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僧之道
“僧”跟世间“个人”的意义不一样,世间的“个人”就是一个个体,“僧”是一个和合众,是一个大众共居的团体。今天,我们来讲一讲“为僧之道”。
一般出家众对“僧”没有建立起正确的认识,都以为“僧”就是一个出家人,是一个个人,是一个生命,剃了头出了家,穿了出家的僧服,可以继续保持个人的独立自由、保持个人的思想、保持以前的习惯,总之,个人的东西很难放下。
如果对僧众、僧的和合、大众团体缺少认知,个人就会跟团队脱节,所以,早期我们重在说明“僧”是一个团队与和合大众的意义,今天就回到个人的“为僧之道”,来谈一谈我们剃除须发出家,成为一个个体的僧人之后,在团体里面生存,作为个体成长相应的一些方法理论、指导原则。
“为僧之道”的道在哪里?就是重在僧格的培养,养成良好的僧人素质。
出家人跟在家人不一样,在家人素质好坏没人关注,出家人是生活在众人的关注之下,居士要关注,社会大众要关注。我们在大众关注之下,怎么养成一个良好的僧格、僧人素质,这是非常重要的。以前讲僧的意义,就是要说明僧是一个和合大众,在团队里面要注重个人与大众的和合关系。现在具体到个人的成长,怎么来养成这种良好的素质呢?
这个方面可能很多人都不太了解,包括很多发心要出家的人,刚开始发心很猛,没两天就觉得出家挺苦的,算了吧,还是回去吧。很多人想象出家就是头发一剃就自由了,就脱离烦恼红尘了;结果发现头发一剃烦恼更多了、压力更大了,所以发心就容易退失,这就是对“僧”的了解不够。这也是我们出家的目的不明确导致的。
这里重点是给出家人讲,居士可以旁听。我们想象的僧人应该是个什么风格?我们个人对僧怎么来定义?
先总的说明一下关于僧人、出家人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出家人是出尘之人。身为出家人、僧人,就是出离世间凡尘的人物。尘是尘劳、世间的意思。出家人是出离世间尘劳、世间染污的一个人物。不同于世间,才叫出家。家是世俗之家、烦恼之家、生死之家。
出离的目的是什么呢?一个修道之人,他要修道,这就和世俗不一样了。世间人是为了生存,找一个好的职业,成家立业。出家不是为了这个目的,是为了修道,要脱离世俗凡尘,要修解脱之道、成佛之道。同时出家还有一个使命,就是传承佛法。这个法有一个承的关系,出家人要上承佛法,再下化众生,传就是向众生传播。出家人一方面要自身修道,出离尘世,另一方面还承载着弘法的使命。
这么一看,我们对于出家人的定位就完全不一样了,就跟很多世间人想象的不同了。有很多人说现在出家都成一种职业了,出家人都成为职业和尚了。职业和尚就是八个小时坐班制,按时上班,按时下班,下班之后就不是出家人了,有些就回到世俗的家去了。有些地方有这种现象,把出家这种行为变成一种职业观念了,那不是出家人的本分,出家人的本质是出离红尘,出世修道,然后传承佛法。
出家人是世间的明灯,是众生的依止。世间是黑暗的、颠倒的、染污的,出家人要做世间的明灯,能够照亮黑暗,能够把众生引导到正道上来,能够除众生的无明烦恼。这样,出家人的使命就不同于世间任何人了。
所以,出家人想要很好地完成个人成长、完善僧格,首先要明白作为出家人的这种特殊身份,要明白出家人生存的意义在哪里。
身为出家人是很不容易的。没有出过家的人很想出家,刚发心出家的人就发现出家很不容易。出家后,早晨四五点钟就要起床了,从早到晚像车子一样不停地运转,长年累月天天如此,想请个假休息两天都不行。世间放假庙里不放假,节假日庙里还要更忙碌,因为要接待信众、要满足信众的需求。出家后就会发现佛门跟世间完全不同,生活方式不同、理念不同、目标不同,如果没有这种认知就没办法过出家人的生活。所以,身为出家人不容易,为僧不易。
但是另一方面也显示僧人的尊贵。出家人之所以称为三宝,就是因为他不容易。如果出家人都很容易了,就不足以称为宝了。称为宝就因为稀有难得,能成为众人的依靠,这个才称为宝。之所以不容易,因为为僧有道。如果我们不知道这个道在哪里,怎么去为僧?这就是出家人需要学习的道。
出家人和世间人不同的地方就在于,从发心出家的那一刻,到剃度,到正式出家,到最后受大戒,圆满僧人的身份,从始至终都在进入一个更高的层面——道的层面。要寻求生死解脱之道、成佛之道,这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长远的、一生的事情,甚至是生生世世的事情。
“世世常行菩萨道”,有很多人这一生童真出家,生死未了,再发愿下一世童真出家继续修行。为什么要发这样的愿?因为解脱之道不容易达成。所以,出家为僧应当知道为僧之道,也应学习为僧之道。
首先要知道为僧之道。很多人都不知道,以为出家了就念佛往生,找个好地方清净念佛就好。当然,这也还没有偏离主题,还算是为僧的一个方向,但为僧不仅仅是这一点,为僧有他的“道”之所在,这个“道”在哪里呢?必须要通过学习才能知道为僧之道。
古人讲“人非生而知之,皆是学而知之”。可是从另一个层面讲,很多人又说“道不可学,道不可闻”,那“道”为什么又能学呢?
