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之益人,深且远矣
《灵岩遗旨》学习内容:
书之益人,深且远矣
《礼》云: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印光之于净土法门生信,由于《龙舒净土文》下卷。足知书之益人也,深且远矣。”
前面讲“为学日益,为道日损”,那怎么才能够去做到这一点呢?其实下面就是说明这个道理——要学习!
书给人的利益既深又远。我们学佛法,从皈依那一刻起就跟经典、祖师著作,包括现在这些善知识的开示挂钩了,就开始走上求学之道了,而且一直到我们生命结束,乃至往生,都跟求学之道有密切关联。
那这中间靠谁来指点呢?有很多人说靠善知识。可善知识不可能天天在你身边指点,甚至可能某一天,自己就不在善知识身边了,或者自己要当善知识了,那我们这个道到底怎么连贯始终?从我们皈依学习佛法开始,到我们生命结束,乃至到往生以后,靠什么呢?当然在世间就要靠世间的。往生之后自有另外的办法,往生之后,风声、雨声、水声都能说法,极乐世界共命之鸟等等都能够说法,这样闻法的方式就很多。但是,在我们人世间,闻法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通过书,过去离开了书就无法学习了,这也是我们对经典要尊重,要爱惜最重要的原因。
书在这个世间的价值是非常重要的,包括我们做教育的人可能能感受到。做教育当然可以让人来讲,但是没人讲的时候怎么办?别人不可能天天跟在你身边,24小时都讲。书才是可以持久传播的一个工具。当然我们现在的方式比较多,有书,有音像资料、视频资料,这些都是传播的渠道,但是能够持久的还是书。
中国人发明了文字,这可能是中国文化超越其他国家很多文化的地方,因为文字把古代很多东西记载下来了。当然每个国家都有文字,但中国文字不同的就是几千年没有变,这一点是不容易的。
印光大师先引用《礼》当中的一段话,“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再好吃的东西,如果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道;再好的道,如果不学习,也就不知道它的究竟之处,它利益众生的地方在哪里。这个道是需要通过学的。
孔子讲,人非生而知之,是学而知之。我们人的无明是要靠学才能破除的,破无明一定要靠学。
说到道,道在哪里呢?道有两种,第一个就是天然存在的,不靠文字,那就要悟性很高的人才能领悟。比如说无常,生死无常,生死其实天天都在眼前。像这次疫情来了,这个肺炎传染病一来,其实就告诉你生死无常来了,你可能哪一天命就没了。但是这个道理摆在眼前,我们很多人还是看不懂啊,还是觉得死亡是不是可以躲呀,坐了飞机就能跑出死亡之外了,但是当哪一天死亡来到你面前的时候,才发现怎么躲也躲不了。这是一个真实客观存在的道理。
那一般人不能直接领悟怎么办呢?就要靠别人讲解、说明,然后通过文字记载流传千古,这就需要通过学习。所以佛法的第一步就是学——学道,要慢慢地学。
那我们这里注重学习的根源也在于此,不学的话,很多东西就不知道。有很多人说,“我学净土法门念佛往生了,不用再学了,别那么费劲。”从方向上来讲,可以这么处理,也可以这样认知,我只要安心念佛就可以,安心念佛人生足矣,有佛念,有饭吃,人生一百分。但是慢慢就会发现,到哪里去吃饭呢?到哪里去念佛呢?这个问题就来了。吃什么饭呢?在桥下吃那些乞丐的饭,你愿不愿意吃呢?它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一件事,它涉及到很多世间的因缘。包括像武汉这个疫情来了,念佛的人是不是都无动于衷呢?也未必。可能我们这里好一点,这里衣食自然,无忧无虑的,啥都可以保障。如果哪一天没电没水没吃的,我想大家都跑完了,哪怕外面封锁得再严都要跑,这就是人要面对的实际问题。虽然学净土法门,于往生是安心了,但是我们这个色身还在世间生存,色身要安住,它需要很多世间因缘,怎么去创造一个好的因缘,就非常重要。
