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灵岩遗旨》学习内容:
古之圣贤,无不战战兢兢,以自操持,故其心不随富贵穷通所转。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今之人于日用云为,父子兄弟夫妇之间,尚不能一一如法。稍有知见,便妄企作出格高人。未得其权,则肆其狂妄之瞽论,以惑世诬民。已得其位,则逞其暴虐之恶念,以误国害民。其病根皆在最初其父母师友,未曾以因果报应之道,以启迪之也。使稍知因果报应,则举心动念,皆有所畏惧,而不敢肆纵。即不欲希圣希贤,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不可得也。以故天姿高者,更须要从浅近处着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少时栽培成性,如小树标使壁直。其至长成,欲令其曲,不可得也。
下面针对我们普通大众,从古代的圣贤说起,“古代圣贤,无不战战兢兢,以自操持,故其心不随富贵穷通所转。”古代的圣贤为什么能成为圣贤?就是他的心是不会受环境影响的。昨天我们也提到这个道心,怎么不受环境影响?其实富贵穷通并不能影响圣贤的道心,这就是古代圣贤之所以成为圣贤的地方。我们现在人就变了,富贵穷通的时候,人心就随之而转变。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其实这两点是针对两种人来讲的,当你不能富贵,不能在世间显赫的时候,你可以“穷则独善其身”,那你独善自我就可以了,不需要考虑到利益他人,可人有时候不甘心也在于此。
“穷则独善其身,达者兼善天下”,这个就是素位而行。你是居于穷的位置,你就独善其身。我们可以看到,古人能够把自己的位置看得很准,在没有条件去兼善天下,自己就独善其身。达,通达的时候,有显耀地位的时候,能够利于他人的时候,自己就可以兼善天下。
那这个“达”,有大小,有宽窄,达到什么程度,你就可以做相应的事情。像孔子身边的颜回,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颜回一个人独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他就是“穷则独善其身”最好的一个事例。颜回没有闷闷不乐,埋怨自己怀才不遇,不能发挥作用,这是他德行的一个显现。
“达则兼善天下”,在古今当中都有这样的人,像释迦世尊、祖师大德,就是这样的人。
“今之人与日用云为,父子兄弟夫妇之间尚不能一一如法,稍有知见,便妄企作出格高人。”这是我们现代人的毛病,在兄弟父母夫妇之间都不能一一如法。在初期有点知见就想做高人了,这可能是现代人的问题,其往往越位也在于此。自己在本分事上都做不到,那想出去做高人就更难了。我们现在人是表面上很光鲜,实质上内在大家自己都清楚。善导大师让我们相信自己是罪恶生死凡夫,也是让我们回到本位。知道自己的本位在哪里,在本位上来做事,就不会越格越份了。
“未得其权,则肆其狂妄之瞽论,以惑世诬民。已得其位,则逞其暴虐之恶念,以误国害民。”可能在民国时期这种现象非常明显。当时国内很混乱,国外侵略之后更无法收拾。那病根在哪里?
“其病根皆在最初,其父母师长未曾以因果报应之道以启迪之。”这就是我们人在年小的时候,没有受过父母师长的教育,没有以因果之道来启迪。
“使稍知因果报应,则举心动念,皆有所畏惧,而不敢肆纵。”这就是因果对人的一个最大作用——不敢放肆自我!儒家其实解决这个问题,它是用天道,用神明来解决。它没有因果的理论,但是讲“举头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这样你也不敢乱做。儒家用这样的方式来解决人心问题,佛法是从理论上、从因果的角度,让人自觉自愿地去遵循。
我们现在有些人说,因果好像是过去官府政治教化、愚弄人心的一个工具。很多人不了解宗教的来源,因果它并不是来自于官府、古代的皇权,它是来自于佛法的基本理论。它也不是佛来愚弄人的一个工具,佛干嘛要愚弄人呢?我们现在人都觉得因果好像是佛为了说服人,教育人而设立的一套理论体系一样。佛把皇位都放下了,他不需要来愚弄人。他不为名不为利,他愚弄人干啥呢?佛只是告诉人,这些因果规律是自然存在的。
那么懂得因果的人,“即不欲希圣希贤,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不可得也。”他就自然会希圣希贤,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就是因果可以让人向往圣道,希圣希贤。
下面就针对两种不同的人。
“以故天姿高者,更需要从浅近处着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是针对那些天姿高的人。我们有些人自认为天姿高,不惧因果,不拘小节。其实天姿越高的人,越在细微的地方做得更好。我们看古代佛门的祖师大德,他们是从很细微的地方在要求自我,因为天姿高的人才会看到更微细的地方,普通人都看不到,所以根本无法从细微的地方要求自我。
我们现代人毛病为什么克制不了,甚至毛病都看不到?就我们自身的行为习性,你看不到问题在哪里。能够从细微的地方入手,自然就不会以善小而不为,以恶小而为之。当然这个要求比较高,一般人可能也不容易做到。
法然上人讲过一句话,意思是讲虽然阿弥陀佛连五逆十恶也要救度,而我们应不犯小罪,其实是一样的意思。五逆十恶也可以念佛往生,但是我们知道这句话之后,更应该是谨慎行为,安于念佛。如果你用心在念佛上,就不会在放任自我的习性上。当然话是如此,要真正做到还是不容易,凡夫众生习性难改,最起码我们在知见上不能有偏差。有很多人说五逆十恶都能往生,所以行为上就放任自我,那就知见上出了问题,也会容易让人误解净土教法。
那么年轻的人,“少时栽培成性,如小树标使壁直。其至成长,欲令其曲,不可得也。”小时候栽培,就像把小树苗扶正,用尺子、木杆把它扶正,它长大了自然就直了。我们人在小时候锻炼成性,长大就必然成为正人君子。当然学佛法的人也是如此,你有因果的观念,有生死解脱的追求,你身心行为自自然然就会趋于正道。那我们个人行为的好坏,其实就跟我们对佛法的了解深浅有关联,了解得深,那你的行为就会端正很多。
总的来讲,就说明人要努力,不然只会徒自悲伤。我们出家人,尤其刚出家的,要趁刚出家,用一个好的时光要好好学习,要把时间、精力用来修学佛法。为什么即便年龄大了,也还需要好好学习?因为刚出家的人在其他方面还欠缺,需要佛法来引导,来树立自己的正知见,改变自己的习性。如果在佛门混久了之后,再来学就很难了。因为在佛门混久了,习性就难改了。就像人一样,小孩子如果不学习,把他放到社会上去,养成了恶习在来学,他就很难改变了。
佛门也是一样的道理,佛门也是一个社会,佛门这个社会里面有好也有不好,你习性克制不了,就是不好的一面,那人家修学好的人,他就有好的一面。不学习的人,分辨不清好坏善恶,也没有学习的目标方向,同时也不知道怎么去看待问题。
像我们现在有些人,遇到烦恼的事,遇到不如意的事,除了自己烦恼,就不知道怎么办了。我们学佛法的人,当你面对烦恼的时候,最起码你要学会去思考这个问题。这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是别人的问题,还是我的问题?如果是我的问题,我怎么办?如果是别人的问题,我怎么办?起码你自己要找到一个方向,能够从烦恼里面走出来。你如果困在烦恼里面出不来的话,那我们学佛的人,就有很多东西需要去补充,去学习。
所以出家人最重要的就是要花精力,花时间去学习,通过学习然后慢慢地改变自我。
释智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