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 关于“史”的概念及特点(下)
第三部史书,《史记》
这部书中国人也很熟悉,它是西汉时期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前面提到的史书是编年体,《史记》是纪传体,这是历史的另一种写法。
什么叫纪传体呢?“纪”指皇帝的传记,“传”是普通人的传记。《史记》分成两大类,关于皇帝的称为“纪”,关于其他人的称为“传”,二者实际上都是传记。这本书相当于人物史,专门记载人物的历史,皇帝被单独分为一类。
《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是最早的一部纪传体史书,它记载了上至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
所以,史书对中国的影响非常大,为什么中国讲上下五千年历史呢?我们看,《史记》就记载了三千多年的历史,而公元之后到现在,又有两千多年,总共就是五千多年。
《春秋》和《史记》运用的是两种不同的记录方法。佛门也有相关的历史书,是按照编年体记载的,那就是年谱。我们现在看的这些祖师传,就是按年代来分类的,哪一年出生,一岁怎样,两岁、三岁、四岁、五岁……一直到死亡,这就相当于按《春秋》的时间分类来记载了。
佛门也有纪传体史书,就是按帝王和普通人的分类来记载,即按人物来记录的历史,比如《高僧传》《往生传》《祖师传》。另外,禅宗的灯录和语录,比如《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就是从七佛到释迦佛,再到西天二十八祖,再到东土六祖,六祖下面每一个分支一直记下来,就有点跟《史记》的记载类似。
了解了世间史书,我们要写资料的时候就有参考,就能借鉴别人的方法,所以学史对我们还是有很多启发的。我们去看其他史,就要看它是按什么风格在写。
《史记》这部书在中国影响非常大,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的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官方记载的正史基本上是按照《史记》的方式记载,就是按人物来记,先记皇帝,然后其他大臣、有名的人物,等等。
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鲁迅赞叹《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说明它在历史著作当中是排在首位的,没有其他史书能超过《史记》。 这三部著作都有各自的代表性,《尚书》是第一部历史文献,以散文的形式记载;《春秋》是以编年体记载历史,按时间先后记载;《史记》是纪传体,以人物传记的形式记载。它们是三种不同类型的历史书籍。 如果以后我们要了解历史书籍,尤其是佛门中的;或者我们自己想写古人传记,就可以参考以上的一些方法。包括我们去了解古代的祖师大德,就可以找不同的书来看,有些书是比较纪实的,按照年代来记载;有些书可能就是以散文的形式来介绍祖师的生平和思想,等等。 我们看中国的历史,可以发现中国的历史史料非常多,历史上的观点说法也不一样,不论是世间还是佛门都是如此。所以我们看到不同的观点,应该觉得很正常。因为每个人的研究角度不一样,每个人的记载也不同,甚至在记载历史的时候,即使在现场,但由于考虑不同、角度不同、认识不同,记载下来的历史也不一样。比如我们今天的这个现场,让不同的人来记载,记下来的历史就完全不一样,十年之后再来看,到底谁对谁错我们都说不清了。 现在的人要研究历史,要成就好的历史研究成果,是不容易的,必须经过严格的综合取材、研究、考证、分析、比对、推理等过程,才能作出相应的结论,最终呈现出相对完整、客观、可信的历史真相。 所以,我们在书本上看到的历史,是不是历史真相?不一定。一本历史书籍必须对历史研究得很客观、公正、准确,它的可信度才会高一些。但是研究历史,无论怎么研究,都很难完全反映历史原貌,这是必然的。我们即使看过很多历史书,都无法说了解的一定是真实的历史状况,因为有些历史已经没有办法还原了。 像我们看《佛陀史传》,看《高僧传》,包括《善导 大师传》,就只能看到几个点:哪一年出生的,哪一年出家的,在长安住过哪些地方,到山西玄中寺住了几年,回到长安怎么弘法,大致就看到这几个点,很多细节都看不到。 这就说明历史是片段的、支离的、不完整的,只能够反映一个大概状况。研究得细,就会反映得细一点。当然,研究得细是跟历史资料有关的,掌握的历史资料多,就研究得细;如果历史资料少,就研究得比较粗糙了,没法下结论。 我们虽然不能完全反映历史的原貌,但是可以根据历史书的记载大致勾勒出历史的梗概、线索,便于了解曾经发生过的人、事、物,等等。所以历史书可以让我们大概知道历史,虽然不能完全细致地了解,但多少可以把一个人的一生当中重要的几个时间点看清楚。当然,离我们越近的人物就越容易记录、了解。 古代的人写传记非常简单,不像我们现在的人写传记,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写长篇大论。大家看道宣律师记载善导 大师的传,多少字?一百多个字,就记完了一生。只讲“山僧”——终南山有一位山僧。 为什么道宣律师只写了一百多个字呢?我们看书还要动脑筋。道宣律师写《续高僧传》的时间是公元640年,善导 大师是613年出生的,所以那时候才二十几岁。 道宣律师记载善导 大师的生平,善导 大师只有二十几岁,后面他没法记载,他还不知道呢,他的书就已经成型了。有人研究道宣律师的《续高僧传》,是从公元640年开始,大概是公元650年就定型了,中途有些改正、修正,后期就基本上没有再改动了,那么善导 大师那时也就二三十岁。 所以,道宣律师记载的其实就是善导 大师在长安待的初期,最多就是从山西玄中寺回到长安这个阶段,后面就没有记录了,非常简单。同时可以看出善导 大师当时还不太出名,“山僧”,就是山里面的一位出家人。 我们看历史书,要了解很多背景,如果不了解这些历史因缘,有时候就看得不太清晰。了解得越多,我们看这些历史传记里的人物、事情,就可以互相串联起来看。 来源 |《中国佛教史》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