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岩遗旨》学习内容:

古今许多大英雄豪杰,亦有担荷佛法,极意修持者;亦有博学多闻,毕生不知佛法为何义;亦有概不理会,亦不赞扬,亦不毁谤者;亦有绝不知佛法,而任己意见,妄加诽谤者;又有心中深佩佛法,窃取以雄己之门庭,而又特意诽谤,以阻塞一切人入佛法者。

众生知见,变幻离奇,若一思之,不禁令人痛息。汝等以罹苦,得为入法之导。使事事如意,或恐终身为门外汉,而又自以为所得至极,无有过者也。世间祸福相倚伏,唯在当人之善用心与否耳。

吾人自无始以来,各有宿业,各有宿善。善用心者,恶业发现,亦可增长善根。不善用心者,善根发现,亦可增长恶业。 

说到我们世间人的一个状况,印光大师举了不同的人对佛法的态度。

有些大英雄豪杰人物,也能够担当佛法,极意修持,这个在历史上很多。像清朝林则徐,大家知道他是一个民族英雄,同时他也是一个虔诚的佛弟子。他出门的时候,自己在马车上要做一堂功课,自己抄《金刚经》,早晚课诵,他可谓是一个代表。自古以来历史也都有这一类人物,在世间是英雄人物,也对佛法有信仰,注重修学。

13.jpeg

还有一种人就是博学多闻,但“毕生不知佛法为何义”。像很多世间的文人,他们学问很广,但是对佛法一点不了解。古代的儒家也有这种状况,例如反对佛法的韩愈,他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但是对佛法一无所知。

“亦有概不理会,亦不赞扬,亦不毁谤者”,当然这个就很多了,普遍的人大部分都这样,对佛教也不信仰,也不反对,也不毁谤。现在这样的人也是占大多数。

还有“绝不知佛法,而任己意见,妄加诽谤者”,这种人也很多。既不了解佛法,还自以为是,随便评判、诽谤。在唐代早期,有一位诗人王维,开始想写“无佛论”,后来被他的夫人说了一句“既然无佛,你为什么还要写论呢?”然后推荐他看了一本书,叫《维摩诘经》,从此,他就再也不写这篇文章,就改了。后来,王维的号就叫摩诘居士。那么像这样,在不知道佛法的情况下,很多人却任己意见,自以为是,诽谤佛法,妄加诽毁。

在我们佛门也有这种人,像蕅益大师、印光大师早期,学儒家的时候,那个时候也不懂佛法,就开始诽谤佛法。古代儒家这样的人比较多。儒家跟佛法的关系非常复杂,一方面儒家奠定了佛法弘扬的基础,另一方面守护儒家的人反而又诽谤佛法。虽然有些人也转到佛门来了,但是大多数,在儒家代表人物当中,基本上都是排斥佛教的。这个可能就是门户之见吧,他要坚守他的地盘。

最后还有一种人,“又有心中深佩佛法,窃取以雄己之门庭,而又特意诽谤,以阻塞一切人入佛法者。”这个是历史上也有的,比如朱熹。朱熹“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他实际上是接触过佛法的,而且他的理学观点很多是来自于佛法,但是他窃取了佛法的理论,然后又“雄己之门庭”,就是建立自己的门庭,建立了自己的一套理论。

朱熹的理论实际上是来自于佛门,可反过来又开始诽谤佛法,阻止他人来信仰佛法。借佛法得到的收益,又障碍、诽谤佛法,在历史上最典型就是朱熹他们这一派。王阳明当然也有接触佛法,不过他还没有反对的这么一个倾向,他提倡的是新法。在《印光大师文钞》里面,前面讲一些历史因缘典故的时候,就讲到了朱熹。

12.jpeg

最后有一个总结:“众生知见,变幻离奇,若一思之,不禁令人痛息”。然后举这位居士(指陈逸轩)为例,“个人罹苦,得为入法之导”,遇到人生的苦难,反而可以成为进入佛法的一个引导。那么如果事事都如意,反而可能成为门外汉。 

印光大师通过这样的案例来说明,我们能够信仰佛法,可能往往就是因为在世间遇到了不如意的事,遇到很多祸患的事。你如果什么都顺利了,什么都好,反而可能对佛法不会去关注、了解、信仰,这种人反而就会自以为是。

那么这位居士因为遇到世间不如意的事,才皈依到佛门来了。以此说明“祸福相倚,唯在当人之善用心与否”。我们在世间面对这些祸福啊,在顺逆境界当中,最重要的还是个人的心态,个人的认知问题。

最后一段,“吾人自无始以来,各有宿业,各有宿善。”这是从个人讲的,“宿业”就是业力,“宿善”就是善根。每个人都有善根,每个人都有宿业。那么从佛法讲,“佛度有缘人”,哪些人是有缘人?其实每一个人都是有缘人,因为每一个人都有宿善。

64.jpeg

所谓的“宿善”,“宿”到什么程度?无量劫以前,没有起点。第二个从佛法讲,众生都有佛性,佛性里面有佛的功德所在。所以这个宿善,其实跟他的本性是有密切关联的。当然这个宿善,也跟过去世可能遇到佛法,或做了一些善事为根本。宿善的根源就是因为众生有佛性,那儒家讲“人有良知良能”,或者是“人之初,性本善”,就本性他有善的一面。

“善用心者,恶业发现,亦可增长善根。不善用心者,善根发现,亦可增长恶业”。这就是我们要注意的地方,怎么用心的问题。

你在恶业发现的时候,善于用心,也能增长善根。所以业障现前啊,烦恼现前啊,它并不一定是坏事,在这个过程当中你会用心,你就会增长善根。

然而不善用心的人,即使善根发现了,也可能增长恶业。这种人很多啊!包括在佛门也有这种状况,本来是善根,是好事情,但是变成了恶业增长。你看我们现在学佛的人,很多人在佛门里面互相诽谤,互相造业,就是如此。本来在佛门,就是他过去善根发现了,在佛门修持,但是因为知见不一,个人的看法不同,反而在这里面造业。

以上这几段文都说明一个道理,天在成就人的时候,其实顺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个人的态度,这就是儒家讲的一句话——反求诸己。学佛,其实关注的不是外在的顺逆好坏,最重要的还是自己的用心,如果用心正,那么就不存在顺逆的问题。

                                                                                                                           释智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