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毕竟等”和“即等”
如果能把《往生论注》“毕竟等”的概念从义理上吃透,那净土的很多境界、功德、受用,理解起来会更清晰一些。好,我们现在来消文:
问曰:案《十地经》,菩萨进趣阶级,渐有无量功勋,经多劫数,然后乃得。
《十地经》说菩萨修行有渐次,需要一地至一地的往上修行证果,这个过程需要很久。有多久呢?“经多劫数”,从这里就可以看出通途修行证果很难。“此云何见阿弥陀佛时,毕竟与上地诸菩萨身等法等耶?”《十地经》说菩萨要渐次修,这里怎么说到了极乐就等上地菩萨了呢?这就跟经典说的有矛盾,对不对?我们看大师怎么回答:
言“毕竟”者,未言“即等”也。
意思是:这里的毕竟,并不是马上的意思。它是毕竟不失此等的意思,也就是最后会“等”。至于什么时候,这里没有说,好像也是要慢慢修,有过程。这样解释就不矛盾了。大师这是先顺通途来说,没有马上把“毕竟等”的另一层意思说出来。
问曰“若不即等,复何待言?”“菩萨但登初地,以渐增进,自然当与佛等,何假言与上地菩萨等?”
不即等的话,那还说什么呢?菩萨只要到了初地位,渐次增进,最终也必然跟佛相等,最后也可以成佛。如果往生不是马上“等”,还是要慢慢修的话,那娑婆和极乐就没有区别了。反正都一样,干嘛还要求往生?而且到了那里,还只是跟上地菩萨等,连位次也降了。那怎么办?大师就得进一步解释这个“毕竟等”的问题。不然,净土的殊胜就体现不出来。所以大师接着回答:
答曰:菩萨于七地中得大寂灭,上不见诸佛可求,下不见众生可度,欲舍佛道,证于实际。
菩萨证到七地的时候会出现一种现象:“上不见诸佛可求,下不见众生可度”。就是他会安住在那个空性里,没有众生相,也没有佛相,他止住在那个状态,就不会去求成佛。这是自力修行要过的一个难关,这一关叫沉空难。所以,初地菩萨虽然可以成佛,但是不能保证一定成佛,这就有风险。
尔时若不得十方诸佛神力加劝,即便灭度,与二乘无异。
如果这个时候没有十方诸佛的神力加被,就会堕下去,堕到声闻地,处在灭度的境界里,与二乘就没有差别了,这就很危险。所以,大师话峰一转:
菩萨若往生安乐,见阿弥陀佛,即无此难。是故须言“毕竟平等”。
菩萨到了净土就不一样了,因为有佛力加持,到了七地自然就到八地,没有任何障碍。跟通途的不确定相比,在净土至少是能保证成佛的。净土往生有佛力加持,成佛有保障,通途自力修行,成佛没保障。从这里看,净土优胜就出来了,但还不够。这里也没说“毕竟”是不是当下证得,好像还是有渐次,需要等。
再往下看:
复次《无量寿经》中,阿弥陀如来本愿言:
这里大师又进一步深化引证:用《无量寿经》的第二十二愿来证明阿弥陀如来有本愿,可以不用渐次修,可以当下超越,毕竟得就是即得。
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除其本愿自在所化,为众生故,被弘誓铠,积累德本,度脱一切。游诸佛国,修菩萨行,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开化恒沙无量众生,使立无上正真之道,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我们就看关键的两处地方:第一处,“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往生之后,最后肯定会到“一生补处”位,就是等觉菩萨。
这里要注意:前面大师说的“毕竟等”上地菩萨(八地),在这里说,往生净土后必至“一生补处”,候补佛位,品位一下就上来了。这就解决了前面的“何假言与上地菩萨等”的阶位低的问题。到了净土,“究竟必至”候补佛位。那什么时候至?是不是即至?
我们接着看最关键的第二处:“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往生的菩萨是超越了通途常规的从初地、二地、到八地、十地的这种渐次修行,一下就超越十地,现前、当下修习普贤之德。
这里其实大师就已经用经证推出了“毕竟等”就是“即等”的结论。净土的菩萨也许、可能不用渐次修。那不渐次修,怎么修呢?就是横超。所以大师说:
言十地阶次者,是释迦如来于阎浮提一应化道耳,他方净土何必如此?”五种不思议中,佛法最不可思议”。“若言菩萨必从一地至一地,无超越之理,未敢详也。
十地阶次,只是释迦如来的方便说。安乐净土哪里需要这样?就是不需要这样。如果一定要说有次第有过程,没有超越的道理,那抱歉,恕我不敢苟同。潜台词就是“我不认同你的说法”。
小结
总结一下前面的内容,大师说的“毕竟等”其实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即等”,还有一个是“不即等”。随顺通途的修行讲可以是“不即等”,就是“当等”,但是不知道什么时候等。因为通途的菩萨修行有渐次,证果慢,而且还没有保障,因为有个七地沉空难。这是通途自力的硬伤——证果很难。从净土的角度讲,就是“即等”。大师通过问答,一步步的深入引申,最后用《无量寿经》来证明往生净土没有阶次,当下顿超,速疾成佛。
这样不可思议的事,正如大师所说:非常之言,不入常人之耳。往生净土,得法王本愿神力之住持,皆入佛境界,同佛受用。的无所受,亦非不受。正所谓:
万变不离其宗,
本愿他力神功。
一心归命称名,
即入大宝海中。
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