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动承担,积极应对


执事要面对很多人、事、物,所以要主动承担,积极应对。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如果不主动承担,这些事就会停滞,无人管理。执事的职责一旦确定了,就要主动承担自己的责任,承担相应的事务,积极应对,管理相关的人、事、物。如果执事不管,别人是不会管的。

 

佛门有一种现象,如果不是自己的事,一般人就不会过问。在一些道场,有人看到东西坏了也不管。在寺院,有的地方不如法,造成不良影响,如果执事不管,其他人也不会管,因为不是他们的职责。

 

执事要知道自己的职责是什么,任执之后首先要了解、熟悉自己的职责,这就是前面讲的“深明事理、因果,善于人事、决断”。“深明事理”就是要知道自己的职责,知道自己负责哪些事务,如果不熟悉,就无法做事。哪些是自己该管的,哪些是别人该管的,如果分不清,任执就容易出问题。

 

如果不明事理,就不能主动承担、积极应对。执事要熟悉自己的职责,清众也是如此。我们寺院有很多志工,大家共同分担事务,首先要知道自己的事务有多少,做这些事需要具备哪些条件,然后才能主动承担,有序推进。如果不熟悉自己的事务,就是被动做事,别人安排了就做,不安排就不做,这样很多事就荒废了,因为没人管,别人不可能随时监督。

 

我们做事要主动、积极,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甚至事情还没有发生,我们就能主动作好相应的准备,进而妥善处理。

 

(二)遇事不回避,尽心尽力


遇到事情不回避,不马虎,尽心尽力,了事为安,这是执事的基本心态。

 

有很多人怕事,说:“我还没有诵完经,我正在念佛,我正在学习,这件事来了,好像有点儿干扰。”有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心态。作为执事,如果自己负责的事务没有做完,这时候又要学习,怎么办呢?就要合理分配时间,该做事就做事,该学习就学习。有时候要互相让位,到底是做事让给学习,还是学习让给做事,我们要灵活调节。如果事情急,就先把事情处理好,然后再学习,内心一样很安定;如果不处理事情,放在那里,心里还是会受影响、干扰。

 

我们要学会计划、安排,做这件事就安住于这件事,不牵挂其他事,把这件事做完了,再面对下一件事,这样我们随时在做的就只有一件事。

 

有很多人怕事,觉得做事很累、很操心,其实是因为考虑得太多了。如果只面对一件事,就不会那么累。应该这样想:“我现在只做一件事,这件事做完了再考虑下一件事。我提前计划、安排一下,做这件事需要多长时间,怎么做,要做哪些准备工作。我把这件事做好了,这件事就完成了,我就放心了。”

 

人说:“我不做事好像更安心。”其实不做事更不安心。不做事福报就少,相应的问题就产生了,烦恼就重,障碍就多。世间有很多人不做事,他们过得并不好,心态不好,周围的环境不好,人际关系也不好,无所事事,无所作为,这样就没有福报。做事能增长福报,能让我们的心时时安住。当然,净土信仰是我们内心的根本安住之处,但是我们的身心还要时时刻刻有安住之处,所以我们要做事。做事的时候就安住于做事,这样能减少很多烦恼,不做事的人烦恼反而更多。

 

经中讲:“制心一处,无事不办。”能“制心一处”,事情反而更容易办成,办得更顺畅。怎样才能“制心一处”呢?妄念少就是“制心一处”,专注念佛也是“制心一处”。安心做事的人就能“制心一处”,喜欢做事的人反而比不做事的人烦恼更少,因为做事就没有心思打妄想了,也没有心思考虑其他问题,精力都专注在做事上。专注是一种定力,养成了这种定力,思虑自然就少了。如果思虑比较多,烦恼就多,对身心不利。

 

能主动承担事务,以了事为安,这对我们的修行有利。古代寺院的事务比现代寺院更多,因为古代的条件不如现代,凡事都靠人力。现在有很多事都可以依靠机械设备,有便利的条件。

 

做事还有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要尽心尽力,这可能是现代人最缺乏的。有的人做事很马虎,觉得应付一下就行了,不讲质量,也不讲要求。在佛门做事要尽心尽力,这一点非常重要,《丛林要则》讲:“执事以尽心为有功。”唯有尽心尽力才能把这件事做到位。

 

同样一件事,尽心和不尽心的效果完全不同。比如打扫卫生,如果对自己的要求很高,打扫得干干净净,效果就很明显;如果马马虎虎地扫两下,东扫一下,西扫一下,一看就是不负责任。看一个人做事是否用心,从他做事的效果就能看出来。有很多人做自己的事比较尽心,做其他事就不尽心。如果这件事分配给你了,它就是你的事,不是别人的事,虽然是为常住完成的,但事情还是个人的。

 

大家在修行过程中要学会内外一体、人我一体、人事一体、人境一体,这就是佛教讲的依正一体,依报和正报是一体的,并没有分开。如果这件事分配给你,就说明这件事跟你密切相关,你做得好坏自己很清楚,你是否尽心尽责,自己也很清楚。如果没有尽心,就说明心有漏洞,就是有漏之心,心有漏就有烦恼。如果尽心尽力,烦恼反而会减少,事情做得也踏实、安心。

 

把事做好,不仅自己安心,周围也不会有人挑我们的毛病。关于这一点,执事的体会多一些,清众可能体会不到。如果执事做事比较顺畅,寺院的各项工作就推动得比较快;如果执事做事不尽心尽力,不主动应对,寺院的很多事就无法推动。有的人做事一直拖着,拖了很久,别人经常来催促,不仅自己不安,别人也不安。在佛门做事,每个人都要尽自己的本分,这样所有事就能像行云流水一样顺畅地运作。

 

佛门以无事为兴盛,无事是不是没有事呢?不是,而是说每个人都尽心尽力地把事做好,这样从表面来看就是没有事。寺院不事生产,日常事务也不多,只要大家把自己的日常事务做好,寺院就显得清净无事。

 

佛教还有一种观点,就是做事本身即修行。有人认为做事耽误学习,干扰修行,其实做事比学习、修行的要求更高。学习是掌握理论,做事是锻炼、成熟心性,通过做事来修行比学习理论更真实,更有受用。

 

修学佛法始终面临两个方面,一是理论,二是事相。理论是通过学习获得的;事相是在人事当中锻炼,在做事的过程中运用理论。华严宗讲了四无碍法界,即理无碍法界、事无碍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我们在做事的过程中可以借鉴、参考。

 

“事事无碍”就是做任何事都没有障碍,心是通透的。如果做这件事可以,做那件事就不可以,就说明心里有障碍。所谓“事事无碍”,不仅是指事与事之间无障碍,还说明事和理本来就是一体的,任何事都跟理相通。极乐世界的万事万物之间没有任何障碍,而娑婆世界就处处有障碍,这是因为心不通,理论不通,所以事相也不通。我们可以通过做事了解事理,了解佛法的理论在事相上的表现,这样我们的认知就更柔和、更通畅、更实用。不然很多理论都是空洞的,虽然讲起来头头是道,但是很难落实在个人行为当中。


