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岩遗旨》学习内容:

人为倮(luǒ)虫之长,身不过数尺,寿不过数旬,竟与高厚悠久莫测之天地,并称三才,其义何属?须知才者,德能之称。天以普覆万物,生成化育为德能。地以普载万物,含养滋培为德能。人以赞天地之化育,继往圣,开来学为德能。 设无人之德能,则天地之德能犹有所憾。由得人参赞继开之德能,俾天地之德能,圆满充足,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人与天地,并称三才者,此也。人之德能,大端有四:

人者: 仁也。仁慈恻隐,自利利他,故名为人。

人者: 忍也。忍劳忍苦,担当柱地撑天之事,故名为人。

人者: 任也。力任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之八德,俾无所歉缺,故名为人此八事,匹夫匹妇皆能为之。此乃参赞化育,继往开来,撑柱天地之大事。若一疏忽,或亡一二,或八字俱亡,则成冒名之伪人,非与天地并名三才之真人矣。若能类推,则希圣希贤,学佛学祖,有余裕矣 。

人者: 尽也。尽儒教伦常之道以敦伦,尽佛教心性之道以证心,故名为人。

人之义,大矣哉!愿一切同伦,各各担荷人之四义,岂独吾国之幸,实天下万国之深幸也。

或曰: 汝作此说,汝能一一无憾否?

答曰: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我悲我之一一有憾,冀一切同伦一一无憾,以免一一同伦,临寿终时,犹有如我无穷之深悲也。

“人”字,针对这个字讲人的德能,为什么要放在第一位呢?首先是对人的一个了解,我们讲素位而行,所谓“素位”,先对人要了解,如果我们对人的德能都不了解的话,那这个“素位”就不好做了。这里先从人本身跟天、地三者并立的角度来说明人的重要性。人和天、地并称为三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观点。人为什么能够和天、地并称为三才呢?三才的意义在哪里呢?

印光大师对“才”有一个定义,叫“德能之称”,有德有能。我们一般理解的“才”就是有才能,但这个“才”不完全是有才能,才和德是匹配的。如果有才无德的话,就不叫“才”,而是废才了。

天地之才能,在哪里体现出来呢?“天以普覆万物,生成化育为德能。地以普载万物,含养滋培为德能”。这是天地的概念,是对天地的说明。人在其中,以“赞天地之化育,继往圣,开来学”为德能,这是儒家的一个观点,叫继往开来。人之所以能够跟天地并称,就是因为人也是要参赞天地之化育的,这是人的一个功能。

德能1.jpg

印光大师在这里有扩充:“由得人参赞继开之德能,俾天地之德能,圆满充足”,人的德能,可以让天地的德能圆满;如果没有人的话,天地的德能是不圆满的。因为天地是无情之物,天地可以普覆万物,但是要靠人来圆满。让万物生长、让万物发挥它的作用,“人”在中间起了关键作用。所以人的德能,是“竖穷三际,横遍十方”的,这样就延伸到佛法来了。

我们看印光大师称之为“人字发隐”,“发隐”是引申的意义。从世间儒家思想引申到佛法,就是“人”的概念,可以“竖穷三际,横遍十方”。“竖”,是从时间概念来讲;“三际”指过去、现在、未来;“横遍十方”是从空间来讲。“十方”是一个佛门的概念,包含上、下、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十个方位。也就是说,“人”的德能,可以“竖穷三际”,超越过去、现在、未来;“横遍十方”,充满宇宙法界。其实佛的境界就是这样的。这是总的说明“人”的重要性,通过“人”的德能来显示人与天地并立的一个概念。

下面从四个方面来讲说人的德能:

第一,“仁”。仁义的仁,“人者,仁也”,就是人要有仁义之心、恻隐之心、自利利他的心。自利利他是佛教的观点,恻隐之心是儒家比较提倡的。

第二,“忍”。忍耐的忍,一般人对这点不太了解,不会想到人还要忍耐,这跟佛法的概念相关。佛法讲娑婆世界是“堪忍”世界,生在娑婆世界的人,必然要面对不如意、有障碍、有烦恼,这就需要忍耐。

