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岩遗旨》学习内容:

寿夭穷通,无须挂怀

人生世间,寿夭穷通,皆由宿因所致。而有大善大恶者,则亦有转祸为福、转福为祸之种种不同。以故圣贤皆注意于修持,佛法亦注重于忏悔也。能忏悔往愆,聿修厥德,则一切受用,皆非宿业所感之旧矣。宜详阅袁了凡《立命篇》,则可悉知。岂但祸福随己转变,即凡圣亦随己转变。了此,则当致力于作圣了生死一法。否则纵令大孝尊亲,极世间之孝养,富贵学问盖世,亦幻梦中所现之虚华幻相。至现过之后,又有何实迹可得哉?则凡功名也、儿女也、学问也、名誉也,究于生死分上,了不相干耳。阁下但能志诚念佛,念观世音,儿女有无,何须在念。

“寿夭穷通,无须挂怀”,我们人生世间,面对的就是“寿、夭、穷、通”这几个字——长寿、夭折、贫穷、富贵,真正不挂怀很难,但学佛的人就要有所认识:寿夭穷通,无须挂于心。

淡然1.jpg

“人生世间,寿夭穷通,皆由宿因所致”

一个人的命运如何,是过去世的因所感召的。按儒家讲,就是命该如此;按佛法讲,就是因果如此。从道理来对照,还是佛法讲的让人容易接受。命该如此,那上天对人就不公平了;因果如此,就是公平的、正直的,人人都可以接受的。

“而有大善大恶者,则亦有转祸为福、转福为祸之种种不同”

虽然有大善大恶,但是如果不善于体会,“则亦有转祸为福、转福为祸之种种不同”,这就看我们个人的用心:善于用心,可以转祸为福;不善用心,就可以转福为祸。有些人早期富贵,后来变得贫穷了;有些人早期贫穷,后来变得富贵了。命运随时在转化、在改变,就看我们如何用心。

淡然3.jpg

“以故圣贤皆注意于修持,佛法亦注重于忏悔也”

“圣贤”,这里应该是讲的儒家了。世间圣贤之道,注重道德修持;佛法亦注重忏悔,有过错、有过失,自身就要忏悔。我们知道过去的宿业,感召了寿夭穷通,就会有惭愧、忏悔之心。

“能忏悔往愆,聿修厥德,则一切受用,皆非宿业所感之旧矣”这个时候,我们通过修行就可以改变命运。一个人今生所有的受用都不是过去世宿业所感得,那现世就转变了。举一个袁了凡《立命篇》来说明,大家都知道,就不细说了。

“岂但祸福随己转变,即凡圣亦随己转变”

祸福可以转,凡圣也可以转,凡夫可以转为圣人。当然,圣人不会转为凡夫,除非是佛门讲的未证到不退位。佛门有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叫不退转位,一个人能够进入不退转位之后,修行就不会再退转了。

修行当中最难的一关,就是达到不退转位即阿鞞跋致位。很多人要念佛往生西方,也就是因为今生修行过不了这一关,只有在往生西方之后,才可以保证不退转。凡夫在娑婆世界修行,都有退转的可能。

淡然4.jpg

“了此,则当致力于作圣了生死一法”

所以,明白这一点的人,自然就会来追求圣贤之道、追求解脱之法。当然,这里的“圣贤”,既有儒家的观点,又有佛法的观点。儒家的圣贤,把孔子称为圣人,其他像颜回,乃至儒家后续的人,都称为贤人。

佛法讲的“圣贤”,标准比儒家要高很多。修到初地菩萨才能称为圣人,从初地菩萨到十地菩萨,都是圣人;三贤位:十住、十行、十回向,这些都是贤人。对于“圣贤”,一般人可能会笼统地提到这个观点,如果要细分,所有宗教的定位都不太一样。 

“否则纵令大孝尊亲,极世间之孝养,富贵学问盖世,亦幻梦中所现之虚华幻相”

一个人如果不来了生死,即便在世间尊重父母,极世间之孝养,甚至富贵学问盖世,也是“幻梦中所现之虚华幻象”。说明这个人很注重世间的学问、道德、孝道之类,即注重世间的伦常。印光大师在破他的执着,就算世间做到极处、孝养做到极处,乃至富贵学问盖世,也是梦幻泡影。说明世间人不容易醒过来,我们在大梦中很难醒悟过来。

 淡然5.jpg

“至现过之后,又有何实迹可得哉?则凡功名也、儿女也、学问也、名誉也,究于生死分上,了不相干耳”

这些梦幻泡影过后,什么也没有。“则凡功名也、儿女也、学问也、名誉也,究于生死分上,了不相干耳”,这是我们学佛要知道的,功名、富贵、儿女、学问、名利等等,对于了生死没有任何意义。当然,人活在世间,这些是个人生存的一些空间,虽然少不了,但跟了生死没有关联,这是世间人比较注重现世的一面。

佛法为什么追求解脱?就因为知道世间的虚假。如果我们看不透世间真相,就很难相信佛法。之所以信仰佛法的人越来越少,乃至佛法越来越衰微,就跟世间人的执着有关联。世间人越执着名利、地位、儿女、功名,就越不会相信佛法。佛法是让人放下这些的,而世间人是拼命来追求这些,两者背道而驰。

佛教讲了两个观点:一个叫背尘合觉,一个叫背觉合尘。凡夫是背觉合尘,学佛法则是背尘合觉。我们要背离尘劳、背离尘世,要合于佛法解脱之道。因此,印光大师劝对方,“但能志诚念佛、念观世音,儿女有无,何须在念。”能不能做到,就看我们自己了。

                                                                                                                        释智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