禅宗讲“即事而真”,任何事都是真心的体现。我们把每一件事都处理好,则每一件事都是真实的,都是自己心性的体现,也是自己修行功德的体现。做事和修行密切相关,但是我们做不到,我们往往把事和人分割了,说“这件事很烦,这件事不是我的”,把自己和外境分开了。


敦煌佛手27.jpg


任何事都不是单一的,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的,所以我们要善于观察,了解因果,深明事理,了解人心,了解别人的习气、问题,了解这件事怎么处理更好,这些都要用智慧来观察。

 

学习佛法要有智慧,处理事务也要有智慧,也就是妙观察智。什么叫“妙观察智”呢?就是能看到一切事的缘起、因果,看到众多因缘成就了一件事,这就是妙观察智。

 

事情处理得好坏跟我们的观察力有关,观察得越细致,了解得越周全,事情就处理得越好。善于观察才能妥善处理事务,不熟悉事务就是因为缺少观察。有很多人一遇到困难就问师父:“我应该怎么做?”这时候要用点儿心思,要了解这件事的前因后果,了解清楚之后自然就能找到解决方法。

 

我们有很多时候都是自己蒙蔽了自己,不愿意了解整件事的前因后果,其实了解得越细,接触得越多,经历越丰富,处事能力就越强。观察、了解能力都是在具体事务当中锻炼出来的。


明因识果,防微杜渐,善理人心,巧成众事。

 

想做到善于观察、妥善处理,就要明因识果,也就是明白因果,因为所有事都跟因果密切相关。

 

其次要防微杜渐,“防微”是指预防细微的问题,以及一些渐渐形成的恶习,还有因事务堆积导致的问题。有一些小事看似没有问题,影响不大,但是久而久之就成了大问题。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库房里有很多物资,今天看它是好好的,明天看它也是好好的,好像没有事,但是三个月不管,甚至三年不管,再看它还是好好的吗?可能早就腐烂了。这些细微之处就需要我们尽心尽力地处理,随时关注,防止出现细微问题,防止积少成多。尤其是物资管理需要保证质量,需要长期维护,所以要特别用心。包括佛门的威仪、戒律、言行,这些细微之处也要特别用心。

 

执事还要善解人心,因为执事要跟别人打交道。一件事能否做成,做得好坏,跟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理解有很大关系。与人相处融洽,沟通顺畅,事情就容易做成;如果沟通不畅,事情就做不成。

 

其实做事就是做人,就是锻炼我们为人处事的能力,处事能力强,事情就推动得比较快。在佛门做事,有的人容易成功,做事比较顺畅;有的人做事就障碍重重,不顺畅,说:“算了,我不做了,我不喜欢做事,一做事就有烦恼。”这说明对事务不熟悉,跟别人的沟通也不顺畅,所以要通过做事锻炼自己,提升自己的能力。

 

能做到明因识果、防微杜渐、善解人心,最后就能巧成众事,就是善巧方便地成就佛门之事,也就是用佛法度生之事。

 

大家每天过日子好像都很平常,其实能把每天的事都做好,这也是一种修行。刚出家的人可能认为出家生活非常理想化,觉得每天都很热闹,很有激情,就像大寺院那样,很庄严,很有人气,弘法事务有很多,这就是只注重表面。其实出家久了就会发现,每天都能安心过日子,把每一天都过好,把各种事务处理好,安排好自己的学修,少烦少恼,这就是修行。

 

佛与佛见面就互相问候:“少病少恼否?众生易度否?”只问这两个问题。

 

“少病少恼否?”大家都很关心这一点,连佛与佛见面也问这个问题,这超出我们的想象。按理说佛无病无恼,只有凡夫见面才会问:“少病少恼否?”其实这反映出一种心态,就是佛与佛首先都会关心自己,也就是关心人。

 

其次是关心众生,所以问:“众生易度否?”如果我们今天过得好,明天过得好,后天过得也好,每一天过得都很好,这一生就能过得很好。如果今天过得不好,就会影响明天,明天也过不好;明天过不好又会影响后天,后天也过不好。

 

过得好不是指过得轰轰烈烈,大家不要只看表面,而是看自己每天怎么过,怎么利用时间,内心的变化、起伏如何,能否平平淡淡地过好每一天。能走好这一步,则步步都很踏实。净土宗有两句话叫“步步光明际,声声摄取中”,这是讲念佛,行、住、坐、卧都念佛,则步步都在光明当中,都在佛的摄取当中。我们做事也是如此,每时每刻都要安心、安住。把事情处理好,我们的心就是光明的,心里没有杂念、私心、执著,把每一天都过好,然后自自然然养成这种习惯,则天天都能过好,这时候修行就在日常生活当中。


任何事都不是单一的,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的,所以我们要善于观察,了解因果,深明事理,了解人心,了解别人的习气、问题,了解这件事怎么处理更好,这些都要用智慧来观察。

 

学习佛法要有智慧,处理事务也要有智慧,也就是妙观察智。什么叫“妙观察智”呢?就是能看到一切事的缘起、因果,看到众多因缘成就了一件事,这就是妙观察智。

 

事情处理得好坏跟我们的观察力有关,观察得越细致,了解得越周全,事情就处理得越好。善于观察才能妥善处理事务,不熟悉事务就是因为缺少观察。有很多人一遇到困难就问师父:“我应该怎么做?”这时候要用点儿心思,要了解这件事的前因后果,了解清楚之后自然就能找到解决方法。

 

我们有很多时候都是自己蒙蔽了自己,不愿意了解整件事的前因后果,其实了解得越细,接触得越多,经历越丰富,处事能力就越强。观察、了解能力都是在具体事务当中锻炼出来的。


明因识果,防微杜渐,善理人心,巧成众事。

 

想做到善于观察、妥善处理,就要明因识果,也就是明白因果,因为所有事都跟因果密切相关。

 

其次要防微杜渐,“防微”是指预防细微的问题,以及一些渐渐形成的恶习,还有因事务堆积导致的问题。有一些小事看似没有问题,影响不大,但是久而久之就成了大问题。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库房里有很多物资,今天看它是好好的,明天看它也是好好的,好像没有事,但是三个月不管,甚至三年不管,再看它还是好好的吗?可能早就腐烂了。这些细微之处就需要我们尽心尽力地处理,随时关注,防止出现细微问题,防止积少成多。尤其是物资管理需要保证质量,需要长期维护,所以要特别用心。包括佛门的威仪、戒律、言行,这些细微之处也要特别用心。

 

执事还要善解人心,因为执事要跟别人打交道。一件事能否做成,做得好坏,跟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理解有很大关系。与人相处融洽,沟通顺畅,事情就容易做成;如果沟通不畅,事情就做不成。

 

