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乘佛愿为我命
《论注》学习即将结束了,这四十多天时间,大家都泡在法雨甘露里,虽说有些辛苦,但收获也是很多的。其实更辛苦的是师父。师父广征博引,理事俱阐,将《论注》的幽深义理层层剖析,详细地为我们讲解,相信大家收获都很多,有些是能说出来的,有些是暂时还说不出来的,也不想说出来的。宗弥障深慧浅,有负于师父辛苦的开导,虽说有些认识,好多还没有消化,只是先收进了仓库里,拜托阿赖耶识这个库管先管着。有的消化了一点点,还犬牙交错的横亘在心中,还无法诉诸于文字,所以今天仅能以一点浅薄的认识汇报于此,有劳大家耳朵蒙尘,委屈听一听。
首先,先谈谈关于学习的一点总的认知。这次学习,是宗弥第一次这么系统地学习《论注》,又详细查询和了解了昙鸾大师生平的相关资料,可以说建立起了对昙鸾大师的一些初步的、基础的、粗浅的认知。《论注》作为中国净土宗教理的奠基之作、开山之作,《论注》的地位和贡献都是无比巨大的,昙鸾大师本人也是不测之人,其境界难以测度。天亲菩萨直说自己“说愿偈总持,与佛教相应”,具有不容置疑的摄受力。而昙鸾大师也不惶多让,于卷上“观察门”释净土二十九种庄严时,每以“佛本何故起此庄严”而直探佛心佛愿,这即是常人所不能之事,所以印光大师赞叹昙鸾大师“直将弥陀愿心,天亲衷怀和盘托出”,如果不是深体佛心,与佛心相应,怎么能做到如此呢?故可以看出大师确是“不测之人”。
第二,《论注》中昙鸾大师将通途理论与净土理论作了完美的结合,以通途理论释净土,又不失去净土本身的内涵与义趣,可以说为通途和净土架设了一道沟通的桥梁,甚至将二者合二为一了。可以说,昙鸾大师构建了一套独特的语言体系,为大众理解净土义理、深入净土义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模式,将净土一法圆顿、深邃、深广、微妙、不可思议之处揭示无遗,将一代佛法之教理皆收摄入净土一法之中。这种功力、境界、贡献可以说是中国佛教历史上的独一份,是唯一的、超越的、不可测度的。
第三,《论注》就是极乐世界的一份导游图和解说词,《论注》就是对阿弥陀佛的一份人物分析报告。通过学习《论注》,我们对极乐世界的了解更加深入了,更加真实了,更加具象化了。在这之前的认识,可以说是肤浅的、表面的、片面的,自我臆想的成分更多,仅仅停留在“七宝池、八功德水”“思衣得衣,思食得食”这样的概念当中。我想,学了《论注》以后,别人再问你极乐世界是怎样的,我们应该可以描述得更详细和具体,也能更生动和准确,而不是之前的干巴巴,至少可以像一位法师上午的演讲一样,讲出八功德水的八种功德吧。对于净土法门的义理,我们也有更深入与广阔的了解,不会只停留在念佛往生这样一件事上,而是可以将净土的功德利益描述得更加详细,可以将净土与娑婆的对比进行得更加细致,从而真正生起欣慕极乐之情。
这是关于学习的三点总体认识。接下来谈谈具体的一些收获。
这次学习,先不说在义理上了解了多少,至少在自我认知上有了一些较原来更深入一点的观照。学习过程中,结合师父所讲的内容,好几次内心都产生这样的想法:原来我根本就没有靠上佛力,净土义理好深好难啊,原来我根本就没有如实修行,甚至产生了疑问,我该怎么学,我有在正确的学习吗?类似这样的一些想法。可以说,这次学习,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固有的一些认知,发现了一些知见上的死角,所谓死角就是原来没有发现的一些有偏见的、误解的地方。除了念佛这件事做对了,其它的都还是业力在做主。甚至念佛都没有如实地念,而还是“供养自身心”,在自己的身心上打转,从来没有离开过这个“我”。通过这次学习,才知道自己这颗凡夫心有多狂,根本歇不下来,才知道自己也并没有如实回向成就,还是在我知我见上打转,便是在凡夫的分别、思议、有量当中。高低对错大小多少,一刻没有离开这些,对于净土的“清净”相,平等一味相,根本一点点都没有契入。守着极乐这一座宝山,自己却好象连金子的边边都没有摸到,虽然听说老爸很有钱,可自己手里却半毛钱都没有。还是一副穷酸相、苦命相,还是流浪在外的浪子、孤儿,没有感觉到极乐的家庭温暖、天伦之乐,还是冷冰冰的、孤孤单单的、烦烦恼恼的小人一个。
为什么会这样呢?
