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佛教的人物史,这方面的历史资料比较多,佛教内部有,世间也有。


  人物史的源头就是佛陀,他也是佛教的开创人。很多人都不知道佛教是从哪里来的,佛教是谁创立的。


  佛陀下面有他的大弟子,大弟子中有菩萨,有声闻。菩萨中如文殊菩萨、观音菩萨、普贤菩萨,都是佛陀的大弟子。


  佛教寺院的大殿内塑的佛像,一般都是一佛二菩萨,或者一佛二声闻,就是佛和两位大弟子。如果是塑一佛二菩萨,就是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文殊、普贤是法王子,是佛的长子,是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如果弟子是塑罗汉、小乘圣人,那就是阿难尊者和迦叶尊者。这就是塑佛像的一个标准。


  我们了解佛陀,了解佛的大弟子,对佛教的源头才会有真实的了解。对佛教的源头有了了解,我们的信仰才会真实,才是活的。不然,我们对佛教的认识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信仰也建立不起来。


  很多人觉得佛教的理论挺好,但又觉得这个理论挺空洞、玄妙,不着边际。当了解了佛教的历史,了解了它真实的人、事、物之后,就会发现,原来经典是代表佛的思想,这个时候,佛的思想就是活的了,有对标了。就像我们现在看孔子的《论语》,如果对孔子不了解,就会觉得这也仅仅是一些语录、个人的一些观点而已。但是当我们了解了孔子的一生,了解了他的目的是什么,就会知道他的思想是非常深远的、博大的。


  印度佛教史中的人物,除了佛和菩萨,还有佛陀住世的时候常随身边的一些大弟子,如常见的千二百五十人,此外,还有当时印度的一些国王,像优填王、频婆娑罗王等,他们都是有代表性的人物,是佛陀在世时一些护持佛法的帝王。乃至佛教后来传到中国,中间经历了很多人物,这些祖师、高僧,也都是历史上存在的真实人物。如中国人都知道的玄奘——唐僧,他是非常有名的历史人物。他对佛教的影响非常大,不仅对佛教界,乃至对世界的影响都非常大。像印度佛教史的恢复,多靠玄奘大师的《大唐西域记》。玄奘大师最大的功劳就是翻译佛经,在佛教翻译史上,他翻译的经典是最多的。


  其他高僧的传记,都值得我们去了解。当然,高僧太多,我们这一生要了解完也非常难,可以根据个人学修的范围选重点,选一些有影响的人物去了解。

  除了以上这些代表人物外,还有语录、灯录和往生传等人物史。语录、灯录是禅宗的著作,禅宗的人物传记是非常多的,各派系的传承法脉都有详细记录。其他宗派都比较少,天台宗《佛祖统纪》也算是人物传记这一类。


  在中国,市面上的一些传记,像《佛陀传》《十大弟子传》《景德传灯录》《净土圣贤录》,乃至《净土十三祖师传》,等等,都是人物传记。《净土圣贤录》是清朝时候写的,收集的人物比较多,包括民间很多念佛往生的人。


  高僧传中最早的,也是影响比较大的一本人物传记,是梁朝慧皎法师的《梁高僧传》。大家要查资料,要找最早的一些人物传记,通过这一本书可以了解。


  这部传记共分十四卷,是从东汉67年,就是从佛教传到中国来开始,到梁朝(519),总共跨度四百五十多年的时间,记载的人物,正传是二百五十七人,附带的传记涉及两百多人,总共也是四百五十多人。


  古代的资料保存不多,一本传记要涉及几百人,要把高僧的传记写好是非常难的。现在有很多人说给某某人写个传,其实写人物传是很难的,尤其是佛教的人物传。


  世间的人物传可能好写一点,因为世间人的思想都差不多,重在写人物的经历、事业,包括他的一些想法。但是佛教内部的高僧传不好写,因为看到的事情是这样的,但是人的想法就不知道了,个人的修行怎么样也不知道,对佛教认识的深浅也不知道。最多就记录一些人事的经历,乃至某一个时间段他做了什么事。像《印光大师年谱》,还有民国时期的一些高僧传,比如《太虚大师传》,最多把他的出生、经历记录下来,里面涉及的思想就很少。


