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与古代人读书最大的差异在哪里
《灵岩遗旨》学习内容:
人之一生成败,皆在年幼时栽培与因循所致,汝已成童,宜知好歹,万不可学时派。当学孝,学悌,学忠厚诚实。当此轻年,精力强壮,宜努力读书。凡过读之书,当思其书所说之事,是要人照此而行,不是读了就算数了。书中所说,或不易领会。而《阴骘文》《感应篇》等皆直说,好领会。宜常读常思,改过迁善。于暇时尤宜念阿弥陀佛及观世音菩萨,以期消除业障,增长福慧,切勿以为辛苦。
我们昨天学了“书之益人,深且远矣”,说明书对人的教化,影响人的一生,无论世间还是佛法都是如此的。
后面一段就讲到要趁年轻多读书,“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是世间的话,用在佛门也是如此。里面有两段内容,第一段是对一个小孩子讲的,“与周法利童子书”,就是少年时期、童子年代这样的时光,刚刚是读书的阶段,可能我们学佛法的人有一点晚了,学佛之后才开始读书,发现年龄也大了,精力也不够了,时间也没了,拖累也多了。
所以很多人会懊恼,我怎么年轻的时候不学佛呢?甚至有些晚年才想出家的,我怎么早不出家呢?这就是因缘使然。所以读书要趁早,其重要意义就在于它可以指导人。它不像世间读书,当然我们现在世间读书也很早了,两三岁就开始读书了,读到二三十岁还在读。我们世间学,是以知识为主。这里讲的读书,不是普通书籍,不是学技术、学文化,它是讲做人的道理。古代人讲读书,基本都是从做人这方面讲的。
“人之一生成败,皆在年幼时栽培与因循所致。汝已成童,宜知好歹,万不可学时派。”这就是针对年幼的人所讲的。我们一生的成败,其实跟年幼的时候有很大的关系,当然学佛可能有点不一样,因为世间人,多靠年幼时培养。如果中途遇到佛法了,当然还可以扭转、改变。
世间人如果不遇到佛法,年轻时候的栽培或者因循,就决定了他这一生的成败,基本都是如此的。因为他没有佛法来改变自我,很难再扭转自我。只有学佛的人,可能早期不一定走上正道,但是认识到佛法之后,会改变自我。这是佛法超越世间这些善恶呀、好坏呀,改变人心更大的地方。
印光大师意识到我们人的一生,跟年幼时有很大的关系。我们看现代人和二三十年以前的人比,就明显有差距了。尤其是生活习惯、认识观念、承受能力。那么80后、90后、00后的这些人跟七八十年代以前的人比,明显承受能力上、心理素质上就差了很多。原因在哪里?
其实就跟我们年幼的经历有密切的关联。因为80后的人从出生那一刻就开始享福,他没有经历太多的磨难。那么以前的人,家庭环境、整个社会背景都是比较艰难的,在艰难当中成长起来,他的心性相对就比较成熟一点。这是我们在教育子女当中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像居士,小孩子的成长是从小就要开始教育的,小时候栽培,长大可以成人;小时候因循苟且,放任自流,那要让他成人就非常难。
“当学孝,学悌,学忠厚诚实。”这还是比较传统的,孝悌忠厚,是从人品上教育的。我们现在时代,可能更多的教育就在知识层面,在世间立足的这种技能、文化。古代培养人,更多的就是在为人、处世、人品方面,这是古今教育最大的差异。
我们中国现在很多人都知道教育的失败,教育失败不是形式失败了,不是教育没有做事,也不是教育没有发挥作用,是教育的方向变了。当然这个方向跟整个社会有关联,因为社会的方向也变了,那教育也要跟这个社会相适应。
古代我们中国的教育是以儒家为主,所以儒家担当了教育的一个先锋。儒家偏重于德行的教育,因此中国自古以来称为礼仪之邦、文明古国,跟儒家的教育还是有密切的关联。
那么读书要趁年轻,“当此青年,精力强壮,宜努力读书。”所以我们年少的人,包括我们在座出家人,年龄虽然已过了读书的阶段,但是从学佛来讲,总的还算比较年轻。第一个出家时间短,第二个大家年龄也不算大,除了个别少数人,那么也正是要读书的时候,努力读书。我们这边学习,其实也是考虑到大家的需要,需要读书,需要学习。佛门的书比世间的书更多,要求更高,也更难读。