《论注》第八章“名义摄对章”中说到三种障菩提心:“远离我心不贪著自身、远离无安众生心、远离供养恭敬自身心,此三种法,远离障菩提心,应知。”
原来,是因为这三种心所障碍啊。有这三种心,则有染、不安、不乐,总之就是不清净。反之呢,则无染清净、安清净、乐清净。原来病根在这里。也就是说,虽然在念佛,虽然也发愿往生,但除此之外,更多时间还是“我”执当头,还是看重我、围绕我、维护我、成就我。好了,病根找到了,但是,能改吗?凡夫本性就是如此啊,直到往生仍然可能就是这样了,怎么办呢?这里要特别注意大师的用词“远离”,大师没有用断除这样通途修行的词,知道我们断除不了,而是用远离,这个词用得真是很妙啊,即符合像我们这样凡夫的根机,又符合般若义理。因为凡夫心本为虚妄,就像龟毛兔角,本不存在,自然不用时时勤拂拭,只需远离,如《圆觉经》言:“知妄即离,知即解脱”。以净土来说就是唯佛是念,不虑妄念,当下往生决定,即远离我心。
《论注》“观行体相章”中“观菩萨四种正修行功德成就”中讲到:“体如而行,不行而行,名如实修行。”,安乐国土菩萨(已生今生当生,现在彼众及十方法界同生者是)四种如实修行当中,一者即是“不动遍至德”,何谓不动遍至德呢?“于一佛土身不动摇,而遍十方种种应化,如实修行,常作佛事,偈言“安乐国清净,常转无垢轮,化佛菩萨日,如须弥住持”故,“开诸众生淤泥华故。”(往生论)
“开诸众生淤泥华故”,这是从另一个角度,也是从更深的一个角度来看待念佛众生之业力与佛力的关系,念佛与业力的关系,烦恼与往生的关系。是什么关系呢?一体关系,相即关系。凡夫从烦恼心中所念名号是清净故,不被染污,不被破坏故,所以说众生是“如来正觉华化生”故。
凡夫除了是正觉华化生,还是淤泥化生,淤泥即是众生业力,众生烦恼,若无业力之催逼,生死轮回之苦海,众生何来出离之心、往生之愿呢?故说开诸众生淤泥华。
故昙鸾大师解释为:“淤泥华”者,经言:高原陆地,不生莲华;卑湿淤泥,乃生莲华。”此喻凡夫在烦恼泥中,为菩萨开导,能生佛正觉华。谅夫!绍隆三宝,常使不觉。”
所以,于念佛众生而言,不应以烦恼而烦恼,不应以自身业力为忧虑,因为烦恼业力正是念佛人的肥料和动力。是我们持续念佛的催化剂。进一步来说,“安乐国清净,常转无垢轮,化佛菩萨日,如须弥住持。”凡夫虽说是有垢,但安乐国是无垢的,清净的,佛为十方众生常转无垢轮,众生之垢经佛力一转,则烦恼转为菩提,生死转为涅槃。
昙鸾大师解释“无垢轮”者,佛地功德也。佛地功德,无习气烦恼垢。佛为诸菩萨常转此法轮。诸大菩萨亦能以此法轮开导一切,无暂时休息,故言“常转”。往生前往生后,我们都在无垢轮的转动中、摄持中,认识到这一点,这样我们就有无染清净心,安清净心,乐清净心。也就是“乘佛愿为我命,焉可思议”。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释宗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