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佛教史的研究,应该是受西方文化“学科分类”的影响,中国古代有经、史、子、集,中国的大学发展比较晚,西方的大学起步比较早,他们的分科比较细。那么佛教史的研究,在近代是从日本开始兴起,日本受西方影响非常大,他们的很多学术研究成果都是受西方学术研究理念的影响、带动。日本的佛教研究比较早,应该是在中国的清朝末期、民国时代,就有大量的佛教史出来了。


这一风气也影响了中国,清朝末期、民国时期,有很多中国的学者到日本留学,他们就开始关注佛教史,民国的蒋维乔就是其中的人物。我们要学的《中国佛教史》,实际上就是蒋维乔到日本之后,从日本的一个学者那里得到的原始资料,翻译成中文之后,再加入一些资料,形成的佛教史。其实这本书不是蒋维乔自己写的,大部分是日本人写的。


民国时期研究佛教史的人也不多。中国的佛教在民国时期,出家人里出了一大批人物,但是实际上研究佛教史的人还是很少,解放以后有少部分学者开始研究佛教史。


建国早期研究佛教的人,他们有一个特点,时代局限性大,受历史观念影响非常强。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这两大派,占了一定的市场。在当时那样的时代,国内基本上都是用唯物主义的观念来论述佛教史,所以批判性质的比较多,有很多观点值得商榷。老一辈的七八十岁以上的这些人,差不多就是那个年代的。当然有比没有好,至少他们还是做了一些历史的梳理,提供了一些佛教方面的资讯。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学术界开始有大量的学者研究佛教历史。大学里面都有宗教系,也有历史系,是专门研究宗教历史的。现在大学里面出现了研究佛教现象、佛教文化、佛教历史乃至佛教理论的一些学者。而且改革开放后人们的思想比较开明,他们已经在意识观念上有所变化,有些人会站在纯学者的立场来研究,这样就比较客观一点。

当然,没有信仰的人研究佛教历史,多少会有局限性。他们对那些神奇感应故事都不是太认可,都觉得这是佛教人士编的一些神话故事。所以我们看这些资料的时候要注意一点,站在学者的立场来论述佛教,尤其是面对因果、轮回,他们认为就更神秘了。


因为有大量的学者参与研究佛教历史,所以当今世间,可以见到有中国佛教史、中国佛教通史,乃至世界佛教史之类的大型丛书,以及相关的人物传、教育史、中外史等各种分类史的书籍面世。


现在佛教史方面的书籍还挺多的,如果有人想了解,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适当关注一些。我们书院也收集了一些这方面的资料。同时我们要做教理研究,了解人物,包括要了解每一个时代背景,历史是必须要看的。比如我们要了解善导 大师这个时代,当时的一个状况,不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些东西是很模糊的,根本无法想象。


尤其是道绰大师,他的经历又不同,他出家的时候刚好就碰到法难。法难的过程对他的冲击、对佛教界的冲击,如果我们一无所知,就不知道他为什么在“圣净二门判”里会讲出:现在持五戒十善的人已经很少,造罪造恶的人犹如暴风驶雨!他为什么会讲这样的话呢?这肯定是跟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的,他看到的、听到的都是这种状况。


每个人讲话,肯定跟他所处的现实环境有关联。我们现在去弘法也是一样的,都会根据现在人的状况、思想、大环境来讲。比如我们现在讲“疫情”,几十年后的人可能就要查是怎么回事了。这就是时代背景变了,就要了解这个时代发生了什么事,讲法的人为什么要讲这种事。道绰大师当时跟其他宗派的祖师之间有往来、有辩论,这个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我看到过一些这方面的资料。知道这一点之后,就知道他在《安乐集》里面,有很多观点是有针对性的。

我们看《观经疏》,像“别时意趣”这一观点,也是当时流行的一个观点。我们就要了解当时流行的状况下,“别时意趣”是一个什么状态,有什么观点,哪些人在提倡。了解之后,再看《观经疏》就活了,它就涉及好多背景、人事的东西。


甚至在“九品”认知里面,我们现在都认为九品是凡夫,但是在善导 大师之前,有人认为上品上生涉及七地菩萨,上辈众生都是菩萨级的;中辈众生是小乘圣人级的;只有下辈众生才是凡夫。这是善导大师之前的祖师著作中提到的。是哪些人在提倡呢?我们就得去深入了解,了解得越细,就知道善导 大师的这些观点的来历、出处、背景。


我们看祖师的思想、著作,多少要有点历史资料,一点历史信息都没有的话,很多东西是看不懂的。这就是同样一本书,为什么有些人看得懂,有些人看不懂,有些人会看得很深,有些人就看得很浅、很表面了。


佛教的历史、佛教的书籍里面,包含了大量的信息,我们了解的信息越多,要把这一盘棋盘活就越容易。


这里大概说明一下佛教史研究的状况,我们有一个大致了解之后,就知道佛教史的学习是不容易的。古人不太重视佛教史,现在人也不重视,那么个人要学修,找资料的时候,就可以根据古代的资料和现代人的资料,做一个取舍、选择,适当去了解。

来源 |《中国佛教史》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