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三信”和“六信”的关系
问:《弥陀要解》里提到“三信”和“六信”,如何理解它们的关系?
答:关于“三信”和“六信”的关系,《弥陀便蒙钞》讲“三信”就是“六信”。那么,从内容来看,它们有关联,但是也有区别。
说它们有关联,是因为“三信”可以涵盖“六信”的内容。“六信”是从自、他、因、果、事、理这六个方面来讲的。“三信”是侧重讲三点,一是信佛力,二是信持名,三是信心性。那么,佛力就包括了因、果、理、事,所以“三信”就涵盖了“六信”。
但是,“三信”的重点非常明确,“三信”比“六信”更清晰,更明了。“六信”讲得非常广泛,侧重点不是很明显,是从六个角度来论述信心的,这“六信”哪一个才是重点呢?很难看出来,好像是平等的,不分彼此。
但是“三信”讲得就非常明显,首先是信佛力,然后是信名号功德,最后是信心性。在“三信”当中,信佛力是排在第一位的,信佛力对应“六信”当中的信他,也含有信因、信果、信事,信事就是相信有西方极乐、有阿弥陀佛。但是,信他和信佛力也有区别,信佛力更能凸显净土法门的核心,因为我们就是靠佛的愿力往生的。信他就是相信释迦诚语无妄,信弥陀绝无虚愿,这就是佛力。所以,相对于信他而言,信佛力讲得更直接,讲佛力不可思议,完全深信佛力,就把“信他”的核心讲出来了。所以,“六信”的核心就是“三信”,“三信”涵盖了“六信”,但是它比“六信”讲得更精纯,义理更透达、明了。
信佛力之后就是信持名,最后是信心性,这就是层层递进,把外缘和内因作为重点来论述。外缘就是佛力,落实到众生的修为上就是持名,持名就能彰显心性的不可思议功德,这样三者就统一了。
其实,佛力本身就涵盖了心性,因为四十八愿的愿力就跟心性有关,阿弥陀佛是称性发愿,所以四十八愿的体就是心性。这就相当于一个循环,就像一个圆圈上有三个点,一个是信佛力,一个是信持名,一个是信心性,其中信佛力排在第一位,因为这是净土法门的根本依靠。所以,相对而言,“三信”讲得更清晰,更精要,我们更容易理解、受用。
很多人看了“六信”之后,反而抓不住要点,因为面面俱到往往就会忽略重点。其实,“六信”归结到一个点上就是信佛力,然后从信佛力延伸出信持名,同时心性和佛力又是体和用的关系,这样三者就成为一个整体了。
所以,“三信”和“六信”既有关联也有差异:它们之间有对应关系,这就是关联;但是它们的表达方式不同,众生的受益程度也不同,这就是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