当然这个“学”是一个表述方法,说明一个求道的过程,通过文字、义理,通过善知识的引导,对这个“道”才能够有所认知。不然我们世间人头发一剃来到佛门,这个“道”不会天然地就降临。“天灵灵,地灵灵,菩萨保佑我”,我就成道了?不会。这个“道”,我们一定是要去了解,要用心去了悟。
为僧之道,是出家人学习、修道的核心所在。“学”的目的是为了“修”,“修”的目的是为了“证”,但如果光学习、光修道,最后一无所获,那就没有意义了。因此,古人讲:
佛法兴衰,在僧行履。所谓僧重则法重,僧轻则法轻。
佛法的兴衰跟僧人的行履有密切的关联。佛法两千多年前由释迦佛兴起,从印度传到中国,现在过了两千多年了,中间一直都是靠僧人来传承。佛法有兴有衰,总体来讲是在衰微、衰败。佛法有正法时代、像法时代、末法时代,我们现在处于末法时代。
佛法的兴衰由谁决定?大家可以思考,佛法本身没有正法、像法、末法之分,佛法本身也没有兴衰之说,但是在人世间,佛法有兴衰的现象。佛陀一出世,佛法就兴隆起来了;大德高僧一出世,佛法就兴盛起来了。我们现在是离大圣遥远的时代——末法时代,圣人都不在了,祖师大德都不容易遇到了,那佛法就会显得越来越衰微。
“末法时代,白法隐没”,“白法”就是圣人之法、解脱之法,佛法就隐没掉了。所以佛法是靠人来兴隆的,佛法在世间的兴隆,最核心的就是僧——出家人。当然还有其他因缘,比如说众生的善根福德因缘,也是一方面。事实上,众生的善根福德因缘很多还是跟僧人有关。
所以,佛法的兴衰跟每一位僧人都有关联。世间人讲“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那佛法兴亡呢,僧人有责!就是说责任在我们身上,所以我们头发一剃,就担当了重要的使命。僧人要担当兴隆佛法的使命,这个僧人就跟普通人不一样了。
就像皇宫里面皇太子一出生,他的使命就是要继承王位,要带动一个国家的发展。身为出家人,头发一剃,就是佛子、法王子,就要继承佛法,要让佛法兴隆起来,这个使命就不是普通人能够担当的。僧称为宝、稀有之宝,最重要的一点就在于此。僧,个人要承载佛法,是佛法兴隆的一个核心标志。僧重自然就法重了,僧轻则法轻,这是必然的。这个“重”怎么解释呢?解脱、成就、个人担当等等,都是僧重的一个表现。
何为僧?“僧”就是出家人,出家和合众。他有一个最基本的标志,就是:
舍欲出家,剃发染衣,谓之僧。
“欲”是世俗的五欲六尘,“出家”是出离世俗的染污之家。我们从文字就可以看到,出家人是要远离五欲六尘的,“舍欲”不光是跑到寺院来住着,如果你世俗的欲望没有放下,就跟这个“僧”的意义有背离了。身为出家人,首先要远离五欲六尘,要放下,要舍离。
出家,当然这个“家”有多种概念,从世俗的家庭可以延伸到轮回之家、烦恼之家。世俗之家是一个烦恼的地方,我们要出家,就是要出离烦恼。为什么要出离烦恼?是希望能解脱自在。
所以出家的内在意义是寻求解脱,寻求自在。当然这个是指精神上的自在,不是个人追求的单纯时间、空间上的自由。因为内心自在、没烦恼才是真自在。人只要有烦恼,即使你外在多么自由,也还是不自由。
“剃发染衣”是什么意思呢?“剃发”,剃除须发。中国儒家的思想认为——“发”,“受之父母,不可毁伤”。世间人特别看重身相,执着这些须发、装饰、打扮,很多人为这几根头发忙了一辈子,摆脱不出来。出家人剃除须发的目的是什么呢?是要“毁其形好”,毁坏自己的形象。世人很执着于这种身形、身相。要破除这种执着,就从头发开始,也不可能在身体其他方面做一些损坏,最明显的就是头发,既不会伤害到身体,又让我们可以放开对世俗的执着牵挂,放开这种外在的东西,所以就先从头发毁去形好,让我们不要执着于身形、身相。
“染衣”,你看我们穿的衣是染色的衣,不是白衣。佛门讲“缁衣”、“白衣”,“白衣”就是在家众,白色的,没有染污的;“缁衣”就是染污的衣服,就是坏色衣,染衣叫坏色衣。“坏色”就是要把衣服的颜色给它变坏,很好看的颜色要变成脏的、不好看的颜色。
“剃除须发”后,我们的关注力要超越身体,要从内在、精神上去寻求解脱之道;染衣,实际上是让我们不要起贪着之心。 世间这些白色的衣服、艳丽的衣服,实际上是让人迷惑的、染污的,那我们就穿坏色衣。在佛门,坏色衣是普遍通用的。还有一种粪扫衣,就是被人家扫出的、不要的、扔在垃圾堆里面的衣服,有人又捡起来洗干净,还可以穿,这个叫粪扫衣;还有一种百衲衣,就是各种破布、各种颜色的小碎片的布,把它缝补在一起,还可以继续穿。但现在,百衲衣只是一个象征而已。有些人故意做一件百衲衣出来穿,为了显示自己有修行等等,这种味道就变了。
百衲衣就是说你没有完整的布,东找一块西找一块,然后把它串联起来,做个避寒的外衣,那么佛是要通过这种方式,让我们去除对物欲的贪念、染着。所以剃发染衣表面看是一个很简单的外在形象,但是我们要明白它的内涵,才知道出家人为什么要以这样的形象出现于世,是有目的、有方向的,这个是僧的一个外在定义。
僧在佛法里面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身份,是佛法并列的三宝之一,三宝是佛、法、僧三宝。佛是圣人,天上天下唯佛独尊;法是清净解脱的。僧为什么能跟佛、法并列成为三宝之一?因为僧的目标是要成佛,所以跟佛有关联;僧的解脱成佛之道要靠法,法是僧的生命,出家人没有法就等于没有生命。
僧的外在是剃除须发,如果内在没有佛法,虽然也被叫做僧,那就只是外形的僧了。像现在一些比丘比较难持戒,叫“名字比丘”。僧如果没有佛法,也只是“名字僧”,只挂了一个名字而已,不具备僧的内在特质。
僧一定要有宝,那就是法宝。法作为僧的生命,以佛法滋养自我,这个僧才称为僧宝。虽然我们是凡夫僧,但心中有佛法就不一样,意义就变了。所以,作为出家人,最重要的是要有法,法能够润心、法能够入心、法能够成为我们生命的依靠,这个法既可以让自己得到佛法的利益,还能够利益众生,这就是僧存在的价值。
僧在佛门里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圣贤僧,第二类是凡夫僧。圣贤僧像文殊、普贤、观音、势至,这些人物称为圣贤僧,证到了圣人果位。普通大众就是凡夫僧了。当然出家人很多都希望成为圣贤僧,尤其自力修行的人,对个人的定位都比较高,明教契嵩禅师《尊僧篇》里面基本上就是按圣贤僧的模式来塑造的僧人的形象。
我们身为出家人,也要给自己一个定位,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出家人?如果对圣贤不了解,我们就不知道什么是圣贤僧。现在很多人想象的圣贤僧就是我突然求观音菩萨,观音菩萨就来到我的面前给我显灵、显圣了,放光加持一下,可能这个就是圣贤僧的表现。
