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岩遗旨》学习内容:

世间诸法,了无定相,祸福互相倚伏,损益唯人自召。善得益者,无往而非益;甘受损者,无往而非损。汝果能常将遇难将终念佛之念,存之于心。则决定可以于此身报终之时,俯谢娑婆,高登极乐。为弥陀之弟子,作海会之良朋矣。愿吾徒智章常存战兢惕厉之心。以期不负弥陀世尊现身救苦之一番大慈悲恩。则幸甚幸甚。

人生世间,祸福互相倚伏。唯视当人之用心何如耳。善用心者,困苦艰难,皆为解脱之本。不善用心者,富贵荣华,悉是堕落之因。汝母守节抚孤,受苦多年,实为今日修持净业求生西方之基。

前面讲到“天成就人,有逆有顺”,说明人在世间会遇到顺、逆两种境界。现在我们来说明,在顺逆当中“祸福相依,损益在人”。祸、福是相互依存的,我们能否得益,或者受到损害,完全在自己,在个人。

 福2.jpg

这一部分选取的内容,相互有关联性、有相通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可以互相弥补。

第一段,先说明世间诸法都是祸福相互倚伏的。这个观点来自于道家,老子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印光大师借用了一些儒家、道家的理念,把它们转化到佛法修学的实用中,虽然兼顾儒、道两家,但谈得更多的还是佛法。既然是“祸福互相倚伏,损益唯人自召”,那么损益在哪里呢? 

“善得益者,无往而非益”,如果是善于得到利益的人,在祸中也能得利益。这就说明,我们认为的祸福,不一定是祸是福,因为人在祸中可以得利,在福中可能受损。是祸是福,完全取决于个人的态度、用心。

“甘受损者,无往而非损”,这就说明人对世间的好坏、祸福的态度,比祸福本身更重要。这是印光大师要说明的一个道理。

德能6.jpg

前一段时间我们请了一位中医梁医生到书院讲座,他讲到健康问题时,提到“雾霾”。他说人害怕雾霾、恐惧雾霾的心比雾霾本身对人的伤害更严重。现在很多人把世间的东西看得比较重,他们在心态上受的伤害,比这些东西本身带来的伤害更大。祸福的问题就说明,心态的好坏、心态如何把握比福祸本身更重要。

这里举了对方的一种状态,就是“常将遇难将终,念佛之念存之于心”,这是我们念佛人的一个态度。世间有祸福,在面对祸福时要想到,我随时将要遇难、随时要往生。 

很多人说“我要早点往生,我要急于往生”,并不是说的早往生、急于往生的问题,而是说要常想到临终。“常将遇难将终”是最好的状态,可能今天遇难就是临终,马上就要往生了。印光大师讲自己“常把‘死’字贴在额头上”,有这个往生的心,遇到顺逆、祸福都不重要,决定可以往生西方。这是第一段。

第二段,说的还是一样的道理,对用心方面有更细的说明。“祸福互相倚伏,唯视当人之用心何如耳”,怎么用心呢?“善用心者,困苦艰难,皆为解脱之本”,如果我们善于用心,“困苦艰难”也成为解脱的资粮。

福3.jpg

密宗经常讲到解脱道的“资粮”,什么是“资粮”呢?很好的条件不一定是资粮,越苦难的地方越可以成为资粮,关键在于我们是否善于用心。圣人、境界高的人,无论在哪里都能修行;凡夫承受能力有限,只能找相对顺畅的地方。承受能力强的人,在困境中也能修行。 

不善于用心的人,环境再好也不能修道、也不能成就,顺境、富贵荣华反而成为堕落的因缘,这也反映出修道中的现实问题。凡夫中的很多人,在用心上也有这样的问题。没有遇到阿弥陀佛的救度、没有佛力的观念之前,用心挺认真、吃苦耐劳,学习、修行都严格要求自己。遇到这个法门之后,马上就放逸了。这就反映出在顺境当中本来得度了,本来有感恩之心、庆幸有解脱的因缘,我们应该更珍惜,但恰恰相反,有人堕入另一个层面,这就是用心有问题。我们到底应该用心在哪里? 

善于用心,任何环境都是解脱的资粮;不善于用心,好因缘也变成堕落的因缘。出家的还俗了;吃素的开始吃肉了;严守戒律、相信因果的人,因果也不怕了、什么都可以干了,这就是凡夫的偷心,凡夫不善于用心。

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用心。如果善于用心,就不存在困苦艰难,担心祸福的问题。

                                                                                                                         释智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