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分辨专念、专修、杂修?
问:我2021年9月闻到净土法门,一开始听说“一向专念”就是专称“南无阿弥陀佛”名号。经过几年的学习,也听闻了一些师父讲法,但是有一个疑问:怎样才是真正的专念、专修念佛,而不是杂修?我们是念佛人,传统文化、《黄帝内经》等养生知识可不可以学?在家居士有一些业余爱好,这算不算杂修?还有我学净土法门之前读《地藏经》,发愿三年之内读诵一千部。自从接触净土法门以后,去过一些道场,法师们建议以前发的愿都可以放下,这样有没有过患?我对这些事比较执著,因为我都读了一年半了,马上快结束了。但是我想依止善知识,就要听善知识的话,所以就放下了。放下之后内心还是有执著,认为“我怎么破了这个誓愿?还有半年就完成了”,感觉自己的誓愿不坚固。虽然修学佛法,知道专修净土是最好、最殊胜的,但是心里对自己发过的愿特别执著,搞得自己现在很烦恼。
答:这个问题,跟净土法义有关,都是从一个问题引申出来的。
在座的都是学净土法门、专修念佛的,虽然名义上如此,但实际上是不是,就要看个人了,或者说每个人的理解有差异,认识不同。
在佛教界,每个人对“专修念佛”的定义都不同。怎么理解专修念佛?是否吃素?念四字名号还是六字名号?是否可以学习传统文化?是否应该放弃以前发的愿?这些问题怎么处理?还是跟“专修”的概念有关。如果对“专修”的认知不清晰,这些问题就会纠缠不清;认知清晰了,很多问题就可以慢慢理顺。
“专修”是净土宗经典和祖师著作当中非常重要的概念。《无量寿经》讲“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专”字就出自《无量寿经》讲的“一向专念无量寿佛”。
《阿弥陀佛》虽然没有讲“专”,但是这个意思也非常明显,比如“执持名号”,以及少善根福德因缘不能往生,唯有念佛、执持名号才能往生,这也是讲专修。
最直截了当提出专修的是善导大师,他讲了五种正行。五种正行里都有一个“专”字,专读诵净土三经,专礼拜阿弥陀佛,专赞叹供养阿弥陀佛,专观察忆念西方极乐世界依报、正报庄严,专称弥陀名号。五种正行都有一个“专”字,这个“专”跟净土宗的所有经典、理论、行法都有关联。
我们的解行一定要跟净土宗的经典、理论相关,这才是净土法门。净土三经讲阿弥陀佛,讲极乐世界的依报、正报庄严,讲念佛往生的道理。只要跟净土宗的理论有关,就是正行;如果跟净土宗的理论不相关,就不叫正行。既然不是正行,如果回向求往生,就叫杂行。
比如我们读《金刚经》,它是不是净土法门的经典?不是,它不讲任何净土理论,它是通途理论,所以它不算净土正行。
那么读《金刚经》算不算杂行呢?也不是杂行,为什么?因为《金刚经》是讲通途般若智慧的经典,它不讲往生。从通途理论的角度来讲,它就是通途正行。
什么情况下读《金刚经》会变成杂行呢?读《金刚经》求往生,这就变成杂行了。如果只是想了解《金刚经》的道理,想知道它到底在讲什么,这时候读《金刚经》就不是杂行,因为它跟净土不相干。
杂行和专修有一个前提,就是为了往生。你是为了往生而修行,这里面就有正行和杂行了。
修五种正行,学习纯粹的净土理论、净土方法,了解极乐世界的依报、正报庄严,这是净土正行。五种正行都是围绕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念佛、往生这几个概念,只要是围绕这几个方面讲的净土理论,就是正行。
在五种正行当中,念佛是正定业。五种正行当中最重要、最核心、最关键的就是念佛,其他四种都是为了达到念佛的目的。比如读经,它是为了明白道理,然后念佛,它是一种辅助、前方便。学习的目的是懂得道理,知道阿弥陀佛发的四十八愿,知道往生的重要性,然后专修念佛。所以,五种正行当中最核心的是念佛,这叫“专复专”,专还要更专,更专就是专一念佛。
有人说:“我念佛,又拜忏,又修其他行法,这算不算杂行呢?”专和杂怎么理解?专的前提是具足“三心”,也就是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三心是决定往生之正因。三心具足了,然后念佛,这就是专。