很多人把神通迹象、感应事迹作为圣贤僧的一个标志,好像有神通、有感应,就可以加持别人、利益众生了,就是圣贤僧了,这样认识圣贤僧,就把圣贤僧局限在只有神通这一点了。很多修外道的人都有神通,包括世间一些巫术也是神通,乃至鬼道也有鬼通。如果以神通来衡量圣贤僧,那就把圣贤僧整个僧格、僧的意义,贬为普通的世间人了,我们要去详细了解圣贤僧的内在之德。
什么样的标准才能够成为圣贤僧呢?这里简单提一下。僧从定位来看是舍欲出家,剃发染衣,这是僧的一个标志。僧是出尘、无染、清净、和合、解脱之义。僧的意思非常多,不是单一的意思,不是出家剃头了就是僧人了。剃了头之后,我们要有目标、有方向,要朝着与佛法相应的道路去走,这样才称为僧。
首先,要出离世间的尘劳,出离了尘劳才不会染污,没有染污才会清净;个人清净才能与大众合和,最终得到解脱之道,这是一个连贯的由浅入深的过程。
我们修学佛法之道,首先就是要远离红尘、远离城市。古代的寺院大多数都是建在山林里的,一个很重要的意义就是让人远离红尘、远离城市。因为到闹市里修道,除非是境界很高的人才行。我们如果从闹市又到了闹市,从世间的闹市到了佛门的闹市道场,那想清净也非常不容易。从古代的寺院可以明显看出来,闹市一般都是弘法的地方,是大德高僧居住的地方,大德高僧在人群之中方便利益众生;但是一般真正修道的地方都是在山区、山岭,所以天下名山僧占多。天下的名山都被出家人占了,出家人以前都是享受高山流水的环境的,现在的出家人没几个人愿意去享受这种生活了,很多都到繁华地段去了,这跟古人比是颠倒的。
当然。这跟时代因缘也有关联。古人求清净解脱,可以舍生忘死地去求道,我们现在没这种精神,找到一个地方安身就可以了,就满足了。头发一剃找一个地方,大树底下好乘凉,找一“大树”在里面呆着,反正有人遮风挡雨,就满足了。这是现在僧人的普遍状态。
身为出家人,“要远离红尘”。天天看到世间的五欲六尘,不起心动念太难了。在闹市的时候,更要提醒自己身在红尘不染红尘,如莲花出污泥而不染,这个要求就更高。
僧有上求下化之心,有自利利他之道。上求下化,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所以僧人的目标有两个,第一是上成佛道,第二就是下度众生,这两个目标是同时并存的。这就是佛门讲的发菩提心,我们做出家人就要发菩提心,要上成佛道,下度众生。
有很多人说,我就想个人解脱,我不想度众生。当然,在求道的某一阶段只求成佛道是可以的。像净土宗,先求往生,先求个人解脱,目标是先成佛道。那度众生呢?并没有放弃,而是隐藏在后边。
圣道门是在娑婆世界就要度众生,一边上求佛道,一边下化众生。天台宗智者大师,在临终的时候,讲他修证到什么程度,他只修证到五品观行位,如果不领众的话,境界会高一些。因为领众的原因,领众就是下化众生,他一方面要去修行,另一方面要统领大众,所以影响个人的修行。
但是从目标讲,无论是圣道、净土,都有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心;只是这两者怎么运用,在某一阶段偏向哪一点,可能会有所差异。
上求下化,就自然会得到利益。上求是自利,下化是利他。所以僧人有自利利他的功效。身为出家人,首先自己要得到利益,然后才能够利益众生。
现在我们对目标有了一个了解,至于利益,就只能从佛法当中得到了。佛门中的利益不像世间人所指的利益,像衣食生活条件怎么样,能得多少医疗费,那个也是利益,是物质利益。出家人不是为这个来的,我们的用心都在道上,就能得到佛法的真实利益。
《无量寿经》讲“惠以众生真实之利”,它也是利益。佛法讲的利益不是让我们染污的,而是让我们解脱的,让我们获得真实解脱的大利益,成佛的利益。
但这是从有所得来讲的。我们看《心经》有一句话“以无所得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它讲的是要无所得,我们不能有利益之求;要有所求的话,就不能究竟解脱了。这是从另一个层面,从般若智慧的角度,要我们无所求。
但是从出家人的道路讲,无论有求无求,只要在佛法的摄受下,来熏修佛法,了解佛法,自然会得到利益。
出家人的道路该怎么走?怎么走好出家之路?怎么养成好的僧格?怎样具有良好的僧人素质、形象?只要身为出家人都会去思考、面对为僧之道,而且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们从剃除须发之后,一直到生命结束,这个问题都一直存在。假如我们这一世不能解脱,下一世剃除须发再度出家,还是要继续面对这个问题。这是在求道的过程当中,必然要面对的一个问题。
居士有没有这个问题呢?也存在这个问题,只不过身份不同而已,居家的人也得有道,也要求道。居士要求居家修行之道,不然的话居家修行就没有目标、没有方向了。
居家之道,我们读《维摩诘经》就知道,维摩诘是一个代表,世间很多修行人、大知识分子都以维摩诘自居,想像维摩诘那样在城市中不被染污。当然,我们能不能做到,那是另外一回事,不过方向上还是要知道一点。古人云: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这句话出自《红楼梦》。一方面,世间人非常注重学问,学问从哪里看出来呢?是不是像我们现在这样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啊?在古人看来,学问在于对世间任何事情都能洞达明了,很清楚。很多读书多、学富五车的人,看世间事情就不一定洞达明了,既看不懂也看不明白。
另一方面是“人情练达即文章”。现在很多学佛的人在了解人情方面非常欠缺,不知道该怎么为人处世。在家的居士,本来是很要好的朋友,三句话就吵起来了;家庭里相处了一辈子的人,还是要经常吵、天天吵。有什么好吵的呢?自己找来一起生活的人,还要吵来吵去,吵得难舍难分的。这就说明很多人还没有找到居家之道,完全按习性、按业力在流转。
从修学讲,世间人都知道世事洞明、人情练达,这是为人、处世、利生的根本。佛法就更应该如此了,佛法比世间法还高,佛法的目标更遥远,所以佛法对于我们为僧之道有更多的要求。
从这里可以看出,僧格的养成,不是单一的,而是全方位的。世间人都懂得世事洞明、人情练达,更何况佛门。
身为出家人,有时候想找个地方念佛、找个地方闭关、找个地方好好学习,既不想干活,也不想去参与佛门的事,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很单一、很孤立的僧的形象——一个人的房间里,有一盏灯,灯前有一尊佛像,自己在佛前三步一拜;然后打开一部经,念一念,之后又坐一坐,一个僧人的形象模式,就定格在这里。很多人看出家人的传记或者漫画,想象佛就是这样的,或者想象出家人生活就是这样的,青灯古佛之下,敲着木鱼叮叮当当的,然后顺便念经,大家对出家人的形象就定格在这个模式。一看到这幅画面,就引发我们无穷的想像,这种生活真好,很向往!
