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诘经》的主要思想是贬低声闻二乘自我意识,赞扬大乘菩萨的无我奉献精神,体现了菩萨慈悲救度众生的本怀。对修菩萨道的要求有其独特的一面,虽然也主张菩萨以救度众生为本怀,但对菩萨行的要求有自己的特点。认为众生是菩萨净土的根本,随着所度众生的多少不同、众生的愿力不同、众生的根性不同而所得到的净土也不同。而小乘只知道“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三法印,不知道大乘佛法之“一实相印”。所谓实相即是无相,是佛法之究竟印。所谓菩萨者,是觉有情,即能够觉悟有情众生,要觉悟他人必须先自己觉悟,菩萨既名为觉有情,则说明菩萨是已经觉悟之圣者。也是佛陀在毗舍离城附近的庵罗树园所讲,听法大众包括诸大菩萨、天龙八部及僧俗四众等四万余人。当时,宝积长者子带领五百位长者子与会,特地请佛陀开示如何修习并成就菩萨净土。佛陀揭示了“心净则佛土净”的基本思想后,借着维摩诘居士生病的因缘,宣讲大乘菩萨出世入世不二的义理。


维摩诘是梵语,中译为“净名”又译为“无垢称”,是“妙喜国”的大菩萨。另有认为维摩诘是金粟如来化身,但我看到的资料里说并无实际经典能够证实。但维摩诘大士是不是金粟如来并不重要,维摩诘能从妙喜国化身来此娑婆世界,本身就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只有像观世音、文殊、普贤这样的大菩萨才能做到。


《维摩诘经》的主人公维摩诘居士与文殊菩萨在问疾品中相互问答时,维摩诘居士说:从痴有爱,则我病生。以一切众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众生得不病者,则我病灭。此处说明了菩萨有病者,不是菩萨本身有病,是因为众生生死之病,而菩萨为度众生故有病。而维摩诘是古佛再来,当然也就是菩萨的化身,今维摩诘有病者,可见是因为众生病的原故。


所以维摩诘居士说菩萨之所以病者,是因为众生之病皆是由贪爱而起,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由于无明的贪爱烦恼迷失自我,不知一切事物的诸法实相,不明一切诸法的因果规律,对内而执有实我,于外执一切法实有,如此起惑造业而流转生死。由于菩萨的大悲心,众生流转于苦海而有生死,菩萨以大悲心而不舍众生,随入苦海而有生死。由于众生生死无始无终,则菩萨悲愿亦无穷无尽;众生无有生死大病,则菩萨亦无有病。如僧肇大师言菩萨前悲无穷,以痴爱为际;后悲无极,与群生俱灭。因此说菩萨病者,是因为众生病的原故,众生由于无明之愚痴执有我,所以生起对我的执著和贪爱,由于贪爱而受有五阴之身,有五阴身者则有无常之病,由于菩萨以大悲心而怜悯众生,所以今菩萨也就有病了。既然众生之病是由于久远以来就有,那菩萨悲愍众生而起之病也是久远就有。


这也是《维摩诘经》中所阐述的菩萨行与其它经典中有所不同,虽然在大乘佛教经典中都体现出菩萨的慈悲精神,说慈能拔众生苦,悲能与众生乐;视众生如同父母,视众生如同子女。而《维摩诘经》却形象的、生活化的以众生病者,则菩萨病;众生病愈者,菩萨亦愈表现出了菩萨对众生悲愍之心,视众生如同己体。是我们从切身真实的感受到了菩萨的慈悲之心,使神圣理想化的菩萨变得生活化和真实化,为我们修学菩萨道提供了可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如《维摩诘经》云:菩萨为众生故,入生死,有生死,则有病。若众生得离病者,则菩萨无复病。


菩萨本是法身大士,以达无我无我所之我法皆毕竟空寂,不被生死病苦之烦恼所逼迫,因此是不能言有病;但以大悲心为众生而起病。如肇公言众生病原,起于痴爱;菩萨疾本,生于大悲。又如《维摩诘经》云:


众生病者,则菩萨病,众生病愈,则菩萨亦愈。又言,是疾菩萨何所因起?菩萨疾者,以大悲起故。


佛菩萨心量广大、平等,没有任何私心,一切为了众生能离苦得乐,所以佛菩萨是大悲心,是觉悟有情,所以菩萨生病是大悲示现生病。佛菩萨视我们每一个众生犹如独子,就像弥陀慈父切切盼儿归家的心是一样的,菩萨是为了度众生,所以才进入这生死圈子里面,所以有生死就有病,如果众生都能够离开病苦的话,则菩萨就不会生病了。

菩萨对于一切众生,其关爱之心,就像只有一个儿子一样,如经云:“譬如长者,唯有一子,其子得病,父母亦病;若子病愈,父母亦愈。菩萨如是,于诸众生,爱之若子,众生病则菩萨病,众生病愈,则菩萨亦愈。又言是疾何所因起?菩萨疾者,以大悲起。”菩萨对于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任何一个众生都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凡夫众生在三界六道轮回中受苦生病,菩萨为众生辛苦操劳也会生病,如果众生都得度了,众生的病都好了,菩萨也就无需操劳了,病苦也就没有了。由此末学宗光有很大体悟,前段时间末学因为一些原因每天都很烦恼,但读到此处深感菩萨对我们的心是无私的,是掏心掏肺的,佛菩萨可以屈身回入娑婆示疾度众,且众生病即我病的大悲心,那么在生活中对方抛给我们一些不好的境界时,我是否能像菩萨,弥陀慈父一般对我们万般包容和理解,众生一体,对方在行为和语言不好或者不恰当时,我是否可以第一时间想到他为什么会有这样反常的行为状态, 当我想到原因时我才发现他是无助的,是没有办法的,那么对方在我面前出现这种状态我才发现自己是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的,对方如果可以在我这里获得足够的安全感或者足够的幸福值,那么他就可以足够的信任你,不再会有攻击性和一些反常的举止。因为对方只有获得和感受到被爱才能学会爱别人。就像师父对我包容理解和关爱是一样的,因为我看到了也得到了师父对我的呵护,我才明白我应该怎么做一个呵护别人的人。


那么我们就可以想象到,阿弥陀佛是多么的慈悲,多么的包容我们,阿弥陀佛把我们成佛的所有功德都修到了,反观我们想要得个人身,要完全持好五戒才可以,这样对于我们都这么难,那么阿弥陀佛在为我们所有众生修行时是吃了多少的苦,受了多少的罪,这是我们的地球,也就是《华严经》中所说的华藏世界的一颗微尘。自己身上发生的有些事情多么的不起眼,一切都如此渺小而可笑。可即便是这样,阿弥陀佛却把我们这颗微尘放在了他的心上,把我们安全的放在了他的名号里,想到这里我无时无刻无不是在感念佛菩萨的恩德。


纵使前路茫茫杂草恒生,也要拥有“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超然旷达。因为我有弥陀,弥陀如何为我,我便如何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