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凡事,以预立为不劳

凡事,就是我们对待任何事情,“预立”,就是先要有预案、有准备。世间有一句话,“预则立,不预则废”,意思是任何事情有准备就能够成就,就不会临时忙手忙脚。就像我们今天,就显得有点忙手忙脚了,因为没有准备,突然来了些事情。如果提前有准备,就不至于这么辛劳。以此类推,所有的事情都是如此。


当然,有些是突发性的事情,没法准备。但日常有很多事情能够准备,我们就尽量提前做准备,很多管理工作实际上就是在提前做准备。准备得越充分,事情到来的时候就越会悠闲,因为准备充分了,分工明确了,各自岗位到位了,事情来了大家把自己本分事做好,这件事情就完成了。


如果没有准备的话,临时抱佛脚,一大堆事情来了,都不知道抓谁,事情就肯定要出问题。所以,做事的人、做管理的人一定要有一个“预”的准备阶段。任何事情,我们先提前做预案,预案做得越详细,事情就越容易成功。世间人在这方面比较有经验,像搞大的组织活动,一定要提前做周密的安排。


佛门的活动,人多了之后一样也要面对这个问题,要面对接待、生活、后勤、殿堂、佛事等等。如果我们没有计划、没有安排,突然来了几百人,整个寺院就是一团糟。如果我们安排得好,那就井井有条,从接待到生活到殿堂,都有人负责引导、管理,自自然然,人家一进来之后就规规范范的。


我们在寺院做事,任何事情都要有准备,尤其现代社会跟古代不一样,现在信息发达,交通便利,很多信息我们提前知道了,就能准备得很充分。提前准备还有一个好处,可以把集中的压力分散在不同的阶段。比如一个大型活动,提前两三个月就开始准备,这样压力就分解了。我们有很长的时间做准备,可以今天做一点,明天做一点,实际上每天做的事情并不多,这样整个事情的压力就无形的化解掉了。不然的话,一件大事情突然让所有人都要投入全部精力去做,还不一定做得好,这个压力就比较大。能够预先安排好,分工明确,大家各自到位,所有的压力就分解下去了,每个人承担一点点,就是小事情,所以凡事预则不劳。


经常有人讲大事化小,除了做事情方面大事化小,我们安排事情的时候也要大事化小,把大事情化解成每个小事情,每个人分担一点事,大事就化小了。大事一旦化小,运转起来就没有那么困难了,既不劳,也容易成事。

(二)处众,以谦恭为有礼

“处众”,就是平常与大众相处。前面讲了一个观点:“长幼以慈和为进德”,即上下之间大家慈悲柔和,慈悲和睦。站在个人角度来讲,我们不分长幼,也不分彼此,跟大众相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谦卑、恭敬,有谦卑心有恭敬心,那自然就能跟人人都处得好。


在寺院里有些人关系处得不好,遇到缘分好的人能处得好,遇到缘分不好的人总是水火不容。这就说明一点,我们处众有失礼之处,缺少谦卑心、恭敬心。当我们有恭敬心的时候,人的很多问题就化掉了。我们恭敬别人,别人自然就恭敬我们。恭敬就是前面讲的至诚心,老成持重就不会出现问题。当然,恭敬有外在的礼敬,还有一种内在的敬意,就是内在的人品,对人恭敬、对人有真诚的心就可以。


佛门里有很多内涵是可以超越文字,超越理论的,重在靠人心去做。只要用心真诚,即使教理不太深入,学佛时间很短,也同样可以得到佛法利益,可以跟大家相处得很好。


谦卑恭敬,在《念佛人每日诵念思维》里讲了很多,如“谦则受教有地”,我们是不是“受教有地”?很多人被批评的时候根本就不接受。谦卑是一种品德,是一种人格的体现。


谦卑做得最好的典范,在《法华经》里面有一个人,就是常不轻菩萨。常不轻菩萨见到人就给人家顶礼,不管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反正他见人就顶礼,顶得人家烦了,拿石头打他,他就躲得远远地顶礼。他给人顶礼时还讲:你是佛,我不敢轻慢你。他是给我们众生做一个示范,要我们看到每一个众生都是佛,都不能轻慢。所以,我们对任何人都不要有轻慢心。


学净土 法门,可以让我们更容易谦卑下来,我们都是罪恶生死凡夫,没有什么值得傲慢的。傲慢,都是业力。


我们都是仰仗阿弥陀佛的救度,大家都平等,没有差异,都可以靠佛力往生弥陀报土,我们如此,别人也是如此。有人要成佛,我们就自自然然对他恭敬。念佛之人彼此恭敬,就不会去纠缠、在意别人的习性毛病。人很容易盯着别人的毛病不放,就像蚊子咬人一样,赶都赶不走。有的人跟人一结上梁子,看人不顺眼的时候,就会今天看不顺眼,明天看不顺眼,后天还看不顺眼,老是盯着人家的过失,看见人家就想起他伤害过我。


学净土 法门,有机深信也有法深信,这些个人的问题就不重要了。我们要站在法的立场来恭敬别人,尊重别人,因为大家都是念 佛人。有了这种心去跟别人相处,最起码不会对别人造成太大的伤害。


集体共处的时候,保持恭敬心,就可以跟所有的人相处得很好。虽然与人的缘分有深浅不同,但最起码不会跟别人发生矛盾。在一个团队里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跟大众和睦相处。

来源 |《丛林要则二十条》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