但是出家人的生活是不是这样的呢?我们在座的是不是这样过生活呢?好像还没有感受过这种氛围,也从来没有敲着木鱼在青灯古佛下,一个人安安静静地念一卷经,念几声佛号。实际上佛门不是这样子的,它是在大庭广众之下,在集体修学之中,来培养僧格。
那种孤寂的生活只是一种缩影,局限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当然也体现了个人那种寂静的空间,它通过一个外在的样子,塑造一个内心的寂静状态。
僧人的养成,应该是全方位的。明教契嵩禅师《尊僧篇》里,对僧人有一个全方位的描述,僧人要闻思修,戒定慧,方方面面都要具足。僧人的素质是综合性的,世出世法、学问道德、解脱之道等等都要具足。
同时,为僧之道也是理事相融的,既有理论也有事相。佛法不是单纯的理论、纸上谈兵,它一定要通过事相上来兼容。在华严宗里面讲到四法界,理无碍法界、事无碍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最高境界是事事无碍,还不光是理无碍。我们很多人以为道理通达了,就明白了,就可以了,就很好了。从根本的角度讲,要事事无碍,在任何一个事情上,任何一个点上,都无障碍。
我们读《维摩诘经》就知道,维摩诘居士就能做到事事无碍。一个藏室可以容纳无量的众生,在理论上我们很多人都能理解,境界也挺好的,但是事实上我们做不到。芥子纳须弥,这个也是事事无碍了。
我们看极乐境界,树叶里面就可以观到三千大千世界,观到十方诸佛国土的境像,其实展示的也是事事无碍的境界。我们读《无量寿经》就可以发现,它已经不讲理论了,完全只讲事相,事相都是无障碍的。真正的无障碍最后是要在事相上体现出来,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都无碍,大小无碍、多少无碍、古今无碍。一念可以贯穿古今,一念可以变成几大劫,几大劫可以融成一念,这就是时间无障碍、空间无障碍、万物无障碍。
我们这里只提一下大概,要了解佛法追求的圆融无碍,不光是一个理论上的问题,它一定要在事相上圆满。
僧人是自他不离的。身为出家人,就要想到自己不是一个个体。在佛门个人是与僧团紧密相连的,在佛法的大范围之内,我们和在家信众、普通大众也是紧密相连的。
走在大街上,僧人就是别人的依靠,就是世间的明灯。见到那么多世间迷茫的众生,我们就应该想到,他们就是我们要度化的众生。所以,无论在佛门还是走到世间,僧人都是与他人有密切关系的一个个体。
佛教还有个词语叫“自他不二”,身为出家人,身为修行人,我们跟自己、跟他人、跟众生之间是不二一体的、没有区别的。众生病即我病,众生的烦恼即我的烦恼,众生的解脱即我的解脱,这是维摩诘的境界。这样我们就会想到,自己的成长是跟一切众生有关联的。
自己没有烦恼了,众生的烦恼就会成为我们的烦恼。我们要替众生烦恼,要解决众生的烦恼。这个思想用到净土法门,我们就明白阿弥陀佛就是这样一尊佛,“十方众生,若不生者,不取正觉”。阿弥陀佛在成佛的时候,就把自己跟十方众生融为一体了,自他一体了,自他不二了。
同时,僧人又是即世离世的。即世,就是跟世间没有脱离。表面看出家人还是生活在这个世间,即使出家了依然还在人世,还在娑婆世间,还在与人往来,甚至参与了一些世间事务,跟世俗之人经常有往来、打交道。现在的出家人,要跟政府打交道,要跟世间生意人打交道,要建庙,要跟商人、建寺院的人讨价还价。
在世间做佛事,做佛门的事业,就脱离不了很多世俗的、现实的事情。所以佛法是即世的,没有离开这个世间;但是我们的内心又要离开这个世间,要超越,不被染污。所以,出家人比世间人难就在于此,表面上要跟世间人往来,密切地关联;同时内心还要保持道心、保持清净、保持不被染污。现在有很多人觉得出家人不清净、不庄严,拿着手机、电脑,坐着飞机到处飞来飞去,其实这就是僧人即世的一面。
很多人想象的出家人,六根清净,不染世间的五欲六尘,好像不食人间烟火一样,这在电影里面可以见得到,在现实生活当中是没有的。从古到今的这些大德高僧,他们也不是这样的人,他们都很平常,跟大众在一起生活,上早晚殿,给大众讲经说法。这些有名的大德高僧,甚至组织大家译经、做大的佛事等等,都是在具体的事物当中即世而离世。这也是佛法中道的地方,它并不要脱离世间。
如果脱离世间,不涉足世间而追求解脱,就成了小乘了。小乘就是单纯地脱离世间,追求个人的解脱。大乘佛法就是即世离世,又在世间,又不在世间。
一、僧相要有德
为僧之道到底该怎么去做?依出家人德行来看,可以细分为八种。出家人为了僧格的养成,要从八个方面来培养自我:德,才,智,闻,思,修,证,化。当然,这些都是概念,每一个概念下面有很多内涵,但总的分为八个方面。这八个方面,依照僧人的内涵,大致又可以分为两类:体,用。
体,就是自受用,是自利;用,就是他受用,是利他,自利利他。僧人要具备自利利他的品格,这就是体和用的关系。
先要有体,才会有用,自己先得利益,才能够利益众生。所以自利利他,自利是放在前边的,菩萨之道就是先自利后利他。我们先念佛往生,这就是自利;往生成佛之后,再游化诸佛国土,上供十方诸佛,下化无量众生,这就是利他。
在娑婆世界,自信教人信,自信是自利,教人信是利他。我们自己得到念佛往生的大利益,同时也可以引导其他人来念佛往生,这样也是自利利他。不过我们在娑婆世界的自利利他,能力有限,只能在小范围了。真正要圆满自利利他功德,那就是往生之后。
《中庸》有一句话:“富润屋,德润身。”也说明世间人特别注重德和财富。财富可以装饰房屋,现在的人拼命追求财富,实际上是在追求“富润屋”这个境界。但是修道之人呢,追求的是“德润身”,用道德来装饰自我。
僧相要有德,如果僧相没有德,在这个世间就难以立足了。我们从社会的发展可以看出来,如果只重财富,不重道德,人的素质就会急剧地下降,财富是有了,但是人的素质没有了。人的素质要靠德来装饰、装修。世间如此,佛门更是如此,出家人尤其如此。