其实做事就是做人,就是锻炼我们为人处事的能力,处事能力强,事情就推动得比较快。在佛门做事,有的人容易成功,做事比较顺畅;有的人做事就障碍重重,不顺畅,说:“算了,我不做了,我不喜欢做事,一做事就有烦恼。”这说明对事务不熟悉,跟别人的沟通也不顺畅,所以要通过做事锻炼自己,提升自己的能力。

 

能做到明因识果、防微杜渐、善解人心,最后就能巧成众事,就是善巧方便地成就佛门之事,也就是用佛法度生之事。

 

大家每天过日子好像都很平常,其实能把每天的事都做好,这也是一种修行。刚出家的人可能认为出家生活非常理想化,觉得每天都很热闹,很有激情,就像大寺院那样,很庄严,很有人气,弘法事务有很多,这就是只注重表面。其实出家久了就会发现,每天都能安心过日子,把每一天都过好,把各种事务处理好,安排好自己的学修,少烦少恼,这就是修行。

 

佛与佛见面就互相问候:“少病少恼否?众生易度否?”只问这两个问题。

 

“少病少恼否?”大家都很关心这一点,连佛与佛见面也问这个问题,这超出我们的想象。按理说佛无病无恼,只有凡夫见面才会问:“少病少恼否?”其实这反映出一种心态,就是佛与佛首先都会关心自己,也就是关心人。

 

其次是关心众生,所以问:“众生易度否?”如果我们今天过得好,明天过得好,后天过得也好,每一天过得都很好,这一生就能过得很好。如果今天过得不好,就会影响明天,明天也过不好;明天过不好又会影响后天,后天也过不好。

 

过得好不是指过得轰轰烈烈,大家不要只看表面,而是看自己每天怎么过,怎么利用时间,内心的变化、起伏如何,能否平平淡淡地过好每一天。能走好这一步,则步步都很踏实。净土宗有两句话叫“步步光明际,声声摄取中”,这是讲念佛,行、住、坐、卧都念佛,则步步都在光明当中,都在佛的摄取当中。我们做事也是如此,每时每刻都要安心、安住。把事情处理好,我们的心就是光明的,心里没有杂念、私心、执著,把每一天都过好,然后自自然然养成这种习惯,则天天都能过好,这时候修行就在日常生活当中。


敦煌佛手19.jpg


不计得失,不求回报,这是做执事非常重要的一点,但是有很多执事都过不了这一关。在世间当官的人为什么会贪污、腐败呢?也是因为过不了这一关。

 

计较得失就有失心,求回报就有失落感。世间人都有所求,而佛门中的人往往是付出得多,收获得少,收获主要是个人成长方面的,而不是物质、名利方面的,否则就有问题,最后可能会退失道心,背离佛法。执事要时刻防范这一点,不计较得失,不求回报。

 

其实“不求回报”后面应该还有一句话,就是“不求理解”。执事有很多时候不被人理解,只有不计得失、不求回报才能做到不求理解。世间法也有这样的心态要求。


但问耕耘,不计收获,无我奉献,为法而为,如此则无得失之心,无不满之情,无厌倦之态。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世间人经常讲:“但问耕耘,不求收获。”就是只管付出,不需要计较收获。一旦计较收获,就会在得失当中失去分寸,失去内心的平衡,所以我们只管耕耘、付出,不用计较收获。

 

“收获”是指什么呢?比如被认可、被赞叹、被嘉奖,等等。我们要做到“八风吹不动”,“八风”是指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利和衰是相对的,毁和誉是相对的,称和讥是相对的,苦和乐是相对的。我们做事要避免求回报之心,不求回报,八风就吹不动我们。

 

在佛门做任何事都不要计较得失,不求回报,因为无我,无我就没有得失了,就不会计较回报。有“我”就有得失心,就会计较回报。当然,人在利益面前难免有贪心。“八风”当中有四风是正面的,还有四风是负面的,人都向往正面的,回避负面的。执事既要面对正面的,也要面对负面的,既能消化正面的,也能消化负面的,这个要求比较高,很考验修行功底。无论是执事还是清众,无论做任何事,都要做到但问耕耘、不计收获,也不在乎别人知不知道、理不理解。

 

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在寺院里做事,砍柴、舂米八个月,没有人过问,也没有人关心他,如果不是弘忍大师为了传法,让大家各写一首偈子,他还不知道有六祖这个人。如果是现在的人,可能早就受不了了,说:“我来了这么久,师父也没有看我一眼,没有关心过我一次。”

 

在佛门做事要“无我奉献,为法而为”。佛教讲:“事来则应,事去则静。”事情来了就应对,把它处理好;事情做完了,就安静下来:这就是动静自如,动静一体。所谓“如来”,就是“如如不动,来而不来”的意思。佛菩萨的境界并不是只静不动,而是动静一如。当然,凡夫做不到这一点,但是要知道这个理论,要知道动中也能修行。

 

其实凡夫只能在动中修行,因为凡夫的心念静不下来。我们都知道自己是罪恶生死凡夫、散心凡夫、妄念凡夫,既然如此,不如把妄念、散心用在正道和具体事务上,这样就变成功德了。

 

做事要“为法而为”,在佛门做一切事都是为了佛法,不是只有在讲台上弘法才是为了佛法。在佛门做任何事都是佛法的一部分,都是三宝住世必备的因素之一。如果有这样的认知,就不会说:“有的人做大事,有的人做小事。让我做小事就觉得很委屈。我想做的事不让我做,让我做的事我不想做。”其实应该不分彼此,做任何事都是一样的,但是因为我们有取舍,有分别,所以才会选择,都喜欢做出人头地、被人关注的大事。

 

以前的修行人往往都是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比较隐蔽的事、最吃力不讨好的事。古代的出家人几乎都默默无闻,待在没有人愿意待的地方,无私无我地奉献,为法而为,所以自然就没有得失之心,心态很平和,也没有不满之情、厌倦之态。

 

做事很容易出现三个问题:一是计较得失,得失观念非常强;二是有不满情绪,这是做执事很容易出现的问题,有的人任执久了,心里的烦恼就比较重,有不满情绪,因为不被理解,不被认可,或者自己暴露的问题、习气多了,别人的指责多了,自己消化不了,所以就有不满情绪;三是厌倦,做事感到很疲惫,或者做事久了就觉得没有味道,不想做了。

 

如何克服这些问题呢?就是不求回报地做事,为法而为,无私无我地奉献,就不会有这样的心态了。既然无所求,得失就无所谓了。不被人理解,不被人认可,没有得到回报,没有得到大家的赞扬,这些都无所谓,因为本来就无所求,有所求才会在乎这些。

 

执事对自己心态的要求比清众更严、更高,面对“八风”要稳住,好的能接受,不好的也能接受。这个要求非常高,跟自己的能力有关,比如自己对佛法认知的深浅、心理素质如何、处理人事的周全度,等等,这些都会影响自己的心态。

 