三心具足决定往生,三心跟往生心有直接关系,跟信心也有关联。你真有往生心,你的心就专一了,一定要往生。至诚心是真实心,就是真的愿意往生。想往生要有信心,你相信“我念佛能往生,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决定能救度我”,这就是具足三心。三心具足了,无论怎么念佛都是专修。
但是如果看《地藏经》,又学传统文化,算不算杂修呢?这就要看我们的三心了。如果是靠读《地藏经》、学传统文化求往生,心就杂了,心就不淳。
深信之心就是要淳一,决定深信自己是罪恶生死凡夫,决定深信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阿弥陀佛的愿力决定可以让我们往生,不需要其他任何行法。这里说“不需要”,不是说其他行法不好,也不是说其他行法不能碰,而是说往生这件事是阿弥陀佛的愿力决定的,只要顺佛愿力,念佛就决定往生。往生是阿弥陀佛的愿力决定的,不是我们个人的修为决定的。所以,就往生来讲,不能夹杂任何东西,是阿弥陀佛决定了我们的往生。
举个例子,中国的政策方针、发展方向是谁决定的?国家领导人决定的,他是唯一决定人。其他人可以提意见、提方案,但是国家领导人要审查,只有他才有决定权,其他人没有决定权。
往生这件事谁有决定权?只有阿弥陀佛才有决定权,所以不能夹杂任何东西。为什么不能杂行?杂行为什么往生不定?因为往生这件事只有阿弥陀佛才能决定,我们自己决定不了,《地藏经》决定不了,《金刚经》决定不了,传统文化也决定不了。阿弥陀佛能决定众生的往生,所以只要众生顺佛愿力,阿弥陀佛就能让众生往生。因此,从往生这件事本身来讲,不能夹杂其他任何东西。我们要知道,往生只靠佛力,只靠念佛。
但是我们还活在世间,还要面对家庭,面对工作,面对佛门,还要护法,还要懂得一些基本道理,懂得因果。比如行善,它算不算杂行呢?放生算不算杂行呢?不算。判断正行、杂行不是只看行法本身,而是看我们的出发点是什么。读《金刚经》《地藏经》,行善积德,放生,布施,如果觉得“我往生要靠这些”,这样就把阿弥陀佛排除在外了。如果说“我往生要靠《地藏经》《金刚经》,靠做功德回向求往生”,这就变成靠《地藏经》《金刚经》、行善往生了,就不是全靠佛力往生了,这就夹杂了其他东西。
我们要知道,学其他法门,看其他经典,修其他功德,如果只是单纯地做功德,单纯地了解这些经典的理论,就不是杂行,因为你心中只相信念佛往生,你心中的观念没有改变,没有夹杂,你知道“我的往生靠阿弥陀佛,而不是靠读《地藏经》”。即使你天天读《地藏经》,了解因果的道理,但还是相信往生靠念佛,这样就不会夹杂。
就像这张桌子上摆了很多东西,但是我只用话筒,其他东西都不影响我使用话筒,我始终都知道传递声音只能靠话筒,不能靠这个钟,也不能靠这个佛像。也就是说,你的观念是清晰明了的,不会夹杂。而不是说这里只摆一个话筒才是专,而是我只使用它,这就是专。
我们的往生只靠佛力,无论在任何场所、任何因缘下,只要相信“我靠念阿弥陀佛往生”,这就是专。你上班,一边工作一边念佛,但不是靠工作往生。虽然不靠工作往生,但是还要工作;虽然不靠孝养父母往生,但是要不要孝养父母?还是要孝养父母。你不靠世间的善法往生,但是还要不要行善?还是要行善。人活在世间不行善,难道要造恶吗?造恶就要承担法律责任、因果责任,要受果报。
无论是行善还是做功德,或者了解其他经典理论,都只把它定位在相应的功能上。行善是佛法的原则,改恶向善是佛对我们的教育。孝养父母,这是世间的责任,是理所当然的,即使不学佛也要孝养父母,难道念佛之后就不能孝养父母了吗?
学净土法门,如果一碰其他行法就变成杂修了,净土法门就会变得很窄,在世间就无法通行。如果念佛人不能学传统文化,不能行善,不能护持道场,不能拜其他佛,那么念佛人干什么呢?就只能念佛,其他的什么都不能干,手脚都被捆起来了,这样念佛就不自由,处处都成了障碍。
念佛本来是没有障碍的,为什么有些人觉得念佛也成了障碍?就是对专和杂的认识出了问题。专修念佛是没有任何障碍的,这句名号是无量光、无碍光,业力无障碍,烦恼无障碍,难道上班就有障碍吗?连烦恼、业力都没有障碍,为什么看一看《地藏经》就变成障碍了?难道《地藏经》障碍了往生吗?