德是僧人立身的根本,很多人说出家人也都是罪恶生死凡夫,没有德怎么办?从根机来讲,出家人也是罪恶生死凡夫,但是身为出家人,多少还得要具足一些德。作为凡夫之身,作为普通大众,出家之后应该具备一些基本的德。
(一)信德
僧人之德有很多,概括来讲,第一就是信德。信,是信仰的信。作为出家人,首先要有信德。信德,不管世间还是佛门,都特别注重。世间讲“人无信不立”,人在世间没有信誉就无法立足了。
佛法有一句话:
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
我们的善根要在信仰之下才能成长。出家人虽然是凡夫,但是要求道,要得到佛法的利益,首先要具备信德,要信仰佛法,如果佛法都不信仰,那就不具备出家人的德行了。信德是通用的,佛门的在家信众,四众弟子都要有信德,要相信佛法,能理解的相信,不能理解的也要相信,就像弥勒菩萨讲的“不敢有疑”。
净土一门尤其注重信德,印光大师就讲“净土一门,唯信能入”,信仰是进入净土法门的根本核心,彻底相信了,就决定往生了。《无量寿经》中讲,“闻其名号,信心欢喜”,它也是一个信德。
如果信心不具足,心就难以安,往生就难以了达。所以我们很多念佛人,一边念佛,一边担忧往生,那就是信不具足,这个德不具足,就无法立身了。
信德从始至终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它贯穿了出家人的一生。尤其念佛人,从一闻到净土教法念佛开始,到生命结束的那一刻,都始终在信德之中。菩萨修道在未成佛之前,至始至终都归命于佛,也是在信德之中。
(二)戒德
戒,戒律的戒。身为出家人,就会涉足到很多戒律,皈依三宝之后就开始有戒律了,三皈五戒、八戒、菩萨戒。出家之后,沙弥戒、沙弥尼戒、比丘戒、比丘尼戒,乃至出家菩萨戒。这些戒律,它也是一种德。
世间人看出家人的信仰看不到,就看戒律。因为信是内在的,没有办法表现出来,比如说我相信佛法、相信因果、相信轮回、相信解脱,但别人看不到;我能不能持戒,这是别人看得到的。戒德是外在的,尤其小乘戒法,像三皈五戒,出家人的比丘戒,它是以身口为根本,身业口业是外观、直观就可以明了的,只要稍微懂一点佛法的人就能看到。所以很多世间人看出家人,基本上不看别的,就是看持不持戒。出家人要是在外面吃肉、抽烟,马上就形象扫地了,因为世间人只知道出家人应该是清净了,不能吃肉喝酒。
实质上佛门的戒很多,受了不同的戒要求就不一样,比丘戒有二百五十条,比丘尼戒就更多了。这些戒现在人很难圆满具足,但是大方向、大面上应该要具备。印光大师讲“粗持重戒”,起码重的行为要戒。我们身在末法时代,严持戒律谁都做不到了,在古代都非常难,道绰大师讲过一句话“持得者甚稀”,说的就是能够持戒的人非常少。
不能持戒,不等于说我们就不注重戒律,不注重一些戒律的约束、要求,我们依然还是要以戒德来庄严自身。至少在外观上,在形象上,在僧人的基本要求上,我们能够在大方向上遵守。尤其在佛门生活,在集体里面,佛门大众能做的,作为出家人都应该去遵守,这样也不会过于出格。
1、不重久习,不轻初学
有很多语言值得我们大家去关注思考,“不重久习,不轻初学”,这个是敬德、谦德。“久习”就是修学很久的人,很多人都对久修之人比较敬重,对初学之人就会轻视、轻慢,这是佛门普遍存在的问题。无论出家在家都有,大家一见面首先就问哪一年出家的,一听出家的年份马上心态就开始发生变化了。刚开始一看老和尚的样子,老和尚肯定出家多年了,结果一问才出家,刚受戒回来,一下恭敬之心就没了。
“不轻未学,敬学如佛”,“未学”就是学问不精不深的人。要敬所有学佛之人如佛一样,这个是非常难的。常不轻菩萨就给我们做了一个示范,让我们学佛法的人,对众生要有恭敬之心,学佛之人,乃至不学佛的人,也要恭敬。
2、少欲知足,安贫乐道
“少欲知足,安贫乐道”,就是出家人的一个内在之德了。还有一句话,“于诸荣辱,心无忧喜”,“荣”,赞叹的,“辱”,诽谤的,“心无忧喜”,心中无忧无喜,这就比较难。我们一般人都只喜欢听顺耳的,逆耳的都会反感、起烦恼。
3、八风吹不动
“八风吹不动”确实很难做到,苏东坡也做不到,我们在座的也难以做到,但是可以做为一个目标、一个方向。最起码我们可以反省,以“八风”来反省自己到底动到什么程度,最起码不能像惊涛骇浪一样的,一动起来就要翻天覆地了,就要狂风暴雨了,那个就有失出家人之德了。
这些经文都是在培养僧人的德行。所以我们平常读一点通途的经典有一个好处,可以养成一种良好的僧人的素质。因为出家人如果对通途理论不了解,那我们的僧格就很难培养起来,对出家的目的、意义,对僧人追求的目标都不清晰。
4、颠倒众生
净土法门虽然可以让我们解脱,但是我们心中还有大量的知见需要清理,需要重新更正。什么叫“颠倒众生”?不是人颠倒过来了,是知见颠倒、认识颠倒。
我们每个人都是颠倒众生,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很多错误的知见,要把它导正过来。怎么导正呢?只有佛法!佛法才能够导正我们的知见。所以颠倒之后,一定要来听闻佛法,了解佛法。无论圣道、净土,它可以起到一个根本的作用,把我们的认知纠正过来,即使我们做不到,至少认识上有一个明确的方向。
(三)福德
出家人要有福报,但出家人不讲福报,而是要有福德。福德就是要有善法,摄制自身。佛门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善,就是福德。