我们读一本《心经》,读一辈子都读不懂,包括我们很多人学净土法门,念《阿弥陀经》,念了几十年,也没有搞明白往生到底靠什么?一本书,就佛法的内容,它涉及的面更广更深。怎么往生?我们学佛有很多人学了多年了,也都念佛,也都在看经典,甚至看祖师的著作,但是就是没有看明白“念佛能往生”这个道理,这就是不会读书。
“凡读过之书,当思其书所说之事,是要人照此而行,不是读了就算数了。”读书并不是为了做学问,我们现在读书就变成了考试,就是应试教育,应试教育就成了为完成任务,以拿分数,拿毕业证为标准。这跟古人读书完全不一样,古人读书是要把书中所说的事拿来对照自己,依此而行,这个才叫读书人。这就是古今读书人的一个差异。
那么一般的书中所说有的不容易领会,因为古代的书,里面讲做人处事的道理都比较隐晦,也比较深奥,普通小孩子可能看不懂。那么在印光大师一生当中,他极力推崇的有几本书,这里就点到《阴骘文》《感应篇》。
为什么印光大师在弘化社流通经书的时候,有大量地流通《感应篇》《阴骘文》,还有因果之类的书籍?因为这些书对绝大多数人讲比较容易懂,它皆是直说,好领会。就只讲做人的道理,讲故事,讲这些历史人物典故,让人知道怎么去为人处事。
其他讲述像《论语》,很多人也会读,我们现在也很多人讲论语,但讲归讲,要做到,要领悟到还是不容易。因为市面上流传大量的关于对四书五经、传统经典的一个解释,其实你去看,除了把文字解释了一遍,没有一点点做人的道理在其中,基本上都是在作文字功夫。
《阴骘文》《太上感应篇》,它就是讲做人的一些真实事例、案例,怎么做一个好人。阴骘文全称叫《文昌帝君阴骘文》,感应篇是《太上感应篇》,这两篇都是道家里面的典籍。印光大师早期在弘化社流通经书的时候,儒家的、道家的、佛门的都会涉及到,当然以佛法为主体。
读这些书,要好好的去领会,要常读常思,改过迁善。这是我们学佛的读书跟世间人读书不同的地方,书要经常读,要经常思维。因为做人不是一天两天能完成的,是需要长时熏修,常时改进,那么边读边思维,边反省,边检查自我,这个才是读书人的事情。
“于暇时尤宜念阿弥陀佛及观世音菩萨,以期消除业障,增长福慧,切勿以为辛苦。”闲的时候,那就念阿弥陀佛和观世音菩萨。印光大师对小孩子,也在培养他的佛教善根。大师经常会讲到念观音菩萨,这个大家要知道,因为观音菩萨在民间信仰比较普及。我们现在学净土法门,当然主念阿弥陀佛。
那么念佛重在哪里?这里讲的是消除业障、增长福慧,并没有说要往生,因为小孩子嘛,跟他讲往生可能不契时机。我们去讲法,也要看到时节因缘,什么样的人,你讲什么他更容易接受。他读书可以改过,念佛可以消业,这样两方面都可以兼顾到了,乃至他长大了之后就可以念佛求往生了。
另外,念佛不能当辛苦之事。我们现在有些人念佛,就觉得挺辛苦,五点多钟就起床去念佛,那多辛苦啊!很多人一听说庙里面四、五点钟就起床了,都不敢来到庙里了。我们很多人把修行当作一件辛苦的事儿,这可能是凡夫的一个认知问题。修行是改变自我,应该是一个改变、成长自我的时机。念佛修行,是对自己有益的事情,它不是一个辛苦之事,你如果融入其中,身心一体,信仰跟自己高度融合,反而会有利,反而更轻松,不念佛的人反而更辛苦。
我们看世间人就看得出来,这一次春节疫情,那世间人多辛苦啊,无论你得了病没有,无论你在重灾区不在重灾区,其实我们看世间任何人都很辛苦、忙碌。重灾区的人忙,不在重灾区的人也在忙碌,他在防止疫情的传播。那么,学佛的人在庙里反而显得最轻松了。
所以谁辛苦谁不辛苦,其实一比较就知道,我们在佛门这一点小辛苦,跟世间比就已经算不了什么了。何况念佛其实不是辛苦的事,它是功德利益大事,可以消业障、增福报,最终可以解脱,可以往生成佛。
释智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