《地藏经》既不障碍往生,也不能助成往生。但是读《地藏经》能帮助我们了解因果,了解轮回的道理,让人改恶向善,不造罪造恶,它的目的不一样。但是,如果说“我读《地藏经》求往生”,这就有问题了,因为它不是解决往生问题的。想解决往生问题,只能学净土法门,专修念佛。
我们活在世间,还是世间人,面对世间问题要分清界线,世间法归世间法,往生归往生,佛门归佛门。世间法讲孝养父母、敦伦尽分,要做好自己的本分,要懂得伦理道德。如果有子女,就教育子女;如果有父母,就孝养父母;如果有亲戚朋友,就要处理好各种关系:这是我们做人应尽的本分,要力所能及地做。凡夫做不到十全十美,但是可以力所能及地做,做到什么程度算什么程度。但是,即使做得再好,也不是靠这些往生,这要分清楚。如果靠这些往生,就杂了,觉得“光念名号不够,我要靠这些往生”。
专修念佛的人要知道,无论怎么念都能往生。念多念少,念得好不好,是散心念还是专心念,无论怎么念,往生都没有问题。至于修其他行法,那是个人在世间的因缘。善导大师讲“但以遇缘有异,致令九品差别”,遇到的缘不同,所以就有不同的根机。有的人出家了,在座的法师都出家了,出家是不是杂行杂修呢?如果出家是杂行杂修,麻烦不就大了?出家人受戒是不是杂行杂修呢?如果不能受戒,出家干什么呢?
我们不能从外在形式上理解佛法。如果单纯从形式上理解佛法,佛法就变成教条主义了,就是形式上的规定,就不是信仰了。净土法门是信仰的法门,信仰阿弥陀佛,谁都可以信仰,出家人可以信仰,在家人可以信仰;出家人可以专念佛,在家人也可以专念佛;有文化的人懂很多理论知识,可以专修念佛,没有文化的人不懂理论知识,也可以专修念佛:九品众生都可以一向专念无量寿佛。
九品众生有差别。上上品众生读诵大乘经典,深信因果,劝进行者,等等,他有这个能力,也有这样的因缘。在这个前提下,他做这些事是依靠他个人的缘,遇缘有异,他的缘就是如此。
比如出家人,他要护持道场,弘扬佛法,面对很多信众,面对很多事务。做这些事当然有功德,但是做这些事的目的是什么呢?始终围绕念佛往生,目的是劝人念佛往生,是为了达成往生的目的。同时知道做这些事不是往生之因,往生之因只有念佛。做其他事是辅助念佛的,目的是引导大众念佛,这就起到正面作用了。
做世间善法,如果没有净土信仰,不能把人引导到念佛往生的道路上,它就只是世间善法。但是通过世间善法推广念佛,劝别人念佛,净土法门就弘扬出去了。
净土一法是没有任何障碍的。世间人的信仰、文化、年龄、业力等各自不同,只要接受念佛一法,就能走入专修。走入专修之后依然保持原先的身份,在世间是什么职业,该上班就正常上班,该照顾家庭就照顾家庭。学佛之后懂得因果,吃素,不杀生,还是过学佛人的正常生活,这样既不妨碍专修,也不妨碍世间法。
净土法门是圆融无碍的,不会妨碍任何东西。唯一的妨碍就是我们心里有障碍,我们的认识、知见出了问题,觉得专念佛就是这也不能碰、那也不能碰,一碰就是杂行。
你们去峨眉山拜普贤菩萨,这是不是杂行?普贤菩萨一看:“你们跑到我这里干什么?你们应该念阿弥陀佛啊。”如果是这样,出家人、学佛人连门都不能出了,连菩萨的道场都不能去了。如果世间的单位可以去,佛门的道场不能去,佛门岂不是不如世间法了?这就是颠倒。
你去峨眉山拜普贤菩萨,你的信仰改没改变?没有改变,你还是专念佛。普贤菩萨没有说“你来念我”,你依然专念佛,没有障碍你。如果你拜了普贤菩萨,信仰马上就改变了,“普贤菩萨,我现在专拜你了”,那就改变了,就是杂行杂修。
我们要了解,你的信仰保持不变,这就是决定深信。善导大师讲“决定”,就是不会动摇,不会改变,这叫“决定”。比如你说“我决定要去这个寺院”,你就来了,你不能中途改变。我们决定专修念佛,一旦这个方向确定了,就不会受任何因素的影响。即使其他事再多,我们也始终保持信仰专一。
专一是指信仰专一,往生的行法专一,但是不是只能做一件事呢?当然,有没有这种专一呢?也有。外在很单一,外在专念佛,专拜佛,专读净土经典,其他的都不碰,可不可以呢?可以。你能做到这一点,什么都不愿意碰,只是专念佛,专读净土经典,专拜阿弥陀佛,其他的什么都不看,什么都不学,也可以,这也是专。像鹦鹉、八哥等畜生,它们只念一句佛号,连书都不看了,比我们还专。