《金刚经》里讲了一个观点,一切相都是空的、一切都是无住的,但是它后面又补了一点,就是在无住的情况下,还要修一切善法。一般人都以为空了就什么都不用干了,什么都没有了。但是空了之后,我们依然还要行一切善法,为什么呢?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靠什么得来的?靠福德庄严来的。佛的法身是无形无相的,而佛的功德之身是靠福德庄严的。普贤菩萨十大行愿,所有的菩萨都有他的行愿,这个大愿大行,行,就是福德。
身为出家人,在世间参与的事比较少,而护持三宝、度化众生、利益众生方面就是来培福报,就是僧人的福德。在佛门,在大众面前,我们去引导众生、利益众生,这个就是福德。
有很多出家人说,我就清净念佛,我也不用做事了。出家人如果不做事,在福德方面就会越来越少,这样的人最后谁也不愿意护持,谁也不愿意接近。出家后如果在这个地方不受欢迎,在那个地方不受待见,自己想念佛,却发现怎么这里不成全我,这些大和尚都不怜悯我、让我去安心念佛呢?这时就要想一想,我们具备什么样的资质,我们有没有福德让别人来护持?得到护持是需要有德的。
为什么有些人不用去求,别人就护持他呢?普通人就会觉得这个和尚有偏心,对我跟对别人另眼相待。其实佛门里边,很多事表面看是人事上的问题,根本讲是因果的问题。这就是印光大师讲的,我们在这个世间所遇到的一切,比如有成我坏我之人,但是成坏的一切因缘都来自于因果。福德也是如此,有福德的人,在任何地方别人都愿意成全;没有福德,就没有人愿意来成全,不是别人有分别心的问题,而是自己因果感召的问题。所以,身为出家人要具备基本的福德素质,要广结善缘。
(四)敬德
敬,就是恭敬,出家人要有恭敬心,要敬一切人事。这个恭敬,不是对大和尚要恭敬,对佛法要恭敬,对普通大众就不恭敬了。他烦恼习气这么重,我干嘛要恭敬他呢?那就是傲慢心了,没有恭敬心的人就生傲慢心。傲慢心是烦恼相,它不符合佛法。从僧格来讲,出家人要有恭敬心。
常不轻菩萨就是一个代表,他向一切众生顶礼,“你是要成佛的人,我不敢轻慢你”。可能有很多出家人在这方面比较欠缺,缺少恭敬心,这个恭敬心不是说一定要毕恭毕敬的在那里顶礼别人。恭敬是对别人要尊重,无论他是什么身份,无论是刚出家的,还是久修的,无论他修行好还是修行不好,都要一律平等地去恭敬他。
当然,恭敬当中有一个差异,学习印光大师《灵岩遗旨》时我们讲过一点,“恭敬有理事的差别”,理论上一律平等恭敬,事相上可以选择。对有德之人我们要亲近,要学习;对无德之人我们要远离。远离不等于不恭敬,大家要知道这里的差异。我们可以远离他,但依然还要恭敬他。如果没有恭敬心,就会生出傲慢之心、鄙视之心,这就不符合佛法的品格了。我可以不亲近你,但是我还是很尊重你、恭敬你,做到这点是比较难的。
对任何人事都要有恭敬之心,这就是作为出家人要具备的一个“德”。在殿堂要恭敬,下了殿堂还要恭敬。不是见到佛像了,我就恭敬了,装得像圣人的样子,规规矩矩的;离开了佛像,就什么威仪都没有了。儒家特别强调“慎独”。我们在大庭广众之下,或者私下房间、个人空间,都能保持一样,这就是出家人的一个品德。
(五)谦德
大家知道“谦”在《易经》里面,六爻都吉的,对我们人来讲是没有任何一点弊端,只有利没有弊,我们无论如何谦卑都不会过分,谦卑是吉祥的。
我们都相信自己是一个罪恶生死凡夫,那么身为凡夫众生,我们要具备谦德。凡夫众生没有傲慢的资本,同时傲慢也是悖离佛法的,傲慢是跟出家人的身份不相应的。所以,谦卑之德是身为出家人要具备的。
当然,谦卑之德不是说在人前要表现得怎么样,而是在内心自己要有一个认知,在佛法、在大众面前,我们的内心要持守一种谦卑。
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弥勒菩萨,释迦佛在《无量寿经》为弥勒菩萨讲法,弥勒菩萨表示“受佛重诲,专精修学”。在释迦佛讲完法离开世间之后,弥勒菩萨受到佛的重诲,他是“不敢有疑”。“不敢有疑”是谦卑的极致,即使在有怀疑、不理解、不认可的情况下,还能够相信他、接受他。
一般人的谦卑,是在有德之人面前谦卑。他的道德比我好,他的修持比我好,他闻法比我深入,理解更深广,在他面前我会谦卑下来,这是被别人的威德折服之后谦卑的。在一个德不如我们的人面前,谦卑心就没有了,傲慢心就出来了。谦卑心要成为一种自然的品德,无论在有德人面前还是无德人面前,我们都能够保持谦卑之心。
修学净土尤其要注重这一点,“谦敬闻奉行,踊跃大欢喜”。我们在佛前当然能谦卑,所以净土法门建立的信仰对象是佛,佛是圆满的,我们的傲慢心永远升不起来。要是依某一位菩萨,某一位善知识为皈依、依止的对象,当有一天发现善知识不圆满的时候,我们的傲慢心就起来了,谦卑心就失去了。
我们的信仰圆满,谦德才具备。像弥勒菩萨就不敢有疑,他知道佛的功德真实圆满,佛的语言清静如是,这样他才能够“不敢有疑”。
很多人对念佛往生之道都会怀疑,不学善导大师净土思想的要怀疑,学了,很多人还是怀疑。善导大师讲了多少遍了,专修的人决定往生,但是很多人还是不敢认可,还是会去寻找瑞相、感应,找助念等等,其实心中还是有疑问,有疑问就是对佛言不能真实地相信。
很多人学佛,对佛的言教都不敢相信,还是相信自己。所以真正要做到“不敢有疑”,是不容易的。
(六)佛德
佛的功德,就不是我们自己的了。净土法门是以佛功德作为我们的功德,“全摄佛功德而成自功德”,这是蕅益大师的一句话。
在经典里面有讲“以弘誓功德而自庄严”,弘誓功德就是阿弥陀佛的愿力功德,以此来庄严自我。所以我们没有“德”的时候,以佛功德作为我们的功德,念佛之人就有“德”了,这是念佛有功德,念佛之人是人中芬陀利花也在于此。我们在外在其他“德”不具备的情况下,念佛就具足了念佛之德。
当然,这个“德”可能普通人看不到,只有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极乐世界的圣众他们知道,十方诸佛知道。十方诸佛来赞叹念佛之人,护念念佛之人,因为他们知道这里面隐含的是佛的功德。