从总体来讲,执事要“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执事做事不求有功德、有功劳,只要没有过失就可以了。执事做事要回到平常状态,每件事都没有过失就行了,无过就是功。如果追求功劳,就会有得失之心,心里就会积累情绪、烦恼,久而久之就会有不满情绪、厌倦之态。

 

有的人在一个地方待久了就待不住了,反而更烦恼,烦恼是从哪里来的呢?有的人来到一个新地方,觉得这里很好、很舒服,无论这个道场好不好,他都觉得很好,但是待久了就觉得不好了,是不是这个道场变了?不是的,它依然如此,而是人会变。他刚来的时候还不熟悉,所以看不到问题,看到的都是正面的,没有给心理带来负担。一旦熟悉这里的人事,就会看到很多问题,寺院给他安排各种事务,他承担不了,这时候问题就产生了,看什么都不顺眼。

 

我们要知道,烦恼不是来自外界,而是因为我们消化不了外界的事物。人都有新鲜感,在新鲜感中看不到是非、烦恼,这时候心里就没有障碍,看什么都顺眼。一旦看到是非、烦恼了,心里又消化不了,处理不好,就想回避、逃避了。


敦煌佛手12.jpg


身为执事,我们的心态端正之后,还要有心量。心态是指内心的基本状态,而心量是指心的大小。执事不仅要有良好的心态,还要有心量,因为执事要面对很多人事、烦恼、缺陷、不足,以及娑婆世界种种不如意的事。世间人讲“不如意事常八九”,在佛门做事也会发现这一点,有很多事不容易做,有很多事都不如意。

 

所谓“事非经过不知难”,不经历这件事就不知道它的难处。不做事的人往往喜欢评头论足。在佛门,喜欢讲是非的都是不做事的人,讲起来很有道理,但是真正让做事的时候,就发现不行了。我们通过做事才知道,不能轻易评判一件事,不能轻易下结论。既要看到这件事的表象,还要看到它的本质,这样评判才合理。

 

正因为有种种不足之处,所以执事的心量要大,要消化这些不足。如果心量太小了,就承担不了,消化不了。

 

作为执事,要扩大心量,首先要懂得体谅别人。


善解人意(人心、个性、能力、法义等),顺性而为。于诸众生,视若自己。

 

执事跟人打交道要体谅人心,了解人心,尤其是学净土法门,这方面特别重要。大家都是凡夫,凡夫都有习气,都有自己的性格,每个人的能力大小不同,对法义的理解也有差异。执事想管理好人事,就要善解人意,了解人心,了解别人的能力、性格、业力,以及他的发心、他对法义的理解,等等。如果不了解这些,就无法给他安排合理的事务。

 

了解一个人之后,就要顺他的“性”而为。这个“性”包括两方面,一是正面的,二是负面的;我们要回避负面的,利用正面的,也就是发挥人的长处,避免缺陷。在团体当中用人非常难,执事就要面对用人的问题。古代有一个皇帝,他手下有很多人才,跟这些人相比,皇帝没有一样超过他们。大家就觉得奇怪,皇帝打仗不如别人,技能不如别人,管理也不如别人,但是他能当皇帝,别人就当不了皇帝,为什么呢?因为他有一个最大的长处,别人都不具备,就是他的用人能力最强,知人善任。

 

了解人心,善于用人,这是执事要具备的能力,在这个前提下才能与人沟通,关系才能融洽,才能成就事业,顺性而为,既顺自己的习性,也顺对方的习性。

 

在佛门做事比在世间做事难。在世间做事只要符合法律要求、制度要求就可以了,或者是为了生存的需要,比如单位规定八点上班,就得按时坐在这里,即使没有事也要坐在这里,不能迟到,不能早退,无条件执行。在战场上,只要一声令下,大家就要冲锋陷阵,不惜生命。但是佛门有很多人做不到这一点,按理说佛门的人比世间人还积极勇猛,为什么做不到呢?就是因为习气在作怪。修行人没有强迫的观念,没有人强迫他修行,所以就自己找退路,习气来了就顺着习气走。虽然大家都讲“勇猛精进”,但是有很多时候都是勇猛退缩,激流勇退,遇到烦恼、业力、不顺就退缩了。

 

在佛门不能不做事,但是这里又是娑婆世界,是凡夫聚集的地方,应该怎么做呢?就要顺人心而做,顺性而为,要了解人心,体谅人心。《无量寿经》讲:


于诸众生,视若自己。

 

把众生看成自己,自己跟众生一体不二,大家共同成就事业,这样就比较容易了。


作为执事,当我们懂得理解、体谅他人的时候,就必然涉及包容。


有容乃大(容对错,容是非,容善恶,容好坏,容异见),和光同尘,蓬头垢面,淡化自我。

 

世间有一句话叫“有容乃大”。执事的包容心要强,好的要接受,不好的也要接受,要包容一切。

 

佛门有过失、有问题是很正常的。大家都希望道场清净,其实每个道场都有相应的问题。作为出家人,不能说:“我去找一个清净的道场,这里没有,就再去别的地方找。”其实一辈子都找不到,因为道场只有相对的好坏、相对的清净,只有圣人的世界才是绝对的清净。极乐世界就是绝对清净,所以我们要往生西方,那里没有烦恼是非,没有五欲六尘。这个世界有五欲六尘,有我执、业力、习气,所以必然不清净。

 

道场清净与否跟人的素质有关,素质好就清净,素质差就不清净。有的人在不清净的地方依然能清净,不受别人影响。

 

寻找清净之地,这要从两方面来看:第一,看我们自己在不同环境下能不能保证相对的清净;第二,看自己是不是完全依赖团体的清净,如果完全依赖团体的清净,就只能找一个相对清净的地方,道风好、学风好、知见正;或者找一个自己喜欢的生活环境,吃住都很好,衣食无忧。但是这样待久了,养尊处优,就更不适应不清净的地方了。我们要知道,越不顺的地方越能考验我们。

 

如果任执处事不顺,做事就比较艰难,所以需要包容他人,包容各种事务的不圆满之处,因为这是凡夫的世界,我们要包容娑婆世界的一切。

 

包容涉及很多方面,要容对错、容是非、容善恶、容好坏、容异见。“异见”就是不同的知见。对错、是非、好坏、善恶都是相对的,任何地方都有善恶、好坏、是非。我们经常讲“不说是非”,但是在佛门处处都能听到是非,有公开的,也有私下的。为什么不清净呢?因为是非是客观存在的,有好就有坏,有是就有非,大家心里不平就会说出来,心里消化不了烦恼、无法包容的时候就会说出来。佛教讲:“是非以不辩为解脱。”面对是非怎么处理呢?就是不辩论,包容它、消化它,这样自然就没有是非了。

 

执事要包容异见,这是最难的,因为人都有我执,都有自己的想法、观点。执事处理事务会遇到不同的人、不同的观点,甚至有的人跟自己争执,发生口角,在知见上最容易发生冲突。执事遇到不同的知见、认知,首先要接受、包容,即使自己不接受,也不能发生冲突、对立。