如果按照普通人认为的专修来理解,可能只有鹦鹉、八哥才能做到专修,什么都不看,什么都不做,只是老实念佛。如果我们能做到老实念佛,什么都不做了,在家里就是一句佛念到底,出家人也不愿意见了,师父也不用拜了,道场也不用跑了,其他善法也不做了,那你往生回来之后干什么呢?还是只念佛,其他的什么都不干。
善导大师是不是什么都不干?印光大师是不是什么都不干?他们为什么要做事?印光大师也教我们老实念佛,他自己不老实吗?他印经书,给居士回信,校对经典,赈灾,建灵岩山道场,做这些是为了什么呢?就是为了让众生念佛。
自信教人信是目的,做其他事是手段,想把净土法门推广出去,就要教人信,两者并不矛盾。我们的目标清晰,思路清晰,认识清晰,我们做的所有事都是为了专修念佛。
当然,普通人可能会受影响,做多了可能会受干扰。比如天天读《地藏经》,读到最后不念佛了,这就有问题了。如果越读越专修念佛,就没有问题;如果越读越不念佛,或者念佛少了,信仰改变了,这就出问题了。
善导大师讲“但使专意作者,十即十生;修杂不至心者,千中无一”,这里有一点最重要,就是“不至心”。如果修杂行,接触其他的,信仰就有变化,就不是真实心。比如每天不念佛,而是念《地藏经》,就说明你不是至心,不是真正相信阿弥陀佛,这就是杂行杂修。如果说“我专念佛,但是我对地藏菩萨不了解,我想了解一下因果,了解一下地狱的状况”,这时候你看《地藏经》就不影响,看了之后还是专修念佛。
我们理解专和杂,要从内心认识上来判断,就是往生的行法、往生的理论不能杂。净土理论必须依净土三经来讲,往生的方法必须依五种正行、专修念佛来讲。
讲佛法的利益,包括自信教人信,这时候就可以从目的和方法两方面来看。只要能达到目的,能劝人专修念佛,这个方法就是好的。世间有一句话“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无论用什么方式,只要劝他念佛,让他专修念佛了,就可以。这个方法不一定是净土宗的方法,可能是其他方法。比如小孩不听话,打他一顿,他就听话了,打的方法也可以。有很多人不愿意念佛,你通过种种方式、方便,包括有些人学传统文化,你用传统文化的方式说服他,引导他,慢慢劝他念佛,则传统文化也变成一种弘法的方式。
也就是说,我们要看自己能力大小,怎么运用这些方法。如果用得好,它就是辅助念佛的一种方式;如果不会用,或者用得不好,就不用。如果用传统文化引导对方会走偏,怎么办呢?就说明你不适合走这条道路,你只能劝人念佛,那你就走劝人念佛的道路。
我们要知道,无论做任何事,首先要清楚这件事的目的。比如大家这次来四川,目的是什么?(众答:拜见师父。)如果见到师父了,就达到目的了。即使没有去峨眉山,也不会遗憾,因为来到寺院就达到目的了,去不去峨眉山都不重要了。当然,去了也不妨碍,不是说你去了峨眉山就见不到师父了,它不会障碍你来寺院见师父。但你的目的不是去峨眉山,这是我们要搞清楚的,你的目的是来寺院见师父,只要达成这个目的就可以了。
当然,会不会走冤枉路呢?世间的事可能会走冤枉路,但是信仰不会,因为佛号是总持法,佛号涵盖一切功德,其他功德也在佛号当中。极乐世界什么都有,“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神通、智慧、光明、福报都具足。
其他法门也是阿弥陀佛的功德。这句“阿弥陀佛”里面不是什么都没有,不是没有善法,也不是不让人行善,否则就把佛法变成固化、不能圆融、不能圆满的方法了。净土法门本来是圆满之法,我们要知道,一切功德、一切理论在净土法门里都具足,但核心是念佛往生,以念佛往生达到圆满。所以,对于其他行法,我们不是把它当成修行概念来认识,而是作为一种方法、一种合理的存在来认识。
讲因果,它就是客观因果规律,它只是讲因果道理。讲因果的目的是让人改恶向善,还能让我们认识到自己是罪恶生死凡夫。认识到自己是罪恶生死凡夫,就会发愿念佛往生极乐世界。越学习因果,越了解世间的苦,越愿意往生西方。
我们要把净土法门和其他修行的关系理顺。如果有利于专修念佛,就不成为障碍;如果有碍于专修念佛,就成了障碍。比如有些人学传统文化,越学越来劲,越有弘扬传统文化的精神,反而忘了念佛,这就有问题了,这就是主次颠倒。