  这就是佛门和世间不同的地方,即使释迦佛天天在我们身边转来转去,我们都不知道他就是佛。就像观音菩萨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他来到我们身边,天天帮助我们、关心我们,为我们解决困难,但是我们并不知道他就是观音菩萨。


  这就是佛门很神秘的地方。所以圣人示现在人间,他显现得像普通人一样,真实的身份谁也不知道,要写这样的传记,是非常难写的。

  我们再回来看《梁高僧传》,它是怎么写的。《梁高僧传》把人物分成了十个类别,所以这本书分了十门,有译经的,凡是重要贡献在译经方面的,就把这些祖师大德分成译经这一类;还有义解、神异、习禅、明律、亡身、诵经、兴福、经师、唱导,总共分成十大类,是根据出家人的不同特长来分类的。“神异”,就是有神通的人;“义解”,就是研究理论的,各自不同。对这个分类了解之后,就知道这些古书、传记的用词是有专用性的,是特指的。


  同时,《梁高僧传》在作十类的分类之后,对每一门都有总体上的总述及评论,比如译经类的,对某个人或某一个阶段译经的特点是什么,有什么不足等都有简单论述。对整个译经史有了解的人,才能够作出客观的评论,当然,也会参考前期一些古人的记录。


  《梁高僧传》的这种记载体系,大致成为后来高僧传的一个范本。所以《续高僧传》《宋高僧传》基本上都是按照这个模式记录的。


  人物史在佛教历史当中是分量非常重的内容,学佛法的人要了解一点人物史、人物传记。了解这些人物史传之后,就会有发出离心、发菩提心的动力。现在很多人发不起出离心、菩提心,不能够吃苦耐劳,就是因为没有励志的对象。


  出家人更要有志向,就是要发菩提心,发菩提心就是要“上成佛道,下化众生”。要“上成佛道”,如果连“佛”是什么意义都不知道,怎么上成佛道?连佛是谁都不知道,想成佛,成什么佛呢?


  励志一定要有一个目标,有一个方向,有一个对象,让人产生信仰、仰慕。中国有一句话叫“见贤思齐”,见到圣贤才会想跟他一样。当我们见到佛陀的神奇、佛陀的智慧、佛陀的德行,才会愿意成佛。如果对佛陀都不了解,谁愿意成佛呢?


  现在的人别说成佛,见到佛都不愿意拜一下,就是因为没有认识到佛陀对自己的好处。当了解了佛陀给我们带来的利益远远超过世间任何物质利益的时候,我们就想成佛了,就知道成佛的价值有多大了。

  所以,了解人物史能对人的内心产生影响,乃至改变——立志,改变我们的志向,改变我们的人生目标、方向。有些人一读到古代的祖师传记,出离心就起来了。


  现代人道心很浅,很容易懈怠。在懈怠的时候,道心要退的时候,就找祖师传看一看。乃至有些人刚出家时,道心不稳定,烦恼一来,负面的情绪会起来,这时就可以看看祖师的传记。


  大家看了《法显传》,看到古人是怎么走过来的,就知道我们现在面对的一些困难、问题,其实都是微不足道的。玄奘大师九死一生到印度取经,我们现在经历过几次死亡的过程?


  同时,了解人物史可以了解人的经历,了解这些祖师大德与佛法的因缘。当了解了他们是怎么信佛的,怎么走上修行解脱之道,最终怎么成为一代高僧的,了解得越多、越细,我们的人生目标自然就清晰了,对佛法的信仰也就越深入、越坚定了。


  很多出家人不知道自己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物,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也不知道自己这样修行下去,到底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如果多了解一些祖师大德的生平和思想,我们的目标就清晰了。


  祖师大德的发心,他们为修学佛法所付出的代价,他们对佛法的认知,以及他们最终成为什么样的人物,都是自己一步一步走出来的。不是到佛门来了,就天然会成为一位祖师,主要看自己的信仰、发心、作为等。所以人物史,我们要多了解一点。

来源 |《中国佛教史》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