 

执事要有一个基本观念,就是不能搞对立。一旦产生对立,就会有障碍,对立就像一堵墙。大家遇到不同的观点,遇到善恶、好坏、对错、是非等问题,要包容它、消化它,要知道是非一体、善恶不二的道理。如果能把善恶是非融为一体,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处理问题就不会计较了。当然,包容并不是没有是非观念,是非好坏还是要分清楚。

 

有的人遇到是非就会辩论,争执好坏、对错。执事要超越是非,不辩是非,但是又能分清是非。如果非要辩是非,跟谁辩呢?可以跟明白事理的人辩论,如果是不明事理的人,就不需要辩论了,因为永远辩不清。

 

我们要知道,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下,面对特定的人,才能辩论是非、对错、好坏。面对比较理性的人可以辩论是非,要心平气和地辩论,不带任何偏见,也不会扩大渲染,这时候可以辩论。

 

《维摩诘经》讲:


善能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面对是非善恶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分清,同时内心不失去平衡,内心要安住。如果被是非搅动,自己的心就不平了,反而会影响自己。所以,执事的心量要大,要包容一切。

 

在法界当中,心量最大的就是阿弥陀佛,他连五逆十恶都能包容。我们学净土法门,为什么没有包容心呢?就是对净土法义的理解有缺陷。阿弥陀佛连五逆十恶的众生都能包容,五逆十恶的众生也能念佛往生,阿弥陀佛不计较,而且能改变这些众生,这就是佛力,佛力就能反映出心量。

 

蕅益大师说阿弥陀佛“藏垢纳污”,我们也要具备“藏垢纳污”的心量,因为这个世界本来就有污垢,所以要有包容心,在包容的同时寻求改变。有的道场不能容纳是非善恶,但是又有是非善恶,所以要在包容的同时慢慢改变,这就是修行。每个人在道场都要修行,因为每个人都有对错、是非、善恶观。如果大家的是非善恶观念越来越少,道场自然就清净了。也就是说,道场的清净不是道场决定的,而是道场里的人决定的,个人的素质决定了团体的素质。

 

执事要培养包容心,要在事务当中锻炼,面对善恶对错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心平气和地看待、处理,既能包容,又能把事情处理好。比如两个人吵起来了,发生矛盾了,如果你是调解员,你怎么调解?怎么把这件事化解于无形?这是非常重要的,境界不同,处理问题的方式就不同。

 

同时还要“和光同尘,蓬头垢面,淡化自我”。“和光同尘”,“光”是长处、优势,“尘”是尘垢。“和光同尘”就是隐藏自己的优势,与大众融为一体。观音菩萨就具备这个特点,他是“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他不会一直示现菩萨的样子度众生。

 

执事要和光同尘,而不是处处显示自己的长处,有很多时候反而要隐藏自己的长处。因为一个人的长处太多了,别人就会有压力。如果其他人处处都不如我们,就会觉得很惭愧,做事就没有动力,也不敢做事。执事要跟大众融为一体,大家做什么,执事就跟着做什么;大家有烦恼、习气,执事也有烦恼、习气,大家都一样,这样其他人就觉得心安理得,我们跟人沟通也就很容易。

 

执事要放下身段,有时候还要故意蒙一些灰尘,暴露一些习气、问题,让人觉得执事跟普通人差不多。但是,有很多人不愿意这样做,不敢这样做,反而处处维护自己的形象,展示自己光鲜的一面。其实执事有时候要彰显自己不好的一面,即使自身有很多优点,也要展示得不太好。

 

弘一大师晚年总结自己,自称“二一老人”:就是一事无成,一钱不值。他就是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一个人能看到自己的不足,就能感到踏实、安心,这就是机深信。机深信不只是理论,而是确实看到自己的不足和问题,随时都能暴露自己的问题,这样跟人相处就很平和,就能坦然地面对,也能处理很多事务。

 

执事要有这种精神,平时展现的不完全是正面的形象,也不完全是用理论教化、说服别人。很多时候都是靠人心、道德感化对方,把自己的身段放低反而更容易感化别人。

 

严格来讲,圣人在这方面做得更奇特。比如寒山、拾得,他们看起来不修边幅,吃别人扔掉的剩饭剩菜,穿着很邋遢,也不讲卫生,被人嫌弃,像叫花子,但他们是菩萨示现的,只有圣人才知道他们的真实身份。还有济公,他看起来疯疯癫癫的,而且“酒肉穿肠过”,但他本来的身份是圣人,他隐藏了自己的德行,反而有意识地给自己蒙上了一些尘垢,这就是和光同尘的典范。

 

佛门有很多这样的人,所以我们不要随便评判别人。有的人看到别人有问题,就说:“他的习气很重,没有修行。”他可能是故意这样的,所以不能轻易评判一个人。执事要有包容心,不要轻易评判别人,因为有的人是故意这样示现的,他就是不注重细节,马马虎虎,他可能很有修行,只不过隐藏了自己的德行。

 

执事要有包容心,要淡化我执。一个人的我执轻,才会有包容心。佛法的所有修行,都跟破除我执密切相关。净土法门淡化我执的方法,就是具足机深信,我们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我执之心就淡化了。

 

执事对于是非、对错、善恶、好坏等不同的意见要有包容心,包容才能成事,所谓有容乃大。执事想成就一番事业,想完成寺院的各种事务,就要有包容精神。如果一个人不能容纳异己,不能包容他人的过失,做事就难以成就。


敦煌佛手5.jpg


执事要有忍辱心。包容心跟忍辱有关,有的人没有包容心,就是因为忍辱功夫不够,涵养不够。无论学哪个法门都要有忍辱功夫,人人都需要。

 

净土法门不讲忍辱,而是讲念佛往生,但是念佛往生也有忍辱功夫。净土法门讲了“三忍”,即音响忍、柔顺忍、无生法忍。我们学净土法门,能安住于此,这也是一种忍。善导大师把无生法忍解释为信忍、喜忍、悟忍,这也是一种忍,要忍可、忍受、忍耐。

 

人人都需要忍辱的功夫,无论修哪个法门。执事的忍辱功夫要求更高,因为执事要面对很多事务,面对各种人际关系,面对不同的知见,包括善恶好坏,这时候考验的就是忍辱功夫。

 

含养己德(忍劳苦,忍误解,忍抱怨,忍逆境),不求人知——人不知而不愠。

 

忍辱最重要的是两点,就是“含养己德,不求人知”,平常要含养自己的德行,要有一种不求人知的心态。

 

“含养己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

 

(一)忍劳苦


一是忍劳苦。执事面对的事务比清众更多、更辛劳,首先就要忍耐劳苦之事。执事的事务比别人多,比别人辛苦。有的人内心就不平了,“别人都休息了,为什么我还要干活儿?”如果是世间人,就得算加班费。佛门没有加班费,也不会因为谁多做一些事,就多给他一些钱,所以身为执事,我们首先要能够忍耐。

