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主读书籍是《亲近释迦牟尼佛》,这本书客观 真实地传递了世尊在娑婆世界示现人身觉悟成佛的一言一行、言传身教。用心真切地去感受,细细读来,深深体会,给我带来无数启发。其中有两个故事,也许是最切合自己当下的需求而于我心深有戚戚焉,因而对于我有特别的学修教导意义,在此分享给大众,愿共生法乐,同沐佛光。 


一、坚守初心,成佛有余 


首先要分享的是第二章的“远离欲乐,追求解脱”这一节。当我读这一节的时候,无意中在这一节停留了很久。其中一咏三叹、层层推进的语气,犹如波浪推往岸边,行行复重重,渐渐地感受到这笔调中的美 妙。随着反复的吟咏,也越来越领会这一节的核心含义,不禁感叹:如此简洁有力、清晰明确、直接自然的逻辑,说出来、听上去都是简单的可以直接推理出来的,可未看到、未听到佛法教诲的时候,此生老病死苦忧 等事实也在身边存在,为什么就会沉迷在琐事烦恼之中,而看不清楚、想不明白呢? 


每个人出家的因缘不同,但细细观察,其深处蕴 含的初心都是相同的:厌离忧苦,希求解脱。人生总有某一时刻,忧苦烦恼达到极致的时候,很自然地会问出如同世尊所问的问题:“为何自己受制于生老病死、 忧伤与烦恼,却还要去追逐这些受制的事物呢?既然 自己受制于这些事物,现在又看到它们的过患,自然就不应当去追求这些,而应当去追求不生、不老、不病、 不死、无忧无恼的最上解脱——涅槃。” 


很自然地,下一个问题也出来了:如何能追求到 无上解脱呢?


世尊说:“在家的生活杂乱不洁,出家的生活宽广无羁。在家要修如光辉珍珠般圆满清净的梵行,谈何容易?我何不剔除须发,着袈裟,出家而过无家的生活呢?”直接自然的推论,如此简单,又如此深刻! 


在决定出家,正式剃度之前,我一直在追问一个问题:“既然念佛决定往生,那无论是出家还是在家, 在念佛都能往生的情况下,为什么一定要选择出家?” 


有位法师反问我:“是呀,那在家的你,是不是能够确定自己以后的余生能够决定念佛直至往生?”我沉吟片刻,答:“无法保证。”“就像开车出游,你肯定愿意从辅路转上高速主路,从慢车道并入快车道;也像是打比赛,人人都知道争取从业余选手转为专业选手,因为有更多的方法来确保尽最大可能达成目标, 也意味着所有的配置和训练资源完全刷新,不仅目标 明确、路线直接,减少弯路和迷路的风险,而且总的 路程因此而缩短。”


学佛修行,不是更重要的生死大事吗?一样的道理啊! 


出家,不仅仅是剃须发、着长褂、披袈裟这些外在形相,其内在的含义,意味着一种选择——对生命状态的选择;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真正生命的 展现。


打开胸襟,敞开心扉,亲近释迦佛,迎接弥陀,吟诵名号,融入光明,让自己的生命整体与弥陀合一, 念佛成佛,那才是真正的解脱自在。


如此看来,初心不仅是我们的出发点,同时也是 最高、最终的目标。有诗言:“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 身在最高层。”当你明确了初心,坚定地做出了选择, 再遇到大事小情,就都能回到初心来观察、思考、觉照, 校正方向,充电加油,继续前行直至往生成佛。 


二、学佛教诫,化解争执 


确定了初心,选择出家,还只是修道生涯的第一步。 出家之后,如何在僧团中和合共住,是面临的第二个台阶。有人群的地方就会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自然会出现摩擦纷争,如何化解?对此,本书的第八章《赏弥的争执》有很具体、直观的展现,提供了清晰明确的答案和学习模仿的榜样。 第八章呈现了一个分歧冲突事件从发生、发展到结束的整个过程,世尊在其中的一言一行、言传身教, 都让人犹如久病之人适逢神医、得到良药,法语甘霖, 品之再三,受益无穷。《赏弥的争执》中事件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事件的起因,关键点在于是否“自见其罪”和“如何举罪”。赏弥的比丘们各执一词,意见分歧,世尊分别站在双方的立场上,给予了明确的不同的建议引导。 


