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寺院,除了八大执事,还有“四十八单”和“一百零八单”的说法。古代的寺院都是大丛林,有的甚至上千人。上千人靠八大执事无法管理,因为事情太多了,所以就有四十八单或者一百零八单,就是把执事分得越来越细。包括香灯师,可能也被列为执事,这时候的执事就不是重要管理人员了,只是执掌某件事。比如,香灯师负责大殿的香烛、卫生等;柴头要准备柴火;水头管理寺院的水,不能缺水,随时保证供水充足;包括烧水、用水都有专人管理。现在寺院的执事虽然没有这样细分,但是也有这些职位,因为这是日常生活必须的,从古到今都少不了,只不过没有分得这么细。在我们寺院,一个人往往承担了很多职责,既是执事,也做清众的事。


  其中执事又分序职、列职两类。序职以法务为主,注重道德、学问、修行,以德学兼优、老成持重者担任;列职以事务为主,注重担当、决断、统理能力,善于人事、通达事务者担任。重要执事多兼具二职。


  传统寺院有两类执事。前面的八大执事是从功能来分的,这里的两类执事是从职位来分的。


  “序职以法务为主”,序职注重弘法。这个职务对人的要求比较特殊,“注重道德、学问、修行,以德学兼优、老成持重者担任”,学问好、修行好、年长的人担任序职。像首座、西堂、后堂、堂主就是序职,他们不管理具体事务。首座就没有具体事务,但是他能代替方丈说法,很多重大事务他都有参与权、建议权。



  “列职以事务为主”,寺院的管理分成两条线,一是管法务,二是管事务,法务由序职担当,事务由列职担当。监院、知客、维那等八大执事都是列职。


  列职的要求是有担当,有决断,有统理能力,善于处理人事,通达事务。列职精通事务,善于处理人事,或者有一些专长,比如典座师能为大众调理饮食,客堂的知客师善于接待人事,处理很多繁琐的事务。


  在传统寺院,序职、列职分得非常清楚,序职没有具体事务,所以也会挂一个列职,这样就能参与事务管理了。比如西堂,他是四大班首之一,但是他也挂了书记的职务,所以他也是执事。


  现代寺院基本是遵循传统寺院的执事分工来请职的。所谓“请职”,就是由住持请四大班首、八大执事任执,请大家发心承担寺院的事务。传统寺院一般都是半年请职一次,农历七月十五和正月十五之前退职,然后重新请职,所以执事的变化非常频繁。


  执事为什么经常变换呢?寺院管理和世间管理不同,每个人都可以在不同的阶段担当不同的执事,得到相应的锻炼,这是为了锻炼人才、培养人才。长期担任一个职务有利有弊,好处是比较熟悉这项工作,弊端是滋长习气,在一个职位上时间久了,个人想法就会偏多,能力也会局限。


  寺院为了锻炼人,所以执事就不断变化,上半年担任这个职位,下半年换一个职位,换一个职位能弥补自己能力上的不足,比如在上一个职位看到自己有某些方面的缺陷、不足,换了职位之后就要调整。


  寺院随时都要保证道风、学风的纯正,举个例子,比如担任库头,这个职位很考验人。如果有私心,看到别人供养了好东西,就偷偷放到自己包里,拿走了,这样的人能当库头吗?他当库头就会出大问题,既害了自己,也害了常住。如果发现这样的问题,就要及时调整,他就不能当库头了。如果他当库头,管理得非常严格、认真,秋毫不犯,为人严谨,处理事务得当,能力超群,住持可能就会考虑提拔他,让他往上走,他可以承担更多的重任。


  八大执事的任何一个执事,我们都不能小看。能处理好事务,这对人的要求非常高,只不过现在的人能力不足,所以大家对执事的要求也没有那么高,比较随意。


  在古代,大寺院有成百上千人,执事处理问题必须非常严谨,要求非常高,不能乱套。寺院要随时保证清净、庄严、有序,这全靠执事的维持、带动和管理,如果有一个执事不能处理好事务,整个寺院都会受影响,所以执事要懂得执事之道,要善于处理事务。


  这是古代寺院的管理模式。

来源 |《执事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