 

忍辱不是强忍,而是心甘情愿地接受,这叫“无生忍”。如果有意识地忍耐,就会很烦恼,虽然事情也做了,但是内心抱怨、不甘,这就不叫忍辱。佛教讲的“忍”是指接受、认可这件事。既然做执事,这件事就是自己的责任,就要把它做好,要忍受劳苦,再辛劳也要把它认真做完。如果外在忍受,但是内心抱怨、不满,有厌倦之心,这就不叫忍辱,而是忍不了,到了忍无可忍的时候就会爆发。佛教讲的“忍”是无生忍,就是能接受、消化这件事,所以就不存在忍了,但还是用“忍”字来说明。

 

(二)忍抱怨


忍劳苦相对容易,但是忍抱怨很难。世间人讲,任劳容易任怨难,说明忍耐抱怨比忍耐劳苦更难。有的人辛苦一些无所谓,但是别人抱怨他就不行,“我辛辛苦苦做了几个小时,你根本不参与,还讲闲话,说是说非,说长说短”,这就是忍抱怨的心不够。

 

忍劳苦和忍抱怨要并进,既要忍劳苦,也要忍抱怨,执事要有这种精神,在世间有担当的人都要有这种精神。比如在家里,家长既要忍劳苦,又要忍抱怨;还有企业的领导,既要忍劳苦,又要忍抱怨。所有抱怨都要承受,因为这个公司由他负责,他不忍谁忍呢?当然,他也可以发泄,但是最终还得他自己承担、消化。

 

执事要成就事业,要把寺院管理好,要成全大众、要让大家安心修学,所以忍抱怨非常重要。一般人过不了这一关,忍劳苦还比较容易,但是忍抱怨很难,执事一定要锻炼自己。

 

不仅执事如此,清众也是如此。如果清众没有把事情做好,别人提出意见了,自己一定要忍耐、接受。尤其是做错事了,别人产生抱怨,自己更要接受。

 

(三)忍误解


身为执事,还要忍误解。执事很容易被人误解,因为事情做得越多,被人看到的问题就越多。而且一般人往往都看不到别人的发心、优点、成绩,都是看别人的负面内容和缺点,这是人的天性。只有菩萨、真正的修行人才看得到别人的优点,一般人都是看别人的缺点,说到自己的时候都会讲自己的优点,这是人之常情。

 

执事做的事很多,有一些细节难免处理不当,不符合大众的意愿。因为每个人的意见不一、想法不同,对一件事的看法、需求也不同,这时候难免会产生误解,执事要接受别人的误解。有的执事不被人理解就受不了,就有怨气,“我付出了那么多,还不被理解,不被认可,算了,我不做了。”我们很容易出现这种状况,这时候就需要忍耐,忍受别人的误解。

 

作为执事,自己的发心如何,事情做得怎样,是否尽心尽力,事情的结果如何,其实自己最清楚。别人理不理解不是重点,重点是自己是否了解自己,自己做得是好是坏、是对是错、有没有问题、需不需要改进,这些自己都要清楚。

 

如果自己做得没有问题,别人讲的跟事实不吻合,这时候怎么消化别人的误解就非常重要了。我们知道,“是非以不辩为解脱”。是非、误解产生了,有很多人会辩解、申辩,这就说明自己心里过不了关,内心处在是非、称讥之间,很在乎自己的名声。名声有正面的和负面的,有的人只能接受好名声,不能接受坏名声,过不了这一关。作为执事,一定要过这一关。否则,一旦被人误解,心里就会很难过。

 

(四)忍逆境


执事还要能够忍逆境,在逆境当中忍得住。有逆境是很正常的,无论我们在哪里,都会有不顺利的事,因为人人都有业障。我们自己有业障,叫“别业”;大众也有业障,叫“共业”。因为有共业、别业,所以才有逆境、不如意的事,人与人之间才有矛盾、冲突。

 

执事在逆境当中要忍耐,忍能成事。有些逆境忍一忍就过去了,事情就完成了;如果半途而废,这件事就夭折了。有很多人做事半途而废,就是因为过不了逆境这一关。有的人在一个地方待久了,碰到一些逆境、烦恼就跑了,为什么要跑呢?就是因为过不了逆境这一关,克服不了心里的问题。有的人最后连道心都没有了,就是因为受不了逆境。

 

难行道之所以难,就是因为逆流而上,必须克服自己的习气。修行人时刻都要面对自己的习气、问题、业障,也就是时刻都要面对逆境。只有净土信仰才是顺境,只有念佛往生才是顺境,我们往生之后全是顺境。在往生之前,我们时刻都要面对五浊恶世,这里是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浑浊就是逆境。

 

在五浊恶世,我们面对种种逆境没有别的出路,虽然可以逃到极乐世界,但那是往生之后,往生之前怎么过逆境这一关呢?虽然人生只有几十年,但是这几十年也不短,很漫长,我们天天都要在逆境当中磨练自己,如果能忍受逆境,觉得顺逆都一样,就很容易过这一关。如果过不了逆境这一关,就是因为我们有求顺之心;如果没有求顺之心,逆境就很容易过去。

 

古德讲过“十不求”,其中有一句叫“于人不求顺适”,就是不要求别人必须顺着自己。遇事也是如此,不要求凡事顺利、事事如意,也不要求凡事都十全十美,否则就会发生不如意的事,心里就很难过。

 

世间人追求十全十美,这个心愿很好,但是如果心量不大,忍耐功夫不够,反而会更烦恼,因为世间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父母对子女也是如此,父母希望子女一切都好,学习好,人品好,能力好,身体好,但是如果不能忍受子女的缺陷,子女出了一点儿差错,父母就会很烦恼。

 

执事管理事务,要在逆境当中考验自己的德行,这是非常重要的一关。能忍受逆境就能度过很多难关,做任何事都不怕。有的人怕做事,就是因为害怕面对逆境,害怕与人打交道,害怕事情难以处理。做事困难之所以会耗心力、耗精神,就是因为我们忍受不了。


敦煌佛手28.jpg


我们除了忍逆境,还要忍顺境。顺境能消磨人的意志,未必是好事。有的人在顺境当中就会放逸自我,在逆境当中反而能克制自己、激励自己,让逆境成为增上缘。逆境能激发人的道心,让人有改变自我的勇气。有的人在顺境当中反而会堕落,因为顺境不能激发人的意志力,所以需要逆境。


在佛门修行,有顺境,也有逆境。人的成长既需要顺境,也需要逆境。太顺的人未必能成就大事。当然,如果能忍耐顺境,无所谓顺逆,也不贪恋、不执著顺逆,当然可以过关。身处顺境却不贪恋顺境,身处逆境却不害怕逆境,这样顺逆就无所谓了。我们要用平常心来面对顺境、逆境,顺境也不过如此,不存在顺不顺,逆境也不过如此,熬一熬、咬一咬牙就过去了。