德能2.jpg

从佛法讲,人跟“忍”也是相应的。人道众生,生在五浊恶世、娑婆世界,就必然要面对一个“忍”。“忍劳忍苦,担当柱地撑天之事”,这才称为“人”。“人”怎么才能顶天立地?就是在天地之中要忍苦耐劳。佛门讲忍辱,跟这点也有关联。“忍”是从“人”引申出的含义,人的德能就在其中表现出来,如果没有这种德能,就不足以成为人。

第三,“任”。“人者,任也。”“任”,就是力任、担当。在儒家传统观点里,能够圆满具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种德能的人,才称为人。这个要求就很高了,这样的人,现在在世间已经没有了。现在的人,如果按古代的八德来要求,已经不具足称为人。“此八事”,印光大师在下面括号里有个补充说明。大家要会看书、看文字,有些打括号的地方就是一个补充。就正文而言,如果平常在引用、重要说明的时候,括号里的内容可以不用管,它只是一个辅助,但是我们要理解、参考。

为什么“八德”是人必须担当的,否则就不称其为人?因为这八件事,是“匹夫匹妇皆能为之”,就是所有人,包括普通老百姓都可以做到的,这是“参赞化育,继往开来,撑柱天地之大事”。人在世间,这八事任何一件都离不了。居家的,子女要孝敬父母;兄弟之间要孝悌;君臣之间要忠诚;朋友之间要有信,等等,上至皇帝,下至老百姓,人人都可以去做。佛门当然也是一样的道理,其实佛门比这个要求更高。

先从世间法来讲,这八件事是人人都应该去遵循的。“若一疏忽,或亡一二,或八字俱亡”,如果人忘记了其中的一二个,那整个“八德”都没有了,就成为伪人。有了这“八德”,就可以“希圣希贤,学佛学祖”,它是做人的基础。人“素位而行”,首先就要想到做“人”,这是我们在世间存在的基本要素。

第四,“尽”。“人者,尽也”,这也算是印光大师的一个发挥,这四点应该都是印光大师自己发挥的,所以是“人字发隐”嘛。

德能3.jpg

“尽”有两层意思,一个是“尽儒教伦常之道以敦伦”,这是世间法,儒家讲究“敦伦尽分”,伦常之道。印光大师把佛法也融进来了,“尽”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意义,就是“尽佛教心性之道以证心,故名为人”。

这也说明我们来到世间做人的两件大事:第一件事就是“敦伦尽分”;第二件事就是“证悟自心”。这也是佛门讲人身难得的意义所在。人身为什么难得呢?我们可以在世间敦伦尽分,做到人伦的本能、本分;同时可以利用人身借假修真,证悟心性,这是作为人道最重要的资源。在六道众生当中,只有人道最适合修学佛法,这也是“人”隐含的一个重要意义所在,我们从儒家的“敦伦尽分”,就可以延伸到佛法的“证悟心性”。

以上是“人”的四点大意。印光大师希望大家共同来担当、担负。

下面大师有个问答,是自问自答,“印光大师你这么讲,是不是你自己就完全做到了呢”?我们很多人就会这样去观照别人:你这样讲,你自己要先做到。但印光大师讲了两句非常重要的话,“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大师此时都78岁了,快往生了,是要死的人了,这些话是临终的人讲的话,相当于临终告言。大师自谦自己没做到,但是他的话对后人有启发的作用和意义。

德能4.jpg

“我悲我之一一有憾,冀一切同伦一一无憾”,大师说虽然自己没有做到,到晚年了有点遗憾欠缺,但是怜悯其他人,希望其他人能够无憾,能够去遵循。

这是印光大师对人德能的大致说明,是人要“素位而行”的基础。人要“素位而行”,先要知道人的本分、人的意义所在,这样才知道“素位”应从哪个地方去做。然后再延伸到身份,像学佛人的身份跟世间人不一样,出家就更不同了。由人的本分再延伸到特殊的环境、特殊的身份,人的意义就会不断往深处走。

我们要了解自我、了解佛法、了解大众,首先从最基本通用的“人”字认识,对人有了解之后,再回到每个人的当下,回到每个人的具体身份上来。

                                                                                                                        释智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