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众,就是接待大众。寺院要安单、接待,要让大家亲近三宝。


留众,怎么留众呢?老成为真情,老成持重。我们接待外来的人员时,既要照顾到佛法的理念,又要有人情味、慈悲心,要懂世间的人情世故。比如当官的来了,就不能一律平等,因为他的身份特殊,不能让他到下面去、排在后面,应该尊重一下、礼貌一点,也就是礼数周到一点,这样事情就好办得多;要是把他当居士一样平等对待,大家依次来,排班、排队,这就麻烦了。


我们留众,要看对方的身份。观音菩萨其实就给我们做了一个榜样,“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意思是对方的身份不一样,我们的态度、礼数上会有所差异,这就需要老成持重的人把握好分寸。所以佛门的执事、管理者,不是每个人都能担当的,不是出了家头一剃就可以管事儿。寺院做管理的人,最重要的就是要懂人情世故,根据对方的身份把握处理事情的分寸,让人来了都能皆大欢喜。


弥勒菩萨站在寺院的第一个殿堂,满心欢喜、笑脸迎人;我们作为对外窗口的接待人员、作为出家人的代表,是代表整个僧团接待人。每位出家人都代表僧宝的形象,私下都会要接待一些往来的人员,比如认识的人、熟悉的人,我们的慈悲和对他们身份的把握,其实就是弘法的一个方式。这些事情如果处理得好,无形当中就可以起到教化他人的作用;如果处理不好,弘法的负面障碍就来了。


这些障碍往往从人我交往当中来,并不是法引起了多少问题。恰恰相反,如果我们今天不小心得罪了人,他就要找麻烦;我们讲一句话不好听,对方心里就不舒服、就有意见;包括我们在讲法的过程中很多话刺激了别人,那人家也有想法。我们讲话不刺激人、不得罪人,这一点不容易做到,要做好非常难,其他的如忍耐、减食,还勉强可以做到一部分;但“留众以老成为真情”这点,确实需要磨练。


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对寺务的接触、对人心的了解、对佛法的了解,形成了我们的综合素质,综合素质稳当的人才能承担事情。有些人需要一个锻炼,慢慢成长,可以先从小范围做起,慢慢的接触外界,了解这个社会人心。


尤其我们的时代跟古代还不一样,古代的人很简单,没那么复杂。而且古代这些出家高僧也都是很厉害的人物,甚至有些都有神通,都不用讲话,一看就清楚对方是何方神圣,来了就应对自如。他们不需要去分辨,不像我们这样,还要察言观色看半天,看走眼了,讲的话都不对机,就很容易伤人。


出家人如果不了解这些,表面看起来在积极的付出、奉献,结果做了事反而起反作用。当然,这就是我们凡夫的能力,做不到十全十美,这也无可奈何。但是祖师这么讲,就是提醒我们,作为出家人要管理寺院、住持佛法,甚至弘扬佛法,有很多东西是需要提升的。


并不是我们知道了念佛往生,就可以去讲法。我们知道念佛往生,跟动物、畜牲讲比较有把握一点,因为它们不会反对,啥都不会要求,不会跟我们争吵,也不会要求要吃好的、住好的;我们讲念佛往生,它百依百顺。跟人讲就不一样了,人有很多要求,很多欲望,很多想法。

来源 |《丛林要则二十条》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