如果用佛法讲的无常观来看,就知道凡事都是无常的,顺境是无常的,逆境也是无常的。即使是再大的逆境,也无非就是人与人之间有一些矛盾,或者习气来了,出现了一些逆境,忍耐三五天就过去了。


世间人的逆境更多,比如不学佛的在家人,他们时时刻刻都有逆境,处处都是业障,这是非常考验人的。


“六度”当中有忍辱波罗蜜,这是修行人必须具备的。想做到这一点,就要具备一种心态,就是不求人知。执事做事不求人知,别人知不知道、理不理解、认不认可都无所谓,因为执事无所求,对别人的评价也无所求,这样自然就能忍耐。别人有抱怨也能忍耐,因为无所求,不求别人的赞叹、认可。儒家有一句话叫“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知道我们,我们心里也不会起烦恼。


当然,人难免都希望别人理解、认可、称扬、赞叹自己,这就是好名。有人说:“我不求名。”其实有很多时候我们都过不了这一关,名利之心隐藏得很深,随时随地都会暴露。比如一个人特别在乎某些观念、想法,这就是好名,就是我执的表现。一般人认为好名就是自己得到很多好名声,有很多人称扬、赞叹自己,其实名声不一定是外在的虚名,也跟自己的我执、认知有关。


心量大小跟忍辱功夫密切相关。不仅执事要具备忍辱心,清众也是如此。个人修行如何,跟忍辱心有关。我们能否长期“忍耐”佛门清贫、简单的生活,取决于我们忍辱的功夫。有的人不能过平常的日子,喜欢热闹的场合,无法忍受平淡的生活。一个人能安于最平常、最简单的生活,是需要忍辱功夫的。


在佛门修行,最后要把虚妄浮华的东西通通放下,把自己的妄想也放下,不求人知,以无所求的心面对世间的一切。执事要以无所求的心做事,因为有所求就会有所失,有得就有失,有所求就会有求不到的东西。


《心经》里有一句话叫“无智亦无得”,一般人都是以有所得之心来修行、做事的。包括世间人做生意、开公司,也是用有所求的心,这就是有为法。有所求就会有所得,有所得就会有所失,得到了这方面就会失去另一方面。佛教讲无所求、无所得,无所得就无所失。


通途法门的般若智慧跟忍辱功夫有关,忍辱的最高境界是无生法忍,知道一切都是无生的,都没有生灭,这才是忍的最高境界。如果有生灭,有得失,有对错,有知与不知,有顺境与逆境,有抱怨与赞叹,这就不是真正的忍。真正的忍是无生法忍,知道一切法无生,这才是究竟的忍。


凡夫虽然做不到这一点,但是要有这样的认知,这样心态就能平和,对顺境、逆境、劳苦、抱怨、误解都能忍受,任执的心理压力就非常小,就会做得比较轻松。如果过不了这一关,强制忍耐,就会忍得比较艰难。


从根本来讲,忍辱跟名和利有关,修行人时时刻刻都要面对名和利,顾及面子就是顾及名声,维护面子就是维护我执,就是在乎名利的表现。


每个人都要在做事的过程中返观自己,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这是很细微的。有人说:“我学了很多佛法,好像没什么用。”这是因为没有把佛法落实在日常行为当中,没有反省自己。我们学习佛法,最后要落实在日常行为当中,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要想一想:“我今天为什么这么烦恼?烦恼的根源是什么?我所学的佛法能不能起作用,能不能解决这些问题?”这样就跟佛法对应了。


佛教有一句话叫“烦恼以忍辱为菩提”,如果能忍辱,烦恼就变成菩提了;如果忍不了,烦恼就是烦恼。由此可知,逆境反而能成为增上缘,反而能成就自己。无论是误解、劳苦、抱怨、逆境,只要能忍耐,这些就是资粮,就是来成就自己的。如果从正面来看,就知道这些都能成就我们;从反面来看,就觉得这些都是在伤害我们。这就看我们有没有智慧眼,如何认识外界的一切现象,从正面来看就能忍受,从反面来看就很难忍受。


敦煌佛手13.jpg


执事要统理大众,引导大众,这就是佛教讲的“归依僧”。为什么用“引导”,而不用“统领”呢?因为执事处在居中的位置,所以叫“引导”。


利乐他人,润物无声,藉事显理,化于无形。


“利乐他人,润物无声”,执事做事既是完成寺院安排的事务,也是在利益大众。执事要带动整个僧团,要引导他人共同成就佛事。


执事做事要润物无声。有很多人都想出去参学,怎么参学呢?不是看表面。有的道场表面轰轰烈烈,很威严、很严格,其实这不算高明;如果这个道场看似没有人管理,表面看不到有人作为,但是还井井有条,没有是非、烦恼,很安静,这才是最高明的。


如果道场靠管理,靠严格的制度形成规矩,那不是真正的严格。因为那是靠制度管理的结果,如果制度松懈了,大家就不能保持规范,不能自觉遵守规矩。


一个道场如何,要从多方面来看,不能只看表面。有的道场看起来很规矩,道风很严谨,但这只是表面现象。就像世间,如果法律执行得很严格,大家就很规矩,不敢乱来;如果法律执行得很松懈,社会就乱了,这就说明没有达到自我规范的程度,大家只是在法律的威慑下被迫遵守规矩。


修道要有规矩,因为有很多人不能自觉,所以需要制度的约束。但这是有为的制约,最终还是要顺人心,要自然、主动地遵守规矩,即使没有人管理,也能自觉遵守规矩,这才是无为而治。道家追求无为而治,就是不需要别人管理,天然治理得就很好。


关于这方面,大家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有的人研究历史发现,在中国古代,乱世就用道家的方法治理国家。世道越乱,反而用道家“无为”的理念治理国家;盛世则用儒家的思想来治理。佛教走的是中道,有为法和无为法都有。有为法就是制度、戒律、规矩,无为法就是般若、智慧、空性,其中无为法是根本。


我们看一个团体好坏,要从两方面来看,就是有形的和无形的。一般人只能看到有形的,看不到无形的,无形的要靠慧眼来看。我们对佛法的理解越深,越能看到无形的管理,才能真正知道这个寺院的道风如何。管理包括有为的管理和无为的管理,大家以后出去参学,在这方面要有特别的慧眼,用慧眼看问题就不一样了。


执事可以通过处理事务利乐他人,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自自然然处理事务的过程中,既能成就事业,又能教化、影响他人。


有人说:“我一定要弘法。”其实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弘法,今天跟这个人打交道,可以弘法,明天跟那个人打交道,也可以弘法。至于能做到什么程度,能否在无形当中借助每一个细节给对方灌输一些佛法的理念,这就要看我们有没有智慧和善巧方便了。