所以净土法门称为难信之法也在于此,个人的“德”可能没有,但是念佛就具足佛功德了,这个是我们学净土法门特别要培养的一个功德,就是要专一念佛。
前面这几种“德”是从因地,从个人层面来讲的;最后一种德是从果地,从佛的层面来讲的。
(一)五明
佛门的才不同于世间的才,它叫“德能之称”,这是《印光大师文钞》里面提到的一个概念。德能,即德之能。一个人的德,显现出一种能力,这个叫才。如果没有德,只是一种能力,那不一定叫才。世间有才的人很多,但如果是一个破坏世间之才,伤害他人之才,那就不叫才了。这个“才”一定要跟“德”相配,叫“德能之称”。
佛门的“德能”,体现在哪一方面呢?五明佛学院有一个宗旨叫“五明”,这是密宗所提倡的。佛法其实也注重这五个方面——因明、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内明。
1.因明
是逻辑方面的,唯识宗也特别注重。汉地佛教不太注重这一点,所以西藏密宗注重辩经,因为他们的因明传承比较好。汉地佛教在因明这一块都不太注重,比如禅宗祖师,一棒就把人打回去了,他不需要辩论;净土法门就是念佛往生,也没什么可辩的。
因明,是一种建立信仰、清理我们的思路、调整我们知见的世间方法,是逻辑思维的一个方法,可思议的一个方法。我们还是需要去了解因明,学教理的就更需要了解了。教理的正确与否,尤其大家遇到不同的知见,在辩论当中,知见谁对谁错,怎么去说服别人?这是需要一些逻辑思维的。
2. 声明
就是语言、文卷。
3. 工巧明
就是一些技术。我们世间的技术,现在有网络技术等等。
4.医方明
是医疗方面的,懂医术的人可以治病救人。
5.内明
内明是根本。佛法重点学的是内明。一个人的“才”,在这几方面都要有,但更多的、更偏向的还是内明。
出家人重点要学修的是内明,就是佛法内在的智慧,佛法的根本核心。其他外在的,是辅助我们去度化众生的,我们有外在的技能,才能够去弘法利生。
(二)个人的才
就个人而论,所谓的才,有生存之才、进道之才、利他之才、弘化之才、统领之才。
1. 生存之才
我们在佛门里面生存,要能在佛门立足。在佛门立足也是需要才的。像平常有些人担心,哪一天没庙住了怎么办?哪一天找不到地方可住,走到哪里都讨人嫌,或者走到哪里都没人要,那怎么办呢?这就要求我们要具备基本的素质,要有生存之道。
我们要有一个基本技能,可以在佛门生存。要么人厚道,愿意去做事,即使其他能力都没有,但是愿意做事,愿意护持佛法,愿意吃苦耐劳,那在佛门绝对有饭吃,不用担心。因为哪里都需要人来护持,需要人做事。只要有善心,能够踏踏实实、本本分分地做人,在佛门生存就不会有问题了。
无论大寺院、小寺院,这种人都需要,作为出家人,这是最基本的生存之道。出家人的基本素质,能够在佛门待得住,这个叫生存。我们只要在佛门待得住,就可以安住于佛门,安身办道了。
我们看古代的大德高僧,很多人是在哪里成就的?都是在柴火房,在厨房。或者挑水的、砍柴的,六祖大师就是砍柴舂米的了。禅宗里面很多祖师,都是在这些事务繁忙当中锻炼出来的。但他们还有内在的因,可能大家也看不到,他学习教理精进用功的地方,这个是他个人的空间。
生存,当然这不是为生存而生存,是要找到安身之道,这是出家人最基本的一条。任何一个出家人,先要解决安身的问题。在一个寺院,一个道场,甚至在整个广大的佛门,我们要找到一个安身之道,在这个地方能安身,换一个地方还能安身,到时候就不怕没有地方可待了。人有了生存之道,在哪里都能待得住。
我们念佛人有一个弱点,只能待在念佛的道场,其他地方就待不住了,那这个安身就缺了一块。万一哪一天没有净土道场,怎么办?到哪里去安身呢?那还得到其他道场去安身。如果有安身的能力,在其他道场依然可以安身,做一个默默无闻的念佛之人就可以了。
2. 进道之才
有生存之才是最基本的,有进道之才才是我们出家人的根本。“进道”,就是修学,要提升自己的学修之道。出家人一生都在学修,从发心到剃度,到受戒,然后进入到整个修学过程。所以出家人不能一天只是吃饭、上殿、过堂、做事。如果我们只是停留在这种表面的事务上,表面的运作当中,是不能进道的。一定要用心,做事要用心,上殿要用心,诵经、学习要用心,不然就成了过生活,像上班一样,久而久之就成了佛门的老油条,啥都会了,走到哪里都可以钻空子,走到哪里都能习惯,但是也都不用心。
很多人出家久了之后,基本就养成这种习惯。反正什么都能够混下去,将就吧、马虎吧……管得严的,我就严一点,管得松的,我就松一点。自己没有进道的用心,随大流,反正上殿、过堂,每天就这么过。但这样过也有个好处,人基本上很安稳、安住,不会起大的烦恼。有些人出家久了之后,就养成这种惯性了,在佛门按部就班地生活。
但是身为出家人,我们要有一个特别的、自我要求的地方,就是要进道,在安身当中,道心要增长。道心是不进则退,如逆水行舟。如果我们安于表面的上殿、过堂、学修的生活,如果不去用心,不去自我要求的话,就成了应付。很多出家人对上殿就是应付,一听到打板心里就发怵,到底是去还是不去。有的地方管得不严,反正僧值也不管或者私下跟僧值关系好,他就躲懒了。如果长期这样做,就会退失我们的道心。道心要靠自己去进,自己去要求学习。在佛门有很多这种状况,有些人久而久之,就像石头泡在水里面一样了。所以这个“才”,要靠我们自己来要求。
3.利他之才
这个“才”就是越来越高了。利益众生,利益大众,是要大家自己要求的。我们的教理深入、能力提升、德行提升、技能提升,就有“利他之才”,就能利益众生。众生不一定是外在的,佛门内也有众生,如果你是出家人,他也是出家人,你能够帮助他,这也叫利益众生。在佛门护持三宝,接引大众,也是利益众生。
4.弘化之才
更高一点,就是“弘化之才”。能够弘扬佛法,化度众生,这是普通大众比较难做到的了,只有少数人可以利益一方。