我们的用心、出发点、目的始终围绕着“专”。专修是目标,做其他任何事都围绕这个目标就可以了,就是要达成专修的目的,做所有事都是为了促成自己的信仰。
有很多人初学佛,对佛教理论了解得比较少,不了解因果、轮回、解脱,也不清楚为什么要成佛,这时候看看通途教理可不可以呢?肯定可以。不了解因果轮回,劝你往生,你知道往生是什么意思吗?不知道。不知道往生是什么意思,对往生的认识很模糊,往生心就很难坚定,很难发起来。
有很多人不愿意往生,为什么不愿意往生呢?因为他们觉得世间好,觉得世间什么都是真实的,往生很遥远,是来世的事,谁知道有没有来世呢?这样往生心就发不起来,这就需要学习佛教的基础知识,需要了解因果轮回的道理,需要了解佛教的基本理论,然后才会追求解脱、成佛。想解脱成佛,往生极乐是最好的方法,最简单,最容易。所以,只有通过学习,净土信仰才能建立。
我们要知道,只要能达到目的,把别人引导到专修念佛的道路上,使用任何方法都无妨。
我们看善导大师,包括净土宗的其他祖师,他们做事,抄写《阿弥陀经》,画西方变相图,建道场,修龙门大佛,供养三宝。我们看善导大师,他把好吃的东西拿来供养别人,这是不是杂行杂修?不是。他所做的事,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自信教人信。
自信教人信的方法可能每个人不同,因为每个人的缘不同。善导大师是祖师身份,他做的都是大事,我们做不了。我们现在不可能像善导大师那样抄十万卷《阿弥陀经》,我们没有时间;画西方变相图,我们画不出来;修龙门大佛,我们也没有能力。但是我们可以添砖加瓦,在寺院做功德,护持道场,护持师父,这些是我们能做的。
出家人可以讲经说法,住持佛法,建立道场,在家人可以护持道场。每个人扮演的角色不同,但是目的都一样,就是让净土教法利益一方,让有缘人知道念佛往生的道理,信仰净土一法:我们要了解这个大方向。
举个例子,就像国家发展,国家领导人是把关、掌舵之人,他决定大方向,大家都朝着这个目标去做,这就是一致的。如果在旁边使反力,就障碍了。
我们看净土法门的信仰,要看合力的方向。只要围绕净土法义、围绕专修念佛这个方向劝人念佛,或者做其他事,在大原则上都是不障碍的。每个人的缘不一样,所以呈现的方式就有差异。差异不是根本,只是个人的因缘不同,所以我们不能盯着这些差异。
我们看中国净土宗的十三位祖师,或者十五位祖师,他们有没有差异?有差异,既有理论观点的差异,也有个人行法的差异。他们的表现方式也有差异,有的祖师写书,注经,讲说净土经典;有的祖师不讲法,只是念佛,也没有著作;有的祖师广行众善;有的祖师不注重行善,而是专念佛,搞一个念佛道场,大家集中念佛。祖师在外在行法上有差异,但本质上他们的信仰都是念佛往生,这一点是一致的。
现在的念佛人,包括在座的,以及很多其他莲友,每个人的家庭环境都不同,学佛经历不同,平常做的事也不同,但是大家信佛念佛的心是一样的,这就是看本质。
我们学净土法门要会看,外在有专的一面,平常还有专修念佛的一面,但是可能还有其他事。内在最重要的就是不能杂。当然,如果外在能专,就尽量专修五种正行。外在不可能专到只有一句佛号,在世间是做不到的。可以修五种正行,比如读经,读净土经典;拜佛,拜阿弥陀佛;建道场,建净土道场;弘法,弘扬净土法门:这些事可以让大家更专。
当然,这也要看因缘,在有些地方就专不了,没有办法。现在有些道场,出家人受戒要考核,要背《楞严咒》、十小咒。你说“我不背,这是杂行杂修,我不愿意杂行杂修”,那你不受戒就可以。你愿意不受戒,只做沙弥,也无妨。我们自己要选择,如果受戒,就必须背诵。就像世间人,不开车就可以不考驾照,想开车就必须考驾照,这是规矩问题,这属于世间法。
在世间法的范围内,只要顺着世间之道去做就行了。但是你的信仰不受它的影响,依然专修念佛,你的认知不会改变。当然,普通人接触多了就会受影响,就会改变,就会“修杂不至心”。一旦接触杂缘多了,“无外杂缘得正念”,有杂缘就会失去正念,所以一般人还是少接触杂缘为好,因为我们没有抵抗力。
