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幼以慈和为敬德
长就是年长的,幼就是年小的。长幼是一个身份的差异,就是尊卑、长幼、大小。那么出家人当中也有大小,也有长幼,出家久的、年长的,我们要尊重恭敬。在《沙弥律仪》里面有一个叫“敬大沙门”威仪。
长幼有多方面,一是修行比我好,那就比我“长”;遇到年龄小的人,他二十岁出家了,我五十岁才出家,他就比我“长”。长幼之间这个关系怎么处理呢?尤其在佛门这些情况非常普遍,各种人混杂在一起,有修行很好的,有修行很差的;有年龄很大的,有年龄很小的;有出家很久的,有刚刚出家的;有出家人,有在家人;有文化素质高的,有文化素质低的;有懂教理的,有不懂教理的……这么多不同的人居住在一起,大家怎么才能保证和合共住?要做好不容易。
为什么有人讲“宁带十个兵,不带一个僧”?因为带兵都比带出家人容易。带兵本来就是很难的了,但是带出家人比带兵更难。因为带兵,只要把生活管好就行了,士兵的心念、烦恼习性,只要不影响大众就行。但是佛门不同,方方面面都要管,从生到死,从吃饭到睡觉、到修行,所有的一切都要管到。一进佛门,个人所有的一切,几乎都属于别人要管的范围,所有人都要管,大家互相管,不是哪一个人管。管事的人要去管,比我高的执事要管我,我要管下面的人,就像是一条链子,彼此互相牵连。
大家在一起生活,靠什么来维持和睦呢?要靠慈和,靠慈悲、和谐。大家有慈悲心,位置的高低上下就打破了;没有慈悲心,就只能论资排辈,那就麻烦了。世间有很多矛盾,就是因为互相之间不能慈悲。如果大家都有慈悲心,有和谐的心,所有的差别都可以包容。老出家的、新出家的,可以和平相处;文化程度高的和文化程度低的,可以和平相处;修行好的、修行差的,也可以和合相处。不要专门去挑人家毛病,挑了之后,大家就没有办法在一起待了。
当然,对修行好的人来说,遇到修行差的人,可能是一个更大的考验。我们修行的好坏,可能需要那些修行差的人来检查一下、考验一下,看看自己过不过得了关。当然,如果是自己故意要检查一下还好说,但如果是因为自己的毛病习性过不了关,那就不行,那是暴露自我。同在一个集体里,大家就要从正面的角度和合共住,慈悲包容。佛门慈悲为怀,每个人都要有慈悲心,当知见不统一、观点不一致、习性毛病暴露的时候,更需要的就是慈悲。慈悲无敌,只有慈悲才能包容一切。
净土法门最大的优势就是慈悲,我们学净土法门,如果这一点学不到家,那就说明对净土的信仰有问题。阿弥陀佛连五逆十恶都不舍弃,都可以往生,慈悲到了极限,无条件的慈悲。我们经常讲慈悲,讲无条件的救度,结果面对人的时候就不是无条件,都是有条件的了。学净土法门,有很多理念是可以跟我们的生活、跟寺院管理、跟与人相处挂钩的,否则这个信仰的价值在哪里?佛能够无条件的慈悲,我们天天也很感恩,天天也在想要去无条件的救度众生;但是面对众生的时候,既有条件又有对错,还有是非、有高低,要是看到这些,说明我们自己的修行就不好了。
做寺院管理的人,面对一个团队,要让一个团队和合共住,就需要眼光高,看得要远,心量要比常人大一些。我们在大事上不能糊涂,面对别人的一些小问题还是可以马虎过去。不能看到人有问题就不顺眼,我们可以引导、劝化他,内心还得要包容他。
就像做父母的,看到小孩不成器,心里面着急,可能又要打,又要骂,但是打过、骂过后,该吃饭还得吃饭,该送到学校就要送到学校,不能舍弃他,佛门广大就在于此。尤其学净土法门的,要把佛门这种广大的精神,在日常的行为当中体现出来,如果大家都有这个认识,这个团队自然就和谐了,很多是非问题就烟消云散了。
大海为什么成为大海,因为它可以包容万物,所有的东西流到大海后,都可以消化掉。学净土法门最有这个优势,我们要把佛心作为我们的心,我们经常讲“以佛心为我心,以佛命为我命,以佛愿为我愿,弥陀如何为我,我便如何为人”,但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往往就不是这样做的。这个是真正养德的地方。我们的德行有没有长进,这就通过这些方面体现出来。
通途的教理我们做不到,我们可以利用净土的优势,去面对人事,面对僧团的很多寺务。
来源 |《丛林要则二十条》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