执事都是在无形当中弘法的,也就是“藉事显理,化于无形”,通过一件事就能彰显自己对佛法的认知。执事对佛法的理论理解得越深,处理事务的时候就可以带入这些理论,把自己的理解融入其中,通过事相彰显佛法的理论。从表面来看执事在做事,其实做事的同时就是在弘扬佛法、彰显佛法的理论,这样就能在无形当中化导众生,引导他人。


前面讲的体谅、包容、忍辱、慈悲,最终目的都是引导,引导跟自己有缘的众生。无论在哪个职位都要面对相应的人事,别人跟我们接触,我们就能将对方化导于无形。从表面来看我们没有弘法,其实我们是在无形当中度化众生。


有一些出家时间比较久的执事,他们在寺院里好像没做什么,比如传统寺院的班首、重要执事,他们基本不做什么事,但是如果别人有问题解决不了,他们能解决。别人争争吵吵,无法平息,只要他们一出面,问题就解决了,可见有德之人不一定要做多少事才能解决问题。反过来,有的人想通过有为的方式解决问题,想通过辩论、说服来处理问题,可能反而解决不了问题。


敦煌佛手6.jpg


执事要有智慧,但我们不用“智慧”一词,而是用“理智”一词,这是世间的词汇,就是从理性的角度看待这种智慧。


执事要理性,既有智慧,还要理性地处理人事问题。 “于事”,我们应该:


分清主次、轻重、缓急,于己看清位置,分清责任,于事明了目标,明确方向。


“于事”,是指我们面对事情要有正确的认知。首先要分清主次、轻重、缓急,所有执事都要具备这样的认知。事情有很多,哪个是主要的,哪个是次要的,哪个轻,哪个重,哪个缓,哪个急,必须分清。


执事不可能只有一件事,事情有很多,但是时间有限,精力也有限,应该怎么做事呢?首先自己心里要有一盘棋,要盘算一下哪件事是主要的,哪件事是次要的。为什么要分清主次呢?这样可以分配精力,主要的事重点用心,次要的事可以轻描淡写,一笔带过。次要的事不需要特别用心,也不需要过多准备,主要的事就要特别重视;不着急的事可以慢慢来,着急的事就要快速解决。分清主次、轻重、缓急之后,处理事务就有计划了,就不会忙乱。


有的人一遇到事就忙乱,就是因为没有计划。前面讲了,做事之前要有计划、安排,要周密地考虑,计划、安排的前提就是分清主次、轻重、缓急。首先对一件事作通盘的考虑,先进行区分,然后一一落实,这样做事就不会杂乱无章、茫然无序。


对我们而言,如果事务太多了,就会有杂乱无章的感觉。其实可以想一想,古代的永明延寿大师每天做一百零八件佛事,件件都很重要,这不是常人能做到的。他每天念十万声佛号,我们一整天都念不完,而且这只是一件佛事,他每天要做一百零八件佛事,必须完成,天天如此。


当然,永明延寿大师不是普通人,他能做到,我们做不到。有的人给自己定功课,每天念三万声佛号,为了完成功课忙得不亦乐乎,早起晚睡,凌晨三点就起床了,晚上十点还没有完成任务,每天只做这一件事,其他事都放下了。


但是祖师不一样,永明延寿大师每天念十万声佛号,其余一百零七件佛事也要完成,比如抄经、拜忏、统领大众、处理寺院的事务,等等。大家可以查一查永明延寿大师的一百零八件佛事都是什么,然后看看自己有没有这些事。我们要向祖师学习,看看哪些事我们也能做,比如他念十万声佛号,我们念不了那么多,就念一万声,同时也做其他事。


分清主次、轻重、缓急之后,我们做事的方式就确定了。有人说:“我很忙,没有时间做事。”即使再忙,每时每刻也只能做一件事,比如这个小时做这件事,下个小时做那件事。


所谓的“我很忙”,其实是心里忙,总觉得自己有很多事。我们看观音菩萨忙不忙?观音菩萨的事比我们少吗?他是“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他能“千处祈求千处应”,有一千个人向他求助,他能同时帮忙。他是不是忙得晕头转向呢?没有,因为他是“不应而应,应而不应”,所以他不忙,或者说只是外在忙,但是内心不忙。


执事对自己的要求要高一些,要用观音菩萨的精神要求自己,可能身体很忙,但是内心不忙,所谓“身忙心不忙,事多心不乱”,这就是在考验执事。


有人说:“今天有很多事堆在那里,我忙不过来。”其实只要花三分钟理智地考虑一下,把这些事理顺,就能在一天之内有序地完成。做这件事的时候只考虑这件事,不考虑下一件事,做一件了一件,一天十几个小时能做很多事。每天拿出一半时间做事,如果一个小时做一件事,最起码能做十二件事,而且有些事用不了一个小时,可能半个小时就完成了。


有的人为什么不敢做事,不能做事呢?就是因为分不清轻重、主次、缓急,看到事情来了心里就着急、紧张,这就是缺少智慧,不能用理智来判断。


另外,执事还要看清自己的位置,分清责任。在寺院,每一个执事都有自己的分工,就像世间单位的各个部门,每个部门的职责都不同,要把自己的职责搞清楚,知道哪些事是自己该做的,根据自己的职责去做就可以了。执事要知道哪些事需要自己操心,哪些事不需要自己操心,每个执事都要学会用心。也就是说,心要用在正道上,该用心的要用心,不该用心的就省心,不该操心的就不用操心。


有的人没有做执事,但是比执事还操心。执事做的事他操心,执事做得不好他也操心,他心里比执事更忙,心里装了很多事。清众没有任执,心里就不要装事,就安心地做清众,做好自己的本分,站好自己的位置。执事也要站好自己的位置,要知道哪些事是自己该做的,要看清自己的本分,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把事做好,按照轻重缓急有序地安排,这样做事就很顺畅,就不会忙乱。


同时还要明了目标,明确方向。做事之前先确定目标,如果没有目标,做事就很茫然,没有头绪,也不知道自己做到什么程度了。所以,我们在佛门做事还是要有标准。


执事做的都是寺院重要的事,所以要确定目标。尤其是长期任执的人,一定要知道这个部门有哪些事,经常跟哪些人打交道,做事要达到什么标准,确定之后尽量按照这些标准做事。确定了标准就有目标,用心就很准确,只要用心做事,达到标准就可以了。同时还要知道做事时有哪些障碍、问题,怎么消化、解决,怎么达成这件事。这样有计划、有目标地做事,心就不会那么累。


如果没有目标,茫然地做事,就会很累,因为不知道应该怎么做,最后的结果自己肯定不满意,大众也不满意,这就是因为没有目标,没有方向。


执事做事要事先分析、判断,这往往比做事所花的时间、精力更多。先分析、判断清楚,确定目标、方向,然后再做事,这样就很清晰、明了,不会凌乱,也不会让人忙而无序。


敦煌佛手14.jpg


(待续)













阿弥陀佛印章.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