不是说其他缘一定会障碍往生,而是我们个人会受影响。如果个人的力量比较强,在杂行的道场也能保持专修,信仰始终不改变,这样影不影响往生?不影响。其他人不能往生,但是你能往生,因为你保持专修,杂缘对你没有影响,不会干扰你。如果你去了其他道场就受影响,去一趟回来心就乱了,那就不适合去,那就待在一个地方,或者待在自己家里,专念佛。
这要看个人的心性,以及对法义的理解和信仰程度。如果信仰稳定,无论走到哪里都能保持信仰,那就无妨;如果信仰不稳定,就少接触杂缘。相对来说,多数人还是少接触杂缘比较好,因为对法义的理解不清晰,认识不清晰,看到别人读《地藏经》,“好,我也读”,一下就变味了。别人读《地藏经》有他的原因,他不一定是专念佛的人。所以,普通人缺少一种鉴别能力。
专和杂两方面要兼顾好。形式上尽量专;内在专是根本,内心保持坚定的信仰。形式上以多数人为准,以因缘为准。比如在家居士,多数人都是专念佛,其他的都不用学了。除非是个别弘法的居士,有这个能力,也想弘法,私下可以了解一些其他理论,知道怎么说服别人,劝人专修念佛。
劝人专修念佛是需要能力的,要通达法义。如果连别人问的问题都回答不了,你说“我只会念佛”,别人还听你的吗?别人问的问题要解答,要说服他,他才会听你的,才会专修念佛。
世间人都服能干的人、有德的人、比自己高的人,没有哪个人服比自己低的人。在座的人,比你差的人你会听他的吗?不会吧?修行不如你的人,你也不会听他的。人都是傲慢的,只看比自己高的人;比自己低的人、跟自己一样的人都不愿意接近。
同样的道理,你弘法,想让别人信受你讲的教法,首先你对法义的理解要比别人深,比别人广,讲得要有说服力。讲因果,你比他讲得好;讲戒律,你比他做得好,他就服了。他一看你持戒这么精严都专修念佛,他也就专修念佛了。你持戒精严,都觉得自己持得不好,不能解脱,要靠念佛往生,这样才有说服力。如果你说“我就是持不了戒,我就是要吃肉,我就是要杀生,所以我只有念佛往生”,别人就会认为你是乱来,认为你错解了佛法,不会服你。当然,不是一定要做到,但是我们作为凡夫要尽力而为,能做到什么程度算什么程度,做不到就要有惭愧心。
我们要知道,佛法在世间,想让人信服、接受,一定要用正面的东西引导别人。因此,弘法者和念佛人不一样。弘法的人知识面要广,理论基础要扎实,这样才能真正劝人念佛,解决别人的疑问。
外面有很多人有疑难问题,不学佛的人有问题,学其他法门的人有问题,包括学净土法门的人也有问题。在座的都是学净土法门的,大家来了之后也有问题。怎么办呢?作为弘法者,尤其是出家人,出家人要住持佛法,所以就要化解这些问题。
化解问题,有些问题可以用净土理论化解,有些问题可以用通途理论化解。比如有人问:“念佛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念佛就没有灾难了,平安吉祥了,为什么我还有那么多业障呢?业障是从哪里来的?念佛为什么没有消业障?”有很多人都有这个疑问,这就要了解因果,了解凡夫的根机。
这是简单说明弘法的人和自修的人有差别。弘法的人,善导大师讲:“若欲学解,从凡至圣,乃至佛果,一切无碍,皆得学也。”从凡夫到圣人,所有的佛法理论都可以学。“若欲学行者,必藉有缘之法,少用功劳,多得益也”,“行”是修行。想解脱,想成佛,就必须借助有缘之法。末法众生的有缘之法只有净土一法,只有念佛往生,只有念佛往生才能保证解脱。想理解理论,什么都可以学,了解传统文化也无妨。了解一下中国传统文化到底讲什么,儒家到底讲什么,它们的价值在哪里,它们跟净土法门的差别在哪里,你分清楚了,引导学传统文化的人念佛就容易了。当然,如果你说“我学不了这些,我不学”,也可以,那你就专念佛。
净土法门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什么人都收,根机好的人收,根机不好的人也收。就像收垃圾,什么都收。阿弥陀佛什么都要,菩萨、阿罗汉、天人、凡夫都要,乃至五逆十恶也要。不能用五逆十恶的标准衡量其他人,也不能用菩萨的标准衡量普通凡夫。每个人的缘不一样,不能说“我专修就是这样,大家跟我一样就是专修”,不是的。大家都是专修,但是每个人显现的身份、方式不一样。