大家学佛不都在想吗?找一个好的环境,好的因缘成就自我,可好的因缘是靠人做出来的,不是天然就有的。好的道场在哪里有?它是要靠道场的大众集体发心来成就。极乐世界之所以好,也是靠阿弥陀佛修出来的,如果没有阿弥陀佛发四十八愿,也就没有极乐世界了。那么我们在这个世间,要想给大家提供一个好的因缘,就要有人发心来成就。那么怎么来成就呢?不是坐在那里就有了,不是把房子修起来,人家出资几千万上亿,建筑一建,这个道场就好了,它还需要有观念,有法义的深入,这个团队才会好,这就必须要学。
比如在人世间,要建立一个好的团队,必须要通过学习。虽然学习的过程是漫长的,但是学得越深,团队集体观念提升了,这个团队的因缘就变了,这个氛围就变了。就像孔子一样,孔子做教学的时候,这些学生跟着他,刚来的学生肯定都是七形八状的,每个人的性格、学识都不一样,但是他几年教学下来,大家就变了,就不一样了,出去之后个个都是圣贤之人。像释迦佛在世时,那些人不出家时,在世间就是皇宫贵族,或者当官、经商……都是一方名人,却没有修道之气,没有解脱之气。在出家跟佛陀修学之后,在佛陀的引导下,很多人开悟证果了,走出去人就完全变了。这就是出家人可能必须要经历的一关,就是大家都要学习。
这是书本给我们的利益所在,就在于此。通过学习才能改变自我,认识自我,你才能够知道,你在世间安身立命之道在哪里。既能够在世间安身,又能够在内心安住于净土念佛,就身要安,心要安。心安靠念佛,身安怎么安呢?这个就要学了,要学为人处世之道。不然的话,信仰有,念佛有,但是找不到安身的地方。这个可能很多人没有体会到,我是接触了很多念佛人,很多念佛人过得很烦恼,在家人有,出家人也有,。
我们经常会讲大话,念佛就可以了,有饭吃,有佛念就知足了,但是为什么还那么多烦恼呢?就是你还是不知足啊,没办法知足啊。即使有饭吃有佛念,还是不知足,还有很多问题解决不了。这些问题怎么解决?靠别人能解决吗?别人解决不了,只能靠自己!你要通过学习,你要去对这个世间有一个真实的了解、认知,找到自己安身之处,这样你就可以这一生安身办道了。
那么印光大师就讲到自己,他对净土法门的信仰,首先是在作沙弥时从《龙舒净土文》中学到的。当时在湖北的莲花寺晒经的时候,就看到《龙舒净土文》,然后从中了解到净土法门。所以印光大师他并没有靠善知识,就是靠书。这也可以看出来,佛法经典书籍的重要,益人既深又远的地方。他通过《龙舒净土文》就建立了净土的信仰,一直到老死,到往生,从没有改变过。
反观我们的道心,很多人很难维持。而我们看印光大师,就可以看出不同来。印光大师在民国,刚出家的时候,没多长时间就被兄弟找回来,关在家里面不能出门,关了八个月,然后之后找到机会,从楼上跳下来跑掉了,再次出家。他是想尽办法要来出家,那就说明情执比较轻,我们看“道念若重,情执自轻”,就是指这样的。道心重的人,情面自然就放弃掉了,锁都锁不住。我们现在人不用锁呀,自己就套锁了,自己把锁拿过来锁自己。
然后印光大师在民国时期,当时逃出来,为了躲避家人再来寻找,就从终南山想到安徽的小南海去,这可能是听说小南海道场比较好。走到中途,走到湖北莲花寺,就被留下来了。他为了修道,为了躲避世俗的这些家庭牵挂,越跑越远。然后在世间颠沛流离,由于战乱不止,从南到北,从北到南,辗转数千里,这其中,他有没有退心过?虽然我们不知道,但是至少从印光大师的一生作为来看,他能够在普陀山安住二三十年,这就是要靠道心了!没有道心的人,在民国时期怎么待得住?何况在那里,杳无人烟。
这也是因为印光大师早期建立了净土的信仰,当然印光大师本身是一个读书人出身,从小学儒家,所以他自己能看书,可以自己安顿身心。这就是我们要学的地方,要自己学,要自己解决安身之道,靠别人解决不了,要自己随波逐流的话也解决不了,你必须通过学习,才能够解决安心之道。
释智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