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律,是对我们的防护
释智随
《灵岩遗旨》学习内容:
色则纵对如花如玉之貌,常存若姊若妹之心。纵是娼妓,亦作是想,生怜悯心,生度脱心,则无见美色而动欲之烦恼。
夫妇相敬如宾,视妻妾为相济继祖之恩人,不敢当作彼此行乐之欲具。则无徇欲灭身,及妻不能育、子不成立之烦恼。子女从小教训,则无忤逆亲心、败坏门风之烦恼。
至于横逆一端,须生怜悯心。悯彼无知,不与计较。又作自己前生曾恼害过彼,今因此故,遂还一宿债,生欢喜心,则无横逆报复之烦恼。
下面一个更重要的就是——色:“纵对如花如玉之貌,常存若姊若妹之心。纵是娼妓,亦作是想,生怜悯心,生度脱心”,则不会起“欲”的烦恼。
这点是修道人要注意的,世间人当然没有修道的心,大家都活在财色当中。修道之人就要避免,不被财色所迷惑,财色是让人堕落的。修道的人,色欲是根本,按照自力修行讲,《楞严经》讲了一句话:“淫心不除,尘不可出。”
世间最染污的,我们众生轮回的根本就是淫欲。之所以在六道轮回里面,这是根本。佛门修行,为什么要清净自守乃至出家修道?就是要解脱,必须要超越这一关。如果这一关过不了的话,就谈不上解脱了。
好在有净土法门,所以即使不能完全断,来皈命阿弥陀佛,来念佛,可以往生,可以解脱,这就是所谓的“带业往生”。“带业往生”当然不是带着业往生,而是你现在有业,可以来念佛,有这些贪欲,依然还可以念佛往生。尤其像在家人,有家室,要断欲非常难,唯一的解脱之道就只有靠念佛往生了。
当然,我们自己也要有防范心,在钱财色情面前,要警醒自我。佛门有很多戒律,就是保护自我的。习性怎么去克制呢?一方面,你要有警觉心,常起觉照;另一方面,就是要守规矩、守戒律了。所以,戒律的作用就是防护自己。用最近的事情可以来说明,因为疫情最近要封城,要禁止出入,它的目的是保护你的,并不是要禁止你的自由。戒律也是这样,戒律是一个防护层,你在戒律的保护下,烦恼习性就会得到克制、转化。久而久之,养成习惯,习性就可以改变了。
如果你对戒律没有这种认知,不去遵守,习性会越来越滋长,就很难改变。修道之人,多少对戒律要有一种敬畏、恭敬、遵守之心。至于我们能做到什么程度,尽我们个人的力量,至少你尽到力了。作为念佛人,我能够克制的地方,尽量去做,实在改变不了的,有惭愧心。不再是去指责别人了,而是指责自我,观照自我——我是罪恶生死凡夫,无量劫没有解脱,就是因为这些习气改变不了,因此有惭愧心,然后来念佛,求往生西方。这也是净土法门对治的一个方法。但印光大师这里,讲的更多的是自我要求,不是从往生讲的,告诉我们平常要如何对治烦恼习气。
在家人,夫妻相敬如宾,为了继承家业,从双方人道的立场来考虑,要避免欲望的过剩,同时影响到“妻不能育,子不成立”的烦恼。我们很多家庭烦恼,也是因为放纵欲望而造成的。现代社会可能更明显,离婚、家庭不和,很多问题就是因为放纵欲望而导致。
接下来就讲了子女引起的烦恼,“子女从小教训,则无忤逆亲心、败坏门风之烦恼。”对子女从小要教育、训导。古人讲过一句话:
童蒙养正,圣功也。
“童蒙养正”,小孩子从小要给他树立正气、正念。教育小孩子更多的是心性上的培养,当他心性正了之后,长大就不会有忤逆亲心、背离父母之心,也不会败坏门风。
现在很多小孩子不孝,不尊父母,败坏门风、败坏家庭祖业,这跟从小教育有关。但有些也不一定,可能是受社会的影响,受外部的干扰造成的。我们做父母的,从小教育子女,在德行上、心性上培养他,子女长大了,父母就少很多烦恼。所以,烦恼是可以避免的。
“至于横逆一端,须生怜悯心。”横逆,即违逆之事——别人伤害我、违背我的一些行为。面对这些横逆之事,须生怜悯心,就是怜悯对方。别人伤害我,给我横加一些接受不了的事情,要怜悯对方。为什么怜悯对方呢?“怜彼无知,不予计较”,对方因为无知,不懂得处世为人之道,不懂得修道、佛法、因果关系等等,所以他是无知的人,跟他计较就没什么用了。
学佛的人,遇到这种事情,一个最好的方式,面对对方时,从一个无知的态度去认识他——他无知,就肯定会做出一些错误的行为。面对无知的人去计较、去争辩、去发生矛盾,这是烦恼——妄上加妄。
同时,“又作自己前生曾恼害过彼,今因此故,遂还一宿债,生欢喜心”,想的是我过去伤害过他,我过去也曾经跟他有横逆之事,今生遇到,还了一个宿债。过去欠人家一债,今世还了,反而生欢喜,终于了清了债务。
但世间人,就不愿意去还债,能赖账的就赖账了。学佛的人其实也在赖账,赖因果账。别人跟我们起烦恼,给我们横逆之事的时候,很多人都难以接受,实际上就是赖账。能够当宿债去还,生欢喜心,“则无横逆报复之烦恼”,你的烦恼也就消了。
所以,消烦恼是一个处理态度。善于处理,这些烦恼的事情就变成非烦恼之事;不善于处理,就成了烦恼之事。
这是前面讲的一句话:境,环境,“万境本闲,唯心自闹”,所有烦恼事,这些境遇,其实都是我们自心决定的;自己的态度,决定这件事情是烦恼还是非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