在这方面,净土法门有优势。净土的理论、方法都比较简单,相信念佛往生的道理,只要理论上大致学习明了之后,就可以引导一方之人来念佛往生了。至于能引导多少人,还是看自己的弘化才能。有些人可以影响一大片,有些人可以影响三五个。我们能够影响多少人,尽到自己的力量就可以了,如果只能影响三五个,也不能去强求。
所以,一个人弘法的能力,弘法的影响,跟我们的才、德有关联。我们的才,是我们对佛法的认知;我们的德,是我们的感召力,这两方面是综合影响的。
有些人理论不一定通达,但是周边的信众一大堆;世间还有很多不懂佛法的人,也有很多人护持,懂佛法的人反而没人护持。这是因为光有才不一定就能感召人,就算我们满腹经论,理论通达,但别人不一定听我们的。
5.统领之才
统领大众,这应该是个全才了。统领大众的人,一方面要精通佛法,另一方面要精通人事。
统领大众就像古代的大和尚方丈,他们有统领之才,既是一寺之主,又是弘法之主,寺院的管理、僧才的培养、弘法的担子都在他一个人身上。
像世间的国家主席,三军统帅都集中在他一个人身上。但世间是靠权力,佛门是靠德行,要具备这种德;如果没这个德,别人也不会来维护我们,也不会听从我们。所以佛法和世间法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此,它是一个自然感召。一个人感召的能力大,在人群中聚集影响,在弘化当中自然会产生影响。
净土法门讲佛的智慧是指阿弥陀佛的智慧。在经典《无量寿经》里有讲:
声闻或菩萨,莫能究圣心,二乘非所测,唯佛独明了。
佛的智慧只有佛与佛才能究竟明了,这个难度就在这里了。所以很多人觉得净土法门没有智慧、净土法门没有教理,净土法门就是老太婆念的南无阿弥陀佛,不了解净土法门的智慧远远超过通途法门的智慧,它是佛的智慧,唯佛独明了。
我们学净土法门的人非常多,出家在家都有,但是学净土法门很多人对往生都不敢生起信心。学了几十年,念了几十年的佛,依然还会怀疑往生。为什么?因为自己永远看不到念佛往生,靠自己去思考,靠自己去修证,永远无法明白念佛为什么能往生。我们念佛能不能往生这一点,靠自己的力量看不到,声闻和菩萨都无法了知,何况我们普通人。
蕅益大师讲过一句话,“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就是说九界众生靠自己的力量都无法信解净土一法,九界就是等觉菩萨以下的,除了佛之外,所有众生要靠自己的力量来理解佛的境界,没法理解。
想来理解念佛往生的道理,念佛往生不是靠理解来的,不是说我坐在那里突然开悟了,“哦,我知道念佛能往生了”。不是说“我念佛了,佛放光加持我一下”,或者”我念佛心清净了,业障消除了,所以我可以往生”。
很多人都是以这样的思维来看待,以感应、瑞相,以佛菩萨示现来证明好像我可以往生了,这个其实是不能证明的。因为感应的事件很多,修通途法门也都有感应。当然这种感应也有可能证明,如果是阿弥陀佛来告诉你,当然就可以作证,但普通人不敢确定到底是不是佛。或者我们见到了一个瑞相,或者突然感觉我念佛心里很光明、很清净,我往生好像有希望吧?凭自己的感官意识,这个都不足以让我们对佛的智慧生起信心。
佛的智慧是唯佛独明了。我们看净土法门基本上都是佛与佛来告诉我们的,《阿弥陀经》释迦佛无问自说,六方诸佛出广长舌来证明,也都是佛在宣说净土教法。
《无量寿经》就告诉我们,对佛的智慧怎么来了解。我们普通人怎么具足佛的智慧呢?就是明信佛智。我们要相信,要完全的信受,明信佛智,则莲花化生,佛的智慧我们没有办法去理解,就只能相信。像弥勒菩萨一样,不敢有疑。不敢有疑就是完全相信,绝对相信。佛无条件的救度众生,我们就无条件的接受救度,无条件的相信阿弥陀佛。
信仰到极处了,就没有理论可讲了。在过程当中可以讲很多理论,讲四十八愿,讲净土三部经,讲祖师著作,这些理论都是站在思议的角度来让我们从不信慢慢过度到信。但信到极处之后就没有智慧可讲,佛的智慧没法讲,我们就只能完全的相信。明信佛智,莲花化生。
还有一个信仰方式:潜通佛智,暗合道妙。我们也不能明信,也不能深入经典,那就潜信,潜通佛智,就老实念佛,安心念佛,当然这一点很难,所以净土法门难在老实念佛。
老实念佛本来是最简单的方法,但是要做到恰恰很难。因为我们不了解佛的智慧,不能完全相信念佛往生的道理,心中就有个疑问无法消除,就一定会想办法去消除这种疑问。要么就通过学习来深入经典,不然心中的疑问就很难消除。很多人从念佛开始到往生那一刻,都抱着疑惑不能放,“抱惑自迷”,这是善导大师用的一个词语。抱惑自迷很容易就废失往生之大益,往生的利益就丢失掉了。
在《无量寿经》就讲到,“人有信慧难”。所谓信仰是一种智慧,我们相信念佛往生,这就是智慧,这个智慧就是跟佛的智慧相应的,因为念佛往生这些理、这件事只有佛才知道,只有佛才能讲得明白,虽然我们很多人也在讲,无非是按照佛讲的语言来讲而已,这就是唯信佛语。
善导大师在《观经疏》里面多次强调:“唯信佛语,专注奉行,不可信用菩萨等不相应教法”。唯信佛语,这就是我们建立净土信仰的地方,也是我们净土智慧的地方。净土的智慧就是以佛的智慧作为我们的智慧,以佛的愿力作为我们的愿力,以佛的功德作为我们的功德,这就叫全他力了。佛的智慧我们无法靠理解来接受,那就相信他,明信佛智,以佛的愿力作为我们往生的依靠。我们来接受,归命阿弥陀佛,佛的愿力成为我们的愿力,佛的功德在念佛当中,一念具足无上功德,所以净土法门是一个超越智慧的法门。
祖师讲,净土法门是“还愚痴生极乐”。还愚痴就是让我们要放下自己的个人智慧、个人知见、个人的认知,然后潜通佛智。还愚痴就是要潜通佛的智慧,我们就老实念佛,安心念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