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弥陀要解》“辨体”当中提到“作法作报”,师父解释说,这是别指净土,别在法报二身。但是蕅益大师又判阿弥陀佛是“示生化身”,这两处是不是侧重不同?答:前面的辨体是以实相为体,既然以实相为体,就可以作法作报。所谓“实相为体”,实相就是法身,法身就是以实相之体;同时净土又有报身,因为成佛之后的报身都在净土,所以就讲“作法作报”。这是从实相的体性来讲的,法、报二身跟实相的关系最密切。在娑婆世界就会涉及
问:《弥陀要解》里提到“三信”和“六信”,如何理解它们的关系?答:关于“三信”和“六信”的关系,《弥陀便蒙钞》讲“三信”就是“六信”。那么,从内容来看,它们有关联,但是也有区别。说它们有关联,是因为“三信”可以涵盖“六信”的内容。“六信”是从自、他、因、果、事、理这六个方面来讲的。“三信”是侧重讲三点,一是信佛力,二是信持名,三是信心性。那么,佛力就包括了因、果、理、事,所以“三信”就涵盖了“六信
问:经中讲念佛就能灭罪,但是有的人念佛很久了,也没有消除罪障,甚至还得了重病,这是为什么?另外,说念佛就能放光,这个光是从哪里发出来的?是从心里发出来的,还是佛号本身发出来的?如果是佛号本身发出来的,那么念佛机是不是也能放光?答:念佛放光和念佛灭罪本来就是一体。所谓“念佛灭罪”,应该怎么理解呢?一般的理解就是什么事都没有了,也不生病了,也不起烦恼了,原来眼睛看不见,现在能看见了,原来不能走路,现在
问:《阿弥陀经》讲“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蕅益大师在《灵峰宗论》里解释“少”字,说“‘少’字拣至别教地前,并竖拣至圆教住前,以住前皆仗自力登住,入同生性,方蒙诸佛护念故”,这句话是不是说自力修行证得圆教的住位就自然归入佛力了?答:不能这样理解。蕅益大师的意思是,在证得圆教初住或别教初地以前都没有破无明,没有见法性,跟佛之间有隔阂。以自力修行来讲,必须证得圆教初住或别教初地,才能跟佛的护念
问:听经闻法和佛力加持是一回事吗?佛力通过什么方式表现出来?答:我们学习教理,这是不是佛力加持呢?是,这就是告诉我们佛力不可思议。所谓“佛的力量”,不是说我们坐在这里,感受到有一个力量在加持我们,让我们产生信心,然后信愿持名。佛力一定要通过某种方式表现出来,佛的言教就是在宣说佛力,因为佛的境界我们感受不到,所以佛只能通过语言来表达,除非我们能见到佛,那就有佛的神力加持了。像韦提希夫人在第七观见到阿
问:通途法门讲的“佛性、真如、理体、法性”等,都是从哪些角度说的?答:佛教有一个概念叫“一名无量义”,也可以讲“一义无量名”,就是一个名词可以有无量的含义,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同时一个义理也可以安立不同的名词,因为文字是有限的,而义理是无穷的。比如佛有十个称号,为什么有这么多称号呢?因为要从十个角度来解释“佛”的内涵。如果只说“佛”是觉悟的意思,那么他觉悟了什么呢?就说不清楚了,如果再说佛就是
问:作为居士,深信念佛往生,但是也抱着利益社会之念,想成为某一行业的精英,这是否算偷心?答:这要问他自己:“我想成为精英的目的是什么?我人生的重心在哪里?”所谓“偷心”,它是针对往生来讲的,就是在念佛之外还有其他的心思没放下。像蕅益大师刚学净土法门的时候,就舍不得禅宗,还有一点儿执着、牵挂,这就是偷心。那么,想成为世间的精英,这算不算偷心呢?虽然它跟往生没有关系,但是从用心来讲,也可以说是偷心,因
问:“信、愿、行三资粮”的讲法是否贴切?它与善导大师的“四十八字释”有何关系?它们各自的特色是什么?答:关于“信、愿、行三资粮”这种讲法,古代的祖师一般都是讲“信、愿、行”,没有“三资粮”的说法,这是后人提出来的,就是把信、愿、行作为三种资粮。以净土宗的宗义来看,其实“三资粮”的讲法有点儿变味了,这样信、愿、行就变成了准备,说“我要具备这三种资粮”,既然是资粮,就要准备,就要努力。其实,信、愿、行
问:有的法师讲“具足信愿决定往生”,不是应该讲“信愿持名决定往生”吗?持名才是根本,为什么把持名丢掉了呢?另外,经中又讲“三心”是正因,蕅益大师又讲“信愿持名,以为一乘真因”,这些说法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答:首先要了解它们的来源。“信愿”是蕅益大师依据《阿弥陀经》而讲的,《阿弥陀经》明确提到信愿,说“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信者”就是信,“应当发愿”就是愿。“三心”来自《观经》,释迦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