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弥陀要解》“辨体”当中提到“作法作报”,师父解释说,这是别指净土,别在法报二身。但是蕅益大师又判阿弥陀佛是“示生化身”,这两处是不是侧重不同?

答:前面的辨体是以实相为体,既然以实相为体,就可以作法作报。所谓“实相为体”,实相就是法身,法身就是以实相之体;同时净土又有报身,因为成佛之后的报身都在净土,所以就讲“作法作报”。这是从实相的体性来讲的,法、报二身跟实相的关系最密切。在娑婆世界就会涉及化身,但在净土就是报身。在佛的三身当中,法、报二身只能在净土见到,在娑婆世界见不到。当然,悟道之人能见到法身,所谓“破一品无明,见一分法身”。

净土的实相之体显现的就是法、报二身,但是后面蕅益大师又判阿弥陀佛为“示生化身”,因为蕅益大师判极乐世界是同居土,按照天台宗的判法,同居土就是化身。但是后面蕅益大师又讲,虽然是化身,但是又“即报即法”。所以,蕅益大师判阿弥陀佛为化身,这是从同居净土的角度来讲的。

另外,“示生化身”和“应现化身”不同,“示生化身”是阿弥陀佛成就四十八愿之后示现的化身。善导大师称之为“酬因报身”,这跟蕅益大师讲的“示生化身”类似,都是从因果感召的角度来讲的。

前面讲的法报二身是从实相为体的角度来讲的,在佛的三身当中,跟实相关系最密切的就是法、报二身,报身是修行圆满之后才有的,也就是法身功德完全显现了,所以说“举体作依作正,作法作报,作自作他”,因此前面重点强调的是法、报二身。

后面强调的是化身,是从凡圣同居土的角度来讲的,蕅益大师说“今云阿弥陀佛,正指同居土中示生化身,仍复即报即法也”。

前面论述法身的时候还说“非一非三,而三而一。不纵横,不并别,离过绝非,不可思议”,所以我们理解法、报、化三身的时候,不能把它们分开理解,它们只是侧重点不同,但是又即一即三。

阿弥陀佛既是“示生化身”,又是“即报即法”,所以不能把他理解成普通的化身,他跟娑婆世界的“应现化身”不一样。像释迦佛从他方净土来到娑婆世界,他就是“应现化身”。而阿弥陀佛是在极乐净土成佛的,他是“示生化身”,这两个概念不同。

另外,讲“示生化身”是为了对应“同居土”这个概念,在天台宗判的四土当中,同居土是最低的,凡圣兼通,凡夫见到的就是“示生化身”,见不到报身佛。所以,这是为了顺应通途法门的教相,于是就把阿弥陀佛定义为“示生化身”。

但是,蕅益大师又讲极乐同居土横具四土,所以“示生化身”就是即法即报,这样就把化身和法报二身进行了融会。

所以,我们理解的时候,一方面要单独看他的判释,另一方面还要从三身一体的角度来理解,这样就不会局限在单一化身的角度。

问:释迦佛来到娑婆世界,他属于“应现化身”,但是之前讲,如果是示现八相成道而成佛的就是“示生化身”,这又怎么理解呢?

答:这是两个概念,释迦佛是“示迹”。大家看《弥陀要解略注》第90页,倒数第四行有几个小字,“以是同居土中所见故”,蕅益大师判阿弥陀佛是“示生化身”,这是就同居土来讲的,不是就秽土来讲的。就秽土来讲,释迦佛示现成佛,这叫“迹门”。

大家看《弥陀要解略注》第90页,这里讲“化身复者,示生化身,应现化身;又佛界化身,随类化身”,像观音菩萨就是随类化身。释迦佛是“示生化身”,因为他示现了成佛的过程,但是他在“迹门”里,因为他在娑婆世界,他跟观音菩萨的随类化身不一样。

所谓“应现化身”,就是不以佛的身份出现,而是以其他身份出现。像善导大师就是弥陀化身,这就是“应现化身”,因为他没有以佛的身份出现,而是示现为祖师的身份。但是释迦佛不同,他是以佛的身份示现的,在“本门”和“迹门”当中,他是以“迹门”的方式来示现的。

问:也就是说,“随类化身”是示现为佛的身份,“应现化身”不示现为佛的身份,是这样吗?

答:“随类化身”就是随着众生的根机而示现,所谓“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它们的具体含义,大家可以查佛学辞典,“随类化身”和“应现化身”还是有相通的地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