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世范
身为出家人,可能跟居士还不一样。居士因为没有太严格的威仪要求,大多数人就只有基本的三皈五戒,有些修学好一点的会自己去深入,通过教理学习,可能在行为的自我要求上会多一些。但是绝大多数人可能教理也不太深入,规矩也不太懂,行为上就不是很规范。
出家人就不同了,出家人长期在寺院生活,在佛门里面熏修,天天接触的都是佛法,跟世间人完全不一样,不可能初出家什么样子,十年八年过去了还是老样子,一点没有进步。
同时出家人还要担当一个使命:住持佛法,要起到引导众生的作用。信众是靠出家人来引导的,如果我们自己的言语行为都没有规范,怎么去引导别人呢?如果自己说话都很粗鲁、野蛮、不清静,那作为三宝形象就大打折扣了。所以身为出家人,不讲内心境界上有多高,最起码在外在形象上还是要力所能及地尽量去做好。
外在形象和内心不相应,该怎么理解呢?净土宗的祖师有“外现贤善,内怀虚假”之说,其实并不是指持戒、做功德就是“外现贤善,内怀虚假”,而是说外在看似贤善精进,内心实则贪瞋邪伪,虚假不实,虽起三业,名为杂毒之善,亦名虚假之行,如果以此来求往生,是靠不住的。
比如我们表面看似持戒,内心其实不清净,这就是“外现贤善,内怀虚假”。因为我们再怎么持戒都不可能做到内外相应。如果是声闻(小乘圣人)持戒,就可以靠持戒证罗汉果。而我们就算非常努力地持戒,也证不了果,内心烦恼断不了,靠这个虚假杂毒之行来求往生,那就靠不住了。
所以“外现贤善,内怀虚假”这句话是有前提的——把凡夫所修的不实善法用来求往生。只要不把这些善法作为往生资粮,只是作为一个出家人的本分力所能及去做,这就不同于“外现贤善,内怀虚假”之意。
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做一分算一分。像印光大师讲的:
一分恭敬,一分收获。
十分恭敬,十分收获。
这样我们显示的就是一个真实相。能持到什么程度就是什么程度,也不刻意地去伪装自己、标榜自己。能做到一点是一点,做不到的,也能够坦然面对,惭愧念佛,往生西方。这样,出家人至少可以从外在树立三宝正面的形象,让大家对三宝有恭敬心,这样可以无形地住持佛法。
佛法怎么得以住持于世?实际上就是靠出家人的点滴作为来住持佛法。除了念佛外,出家人的形相也可以住持佛法,形相越好,影响越大,住持佛法的功效就越明显。
为什么祖师弘法布教影响广泛,一般人弘法影响就很有限呢?因为祖师的身教、言教都很好,影响是全方位的。
(来源 | 《浅谈学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