观音菩萨是不是专修?善导大师是不是专修?肯定是专修。但是善导大师跟我们做的一样吗?肯定不一样。他可以写五部九卷,我们什么都写不出来;他念佛放光,我们念佛放不了光:这就是根机差别。菩萨可以念佛往生,善人可以念佛往生,五逆十恶也可以念佛往生,这是共同的目标、方法,但是根机显现的因缘有差别。我们要从这两方面来理解佛法,这样就不会有矛盾了。出家人专修念佛,在家人也专修念佛,每个人都以自己的因缘专修念佛。
有些人发愿,以前诵过什么经,学过什么法,发誓不能改变,不能背离上师、背离师父。结果学净土法门之后就为难:“这该怎么办呢?成了矛盾了”。不学净土法门又不甘心,学净土法门又违背了以前的誓愿。其实这不叫违背,而叫改变、升级。世间的电脑要升级,手机也要升级。有很多人经常换手机,自己的手机旧了,不行了,换个新的;过几年新的又被淘汰了,再换个新的,换得理所当然。但是一学佛,“这一换怎么办呢”?心里就过不去了。过不去的原因是理论没有通达,理论不通达就过不去,就有障碍。
我们要知道,净土法义包含所有理论,涵盖一切功德。你学了净土法门,是不是就舍弃了其他法门呢?并没有舍弃。从表面来看舍弃了,但是往生之后什么都有了。所有经典,比如《地藏经》《金刚经》《法华经》《华严经》等,以及各个宗派的理论、方法,往生之后都通达了,都明白了,什么都具足了。
包括我们发的愿没有满,其实没满是数量问题。读这么多经典,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求解脱,得到佛法的利益,而不是完成数量。如果把学佛法当成数量来完成,就变成世间法了,就不是佛法了。
就世间法来说,比如上班拿工资,你本来应该得三千块钱,给你两千块钱你就不高兴了,因为你在计数量,它是靠数量来衡量的。学佛法,你念一万声佛、两万声佛,阿弥陀佛给不给你发奖金?阿弥陀佛没有说“你念得多,给你发点奖金”,因为这不是靠数量。佛法的修行是以顺法性、顺佛法为标准的,而不是计较功德多少。计较多少,计较得失,就变成世间法了。
我们学净土法门,找到了解脱的方法,找到了快速成佛之法,所有愿望都满足了,不需要把其他观念和修行,以及过去的愿望保留下来,必须满愿才过得去。
这就看每个人怎么消化心理障碍了。心理障碍消化了,问题就不存在了。如果消化不了呢?有两种方法:第一,你把这件事做圆满,做完心里就踏实了;第二,在理论上提升自己的认识,你要分析:“我为什么过不了这个坎?”如果实在过不去,就了缘。当然,如果信仰坚定,像有的人也不懂理论,听到善知识讲了,他就接受。这就看你听什么,听谁的。
我们要听佛的,听善知识的。佛讲专修念佛,如果你是净土信仰者,唯信佛语,其他的就彻底一刀两断了,就放舍了,没有任何牵挂,这样更直截了当。这跟我们的心性有关,跟我们对净土的信仰有关。
至于其他的,你说你没有放下,可能是有些因缘想了,也没有太大的妨碍。但是跟心态可能还是有一定的关系,为什么放不下?要检查自己。放不下是因为有牵挂、有障碍,还是只是一个单纯的缘?如果只是一个单纯的外缘,就比较简单;如果是心里有牵挂,有执著,放不下,就要加深净土信仰,了解净土法义。对净土法义的了解深了,很多问题自然就化解了,就放下了。
净土法门,从内心来讲,你提起来的只有一句佛号,只有净土信仰;从外在事相来讲,有净土宗的相关学习,要念佛,要护持净土法门,这些占多数,可能有少量事是跟净土法门不相干的,是其他事。比如在家人要照顾家庭,要上班,这些不是净土法门的事,但是又少不了,还要花掉很多时间。上班的时间比念佛的时间多,如果比较的话,好像上班是正行,念佛变成杂行了,因为时间多少不一样。但是上班不能成为信仰,所以即使你花的时间再多,也不影响你的信仰,它只是外在事相,不成为内心的根本。
我们要分清,即使世间的事再多、再重,都不能在内心占有分量。有些人念佛念得少,但是念佛在他心中的分量很重,他知道“我这一生就靠这句佛号了,哪怕每天只念十声佛,都能往生”,这十声佛超过他上班八个小时的时间,因为念佛是最重的,我们要看到轻重。
