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岩遗旨》学习内容:

所言俗务纠缠,无法摆脱者。正当纠缠时,但能不随所转,则即纠缠便是摆脱。如镜照像,像来不拒,像去不留。若不知此义,纵令屏除俗务,一无事事,仍然皆散妄心,纠缠坚固,不能洒脱。学道之人,必须素位而行,尽己之分,如是则终日俗务纠缠,终日逍遥物外,所谓“一心无住,万境俱闲; 六尘不恶,还同正觉”者,此之谓也。

最后一段,“所言俗务纠缠,无法摆脱者。”这就是讲,我们在俗事当中,事务当中怎么解脱的问题。前面是克治习性,下面就是我们怎么超越,怎么解脱,怎么自在。

“正当纠缠时,但能不随所转,则即纠缠便是摆脱。”很多人以为,解脱就是不参加事务,不做事就是解脱——恰恰相反,真正的解脱是在做事的过程当中,你能摆脱。“不随所转”,不被事相所转,这个是真正的解脱。如果处处都被事相所转,那就说明我们解脱不了,我们一到事务当中就被套住了。

俗务1.jpg

“如镜照像,像来不拒,像去不留”。好像拿镜子去照世间的万象,照那些外在的物质。像来了不拒,这个像——它是如如不动的。像进到镜子来,它不会拒绝。这就告诉我们,人面对事情的时候,有拒绝之心,那就是烦恼。“像去不留”,像离开了,像走了,把东西拿走了,像也没有了,镜子也不会留它,把它留住。当然,凡夫就是反的——来者拒,去者留。来的人呢,来的事情要拒绝;去了之后,还在留在心中,牵挂、烦恼、缠绕。过了几年的事,都记得清清楚楚,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就是他记得很深。

那我们人就是这样的,这个人心,人的执着就在于此——像来了之后不愿意面对,像走了之后还缠绕在心中。《金刚经》讲了一句话:“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其实,就是破除我们这种妄心、凡夫之心。凡夫心都有所得,所以就怕。当然,这个是道理,我们先把理论明白,怎么处理,至于做不做得到,先个人自己去反省,个人去自我要求,能做到哪里算哪里。至少,理论上我们要知道这些观念。

如果不知道此义,“纵令屏除俗务,一无事事,仍然皆散妄心,纠缠坚固,不能洒脱”。这就说明一个道理,我们如果不懂得“像来不拒,像去不留”的道理,你把这些外缘都摒除掉了,躲到一边了,无所事事——有些人不是想闭关嘛,清净嘛——就把外缘都屏蔽掉,这样是不是就算解脱呢?不是的,“仍然皆散妄心”,心思散乱、妄念。这是很多人不知道的,并不是你不做事你就清净了,就解脱了。不做事的人,他依然是散乱妄心,一天打妄想都不知道。而且是“纠缠坚固,不能洒脱”,这是指被妄心纠缠,不是被事务纠缠。

“学道之人,必须素位而行,尽己之分,如是则终日俗务纠缠,终日逍遥物外。”这个比较难了,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这是让我们面对俗务的一个态度。

俗务2.jpg

“素位而行,尽己之分”,你能够素位而行的人,反而可以逍遥自在。你看世间老实做事的人,他反而没烦恼;不愿意做事的人,反而天天抱怨。他把本分事做到了,事情也就过了,烦恼就没了。这是我们学道当中要面对的一个问题,怎么面对人事、事务?佛门中很多事,很多学佛的人、出家的人,不太愿意面对事情,以为我不做事,我出家了,我远离尘世,到佛门来又去面对佛事去了。那怎么去面对这些事情?“素位而行,尽己之分,如是终日俗务纠缠,终日逍遥物外。”大家这就可以去看祖师,他们为什么是在事务当中能够解脱的?他在事务当中,心是超越的,来者不拒,去者不留。

所谓“一心无住,万境俱闲;六尘不恶,还同正觉。”“一心无住”,你的心无住,这个又回到《金刚经》讲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我们在环境当中要无所住,当你无住的时候,这个环境就不是障碍了。我们之所以有障碍,就是有住,你就会排斥某些事情,不愿意接受的事就拒绝,那心就已经有住了。心无住的时候,“万境俱闲”,任何环境都是悠闲自在的。

“六尘不恶,还同正觉”,六尘,“眼耳鼻舌身意”面对的“色声香味触法”。我们面对外界六尘,这个六尘其实本身没有善恶之分,当你对六尘没有那种厌恶之心,执着之心的时候,你的心就觉悟了,就自在了。“心无挂碍,则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这个当然是圣人的要求,这是自力修行的一个方向。

俗务3.jpg

那印光大师让我们用这样的方式来觉照,虽然念佛往生,不是靠这个了生死,但是有这种观念,烦恼会少很多。来面对这些人我事情,繁琐的事务,你可以坦然面对。

“事来则应,事去则静”,这是古人讲的一句话,事来了你就应对,事过了你就放下,你就安静了。现在人,是事来不敢应,事去了放不下。这是从俗务缠绕当中来说明,让我们怎么解脱、放下、超越。

                                                                                                                             释智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