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 教理史是佛法的重点
学佛法当然是学理论,学佛教的教理。教理史就是佛教思想演变轨迹形成的历史。
佛教的思想在不同的时间段会有些变化,但根本上都来自佛经。佛经太多、太广,不可能每一个人都看佛经,所以教理史的演变,实际上是一些读过佛经的人总结一点理论出来在世间传播;一些人知道得更多了,教理史又开始发生深化、演变。实际上不管怎么变,它都在佛教整体思想范围之内,只不过普通人不知道而已。
就像孔子,他的思想在《论语》里,但很多人没有看过。如果有一个学者、老师看了《论语》,来讲一讲他的认识,这就成了他的思想,是他对孔子的认识;另外一个人看《论语》,理解又不一样,又形成一个思想观点,这样综合起来,就称为一个历史。关于《论语》认识的变化,实际上都来自孔子。
我们现在谈佛教的教理史,根源上都是来自佛教。但是为什么会形成不同的认知、不同的观点?就是由于每个人的看法不一样,看法不同就会形成不同的历史。
在印度佛教中,有名的就是中观、唯识两大派,他们有历史。龙树菩萨代表中观这一系,天亲菩萨代表唯识这一系(当然还有无著菩萨,他们是三兄弟)。
中国佛教,在南北朝时期就开始有教理史了。中国佛教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早期是以翻译经典为主,大家了解一下历史就知道。中国佛教为什么在隋唐时期开始创宗?因为没有前面这些阶段的话,是不可能独立创宗的。
两汉之际佛教从印度传来,那个时候没有佛经,没有出家人,也没有理论研究,没有僧团,根本不可能形成宗派。宗派的形成需要经典的翻译作为基础;经典翻译出来之后,还要研究经典、了解经典、认识经典;研究之后还要形成思想体系、形成团队、形成成熟的观点,最后才走到隋唐时期,进入一个宗派独立的阶段,这是需要漫长过程的。
中国佛教的早期,在南北朝的时候,就开始有教理史的系统了。南北朝时称为“学派佛教”,隋唐时期称为“宗派佛教”。隋唐之前称为“学派”,是因为它形成一些派系,这些派系观点还不是很成熟,但是已经形成主流思想了。
像唯识在南北朝时期就有了,禅宗“禅”的观点已经有了,华严的观点,戒律的观点,在那个时候都开始出来了,华严的地论师就专门研究《十地经论》。净土也有了,像昙鸾祖师就是南北朝时期的人,他是北魏学四论宗的学者,后来皈依净土,弘扬净土。这个时候它已经形成一个学派思想了——独立的思想,这个称为教理史。
教理史最后发展成为宗派的时候,也依然涉及教理。我们现在学净土思想,从龙树菩萨到善导 大师,这个就是传承的教理史。
在市面上有一本书,望月信亨的《中国净土教理史》,是一部代表著作。我们要了解佛教教理的演变就可以看看这本书。当然它这个教理史涉及的面比较广,净土宗从经典,然后到历代信仰净土的人,所有对净土不同的观点,它都有说明。
我们要了解一个宗派,就应该适当了解一下这方面的资料;不了解的话,就不知道同样一个法门,在历史上有不同的观点。现代人为什么也有不同的观点?其实历史上就有,不是现在才有。我们把历史看清楚、了解清楚之后,就知道现在各自有不同的看法很正常,那怎么去应对?其实古代的祖师都有相应的说明。
现代人学佛法,学得很浅,碰到不同的观点没有办法取舍,不知道哪个对、哪个错,就是因为对古代祖师的著作不了解的缘故。当我们了解古代不同的思想、不同的人物派系之后,再来应对现代的人,就非常容易了。
教理史是我们学佛法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不管学哪一个法门,哪一个宗派,至少对本门的教理史要清楚。
来源 |《中国佛教史》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