关于轻重,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里讲了“三在”,即在心、在缘、在决定。在心,信心具足;在缘、在决定,你的信仰要决定,这样你的心就不会动摇。我们念佛的心一旦稳定下来,其他任何事都不影响,不障碍,不冲突,这样内外就能平衡好。
这要根据自己的因缘来处理,没有固定标准。比如有的人说放下就放下了;有的人让他放下,他就是放不下,要慢慢来,或者边了边放,边放边了。有的人不放下,也可以专修。弘法的人走的路线又不一样,他要看很多书籍,学习很多经典理论,还要花时间学习种种教法,还会涉及很多其他相关领域。他自己要分清楚,无论做任何事,其实目标很清晰,就是为了深入净土教法,弘扬净土教法,让更多的人专修念佛,这样他就能把自己所学的各种内容转成净土资源。一般人转不了,那就以专修净土为主。
我们理解专修,有理论上的,有因缘上的,还有内和外的关系。讲了这么多,普通大众也很难完全把握。我们主要是从理论上理解清楚专的标准,它是以往生为标准。专行念佛,目标是往生,原理是乘佛愿力。
有很多人念佛也很专,目标也是往生,但他不是乘佛愿力,他是靠自己修行,“我念佛要清净,我念佛不能打妄想,我念佛功夫要好”,这是不是专修?这就不专,就杂了,夹杂了自己的观点。也就是说,三者都要有,专念佛,专往生,专靠佛力。乘佛愿力就是往生靠佛力。虽然专念佛,专求往生,但是靠自己的力量,放不下自己力量,这也有杂的成分。
大家在思路上应该放开一点,要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专”。古德讲了几个不同的观念,一个叫“专行杂心”,一个叫“专行专心”,一个叫“专心杂行”,还有“专心专行”,有四种。
“专行杂心”,专行就是念佛很专一,但是心里杂了,认为念佛要有功夫,要清净,这样才能往生。他在行法上是专的,但是心里杂了。
“专行专心”,专修念佛的人行法专,心里也专,“反正我专念佛,靠佛力往生”,这就是一致的。
“专心杂行”,心是专一的,但是从表面来看,他好像是杂行杂修。有的人评价别人:“哎呀,这个人杂行杂修,那个人杂行杂修。”为什么说他杂行杂修呢?“看,他又跑到其他道场去了。”
有很多莲友,当地没有净土道场,没有念佛堂,但是他们很想有一个活动空间,很想组织大家共修。怎么办呢?就跑到其他道场去了,其他道场有念佛的地方,他就跟着别人念佛。或者跟别的道场的师父沟通,请他们提供一个念佛的地方。但是别人给你念佛的地方,你总要付出,要护持别人,所以就帮别人打扫卫生,护持道场,人家做佛事,或者需要人的时候,也会帮忙。其他人一看,“你看,他又杂行杂修了”。这就是“专心杂行”。其实他的心是专的,但是从外在形式上看,他有杂行。其实这个杂行不影响他的专心,他的心还是专一的,他分得清,这些只是促使他专念佛的必备条件。如果不具备这些条件,他也不可能去别的道场。
有人说:“我在家里念佛不行吗?”在家里一个人念,念到最后声音小了,佛号少了,障碍多了。在家里一个人念佛,其他人都不念佛,看电视,打麻将,或者吵吵闹闹,你没法念佛。所以,我们在世间要考虑很多因素,要保证自己的信仰不变,还要保证有一个合理的念佛空间、学法空间、弘法空间。如果这些因缘都保证了,能做到专,当然最好。什么都专,心也专,行也专,给人树立一个标杆,就是专修念佛。
即使做不到行专,心也要专。我们内心的信仰要专一,行法上尽量专,就是个人的修行要专。包括出家人,除了早晚课和其他事务不是念佛,在个人修持方面,在私下不是公共安排的情况下,你始终都是专念佛,这就说明你的心行是专一的。如果私下也不专念佛,那就有问题了。你私下念念密宗的咒语,听说那个好,消业障快,有上师加持,上师的加持比佛的加持还快,那就有问题了,认识有问题,是杂行杂修。
我们要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观照自己的认识。认识要清晰,要知道杂在哪里?就杂在我们的观念、认识。观念、认识不清楚,就有可能夹杂。
这就需要好好学习净土法义,善导大师的思想我们要花时间多听,要辨别哪些不是净土观点。了解得越清晰,我们的心就越单纯,心是通亮的、明白的、安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