事务不多,其实他做得好坏能影响大众,比如大家上殿念佛,念完之后欢不欢喜就跟维那有关。


僧值是负责维持纪律的,就像世间的公安局、检查院等部门。僧值负责监督寺院的威仪、规矩、道风以及个人的行为。僧值可以管所有人,虽然他的职位不是最高的,但是他的管理范围最广,他有权过问任何事,管理任何人,所以见到僧值就要规矩,赶快收摄身心,不然就被僧值盯上了。


如果是传统寺院,被僧值发现犯了错误就要受处罚。我们寺院也有很多规矩,迟到、早退、旷课就要受处罚。为什么要处罚呢?按理说修行是自觉的,但是我们的习气比较重,有时候做不到自觉,所以就需要僧值监督、管理。


僧值是带动、监督大家修行的,他不是为了管人而管人,而是为了让大家如理如法地修行,依教奉行。如果没有人监督、管理,团体就会混乱。


库头是管理库房物资的,寺院有很多物资。虽然库头跟大众接触得比较少,平常都隐没了,看不到人,其实库头是寺院财物的重要管理人员。大家不要小看库头,这项工作的要求非常高,一定要明信因果,不能有丝毫差错。物资一旦进入库房,就得管理好,不能损坏,不能浪费,物尽其用,这是很考验人的。


从表面来看,库头的职责好像不大,其实他的职责非常大。有一个典故叫“宝寿生姜辣万年”,有一位宝寿和尚,他在寺院担任库头,当时寺院的方丈感冒了,让侍者去库房取一块生姜熬药,宝寿和尚就不同意,说:“这是常住之物,任何人都不能私自挪用。”


有人认为寺院的财产、物资是三宝之物,可以随意取用,其实这里面有很多细节。如果物品分发给个人了,就归个人使用;如果没有分发给个人,就属于十方常住僧。关于这一点,受戒的人知道,没有受戒的人可能不了解。即使是一草一木,比如树上的水果没有摘完,我们可不可以随便摘呢?不可以,它是常住之物,常住就是十方僧众,而不只是我们寺院这些僧人。


常住物不属于一方,而是属于十方一切僧众,虽然那些僧众没有来,不能享用,但是在理论上有他的一份。也就是说,寺院的财产,全国的僧人都有资格享用,只要他来了,就有资格享用,即使他没有来,我们也不能私自使用,必须经过分发之后才能使用,才归自己所有。比如吃饭,米饭就属于常住物,米饭煮好了,但是还没有敲板,没有过堂,这些米饭就不属于个人,如果自己提前吃了,就犯了盗戒,就是盗十方常住物。


佛教讲“信施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为什么一粒米比须弥山还大呢?有很多人理解不了。信施供养的米来之不易,而且是供养十方僧的,所以偷盗一粒米就等于偷盗十方僧的米,这就不是一粒米了。


在戒律当中,盗戒非常微细,如果不认真学习,就很容易犯戒,几乎人人都会犯戒,因为不知道哪些东西能动、哪些东西不能动。


库头非常重要,他能否把物资管理好,跟他对因果的了解有关,跟他坚持的原则也有关。作为出家人,尤其是受了戒的出家人,这些内容都要详细了解。


有两个概念叫“十方僧”和“现前僧”。寺院的公共物资属于十方僧,比如寺院的建筑,它就属于十方僧众共有。什么是“现前僧”呢?比如他住在这个道场,他就是现前僧。居士打斋供养的时候,哪些人有份呢?现前的所有僧人都有份,即使他是临时过来的,刚好碰上了,他也有份。其他十方僧没有到现场,就不能接受供养了。


寮元是管理挂单的。有的寺院,库头是八大执事之一;有的寺院没有库头,有寮元,所以寮元就是八大执事之一。有的寺院挂单的人多,有四面八方的僧众,还有很多来来往往的云水僧,需要有人统一管理,寮元就是专门负责这件事的。


典座,大家天天都要面对、关注,典座就是厨房的负责人。寺院的厨房叫“大寮”,大寮专门负责大众的饮食。


典座师和库头师之间有共性,库头管理物资,典座管理食品,食品也属于物资,这两位执事都要把握好因果。寺院的物资要合理使用,不能浪费。库房的浪费情况容易控制,但是厨房的浪费情况就不容易控制了,比如饭菜做多了,吃不完,就容易浪费。


从表面来看,典座师好像只是做饭,其实想把这项工作做好也不容易。首先要合理安排饮食,让大家吃得舒适,安身进道。出家人要安身,安身跟饮食有关,跟环境、工作、事务、人事关系等也有关。典座要面对出家人安身的问题,要让大家吃得欢喜,吃得安心,身体无恙。当然,有的人生病也不完全是饮食原因,但是跟饮食有关。所以,典座要考虑饮食问题,让大家四大协调。当然,这比较难,要知道怎么调理、怎么用心,需要多关注。


典座还要保证食品不浪费,合理利用。厨房比较特殊,典座要跟所有工作人员共同配合。大家都知道,寺院过堂非常讲究,因为“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这就是深信因果的表现。寺院的一切都跟因果、修行密切相关。


衣钵,这是方丈室的,管理方丈的一些事务。


书记,就是在寺院做文案记录的人。这个“书记”跟世间的书记不是一个意思,寺院的书记是指做文书工作的人。寺院有很多文档、书籍,需要专人记录、整理,他的文字能力比较强,对佛教的教理、典故等非常通达,这样记录的内容才比较准确、清楚。


这就是八大执事,每个职位都有自己的要求。如果善于处理人事,就可以担任知客;善于安排饮食,就可以当典座;处事严谨,因果分明,就可以做库头。库头不讲人情,无论是谁来领东西,如果是不该给的,就不能给。有的人不跟库头打招呼,自己就把库房的门打开了,进去拿东西,即使只拿一样很小的东西,也犯了盗戒。东西虽小,但是事情很大,盗十方僧物不是小事。有的人在佛门反而容易堕落,原因就在于此。


有的人不了解这些,往往随心所欲,说:“反正这些东西是寺院的,大家都可以用。”在佛门,无论做任何事都要提前打招呼。如果东西分发给个人了,自己就可以自由使用;如果没有分发给个人,就不属于自己,如果想使用,一定要有借有还,要提前打招呼。不是不能使用,而是使用之前一定要经过库头同意,这涉及到管理问题。


现在的寺院,八大执事比较普遍,四大班首有很多寺院已经没有了,大家可能只知道首座,西堂、后堂、堂主有很多人都不知道。在一些大丛林,比如禅宗的道场,四大班首还保留得比较完整。在一般的寺院,四大班首几乎都是空的,因为四大班首不承担具体事务,它的有无对寺院的运转影响不大。当然,如果没有四大班首,寺院就缺少了灵魂人物,因为四大班首的修行、德行都比较好,如果寺院有这样几个人,即使他们不管事,也有感召力、影响力。


这是简单说明执事的分类。了解了这些,在寺院里遇到某个人,就知道他是什么职位,他管理什么事务,自己有什么需要,就找相关的执事。比如,住宿就去客堂,需要生活用品就去库房找库头,打斋、供养食品就找典座。

来源 |《执事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