对举罪方:“若我们在他不见自罪的情况下举罪……将会发生争吵、激辩、纷争,而最终导致僧团的分裂、别住与分歧。那么,那些深知僧团分裂严重后果的人,就不应在他不见自罪的情形下,对他举罪。” 


对被举罪方:“别以为犯罪不应受到纠正,仅因你们认为自己没有违反”,要想到“若这些比丘对我举罪, 诵戒、自恣、不能执行僧团决议、不能同席而坐、分享粥食……这些事将没有我的参与,因此将会发生争吵与纷争,最终导致僧团的分裂、别住与分歧。那么,那些深知僧团分裂严重后果的人,就应出于对他人的信任而认罪”。 


这里有个关键词“信任”,因时间不够,暂不展开解读。 


2.在世尊反复劝诫而争执双方仍然“陷于迷失之中,已无法使他们看清是非”之后,佛陀只是离开了,并未以身份强迫任何人必须做什么,而是以偈颂表达了自己对此类事件本质的认识。


3. 接着,世尊静心独处与拜访相互尊重、和合共住的三位比丘,这里展现了一个可以参照的好的榜样。


4. 争执所带来的影响也让各方都在变化,居士信众、 赏弥的比丘、大爱道比丘尼由此请法,佛陀分别 给予如何面对、接待争端中的人的教诫,从心态、方法到具体接待进行开示。 


5. 双方反思与最后和解。 


纵观这一事件的起因、发展、各方的反应变化,到最后圆满收场以及世尊在此间的一言一行、身教言传,我们看到,世尊对此事的参与者给予了充分尊重、耐心以及信任。他并未评判双方观点行为的对错,也没有指责怪怨争论双方的某个人,更无任何强迫服从之意,只是启发双方应注意到他们当时状态中的关键因素,并教诫他们应如何观察和思考,如何认知“自见其罪”和“应如何举罪”,怎样才是如法的慈悲又有效的行为,是“为维护僧团和合而不举罪,还是出于对他人的信任(纵然是自己还未见己罪)而认罪”。世尊也清晰地告诉他们其后的行为选择应以“会不会发争论、纷争,最终导致僧团分裂”为判断取舍的标准。世尊在劝诫之后,亦留有充分的时空让双方可以独立思考、决定自己的言行。体会佛陀开示之下深沉的慈悲,这是一份多么宽宏的包容和接纳! 


第八章通过示现具体可模仿的事例,体现了很多宝贵的原则和智慧,例如:面对事情不回避、不拖延;对人尊重、耐心、信任,引导启发却不针对、不评判;对事从认识事情的本质出发,以平和适当的方式做自己分内的应当做的事情,接纳事件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和最终结果,等等。这些心态和原则,我们可以换位思考,代入自己的方式去体会、吸收,并对照观察运用在自己的出家生活中,借境观心,借事练心,引发促进内在的成长,培养独立的僧格。 


在此事件过程中学习世尊的言传身教,对照初心,校正思维方向,体悟佛陀蕴含其中的处事智慧,能够让我们避免深陷琐事泥沼,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以致退失之大患,真正有“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勇敢,也有“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气度。 最终我深深体会到对与错并不是最重要的,觉醒才是。觉醒是从内在发生的,促使觉醒需要的是顺势引导,而非强压灌输。 


觉醒在反思中发生,觉悟在反思中发展,僧团和合与个人成长都在反思中得到成就。 


觉醒之路本在内心,是一条与世尊、与法、与善知识同行的道路。


这一路,有师父在前引领,有诸位法师同行,有莲友们护持,深感幸运。愿在弥陀护佑之下,跟随僧团和合同行,共走这条觉醒之道,坚守初心,成佛有余!


                                                                                                                                作者:释宗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