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智随

《灵岩遗旨》学习内容:

念佛一法,乃至简至易、至广至大之法。必须恳切至诚之极,方能感应道交,即生亲获实益。若懒惰懈怠,毫无敬畏,虽种远因,而亵慢之罪,有不堪设想者。纵令得生人天,断难高预海会。至于佛像,当作真佛看,不可作土木铜铁等看。经典乃三世诸佛之师,如来法身舍利,亦当作真佛看,不可作纸墨等看。对经像时,当如忠臣之奉圣主,孝子之读遗嘱。能如是,则无业障而不消,无福慧而不足矣。现今士大夫学佛者多,然率皆读其文,解其义,取其供给口头,以博一通家之名而已。至于恭敬志诚,依教修持者,诚为难得其人。


这一篇是从反面来讲的,“亵慢之罪,不堪设想”。我们学佛人当中难免会存在这种现象,就是一方面在学佛,一方面又在亵慢于佛,这是末法时代众生难得佛法利益的一个重要因素。有很多人在佛前烧个香、磕个头、求保佑,回去后如果得了业障病,就会抱怨佛菩萨不灵、香白烧了,他的恭敬心在这当中一下就消失、没有了。


 罪1.jpg


我们来看第一段文字。“念佛一法,乃至简至易、至广至大之法。”念佛很简单、很容易。“至简至易、至广至大”,这些词都用到极处了。在整个佛法里面,净土法门是唯一的易行之道,这也是善导大师思想当中最重要的一点。虽然又简单又容易,但是又广又大,广大到什么程度呢?广到三藏十二部经典、八万四千法门都在六字名号当中;大到尽虚空遍法界,无所不包容。所以简单和广大是同时并存的。

我们理解净土法门,相对从简易的一面理解得比较多,这也是为了应根机的需要。众生能够看到简易的一面,能够遵循就可以了。因为简单、容易,人人可以念佛,这样大家就容易进来。

广大要针对什么人讲呢?针对瞧不起净土的人。因为他们觉得净土太简单了,要去学深入的、广大的,那就跟他们讲净土的广大。净土法门是可上可下的,对于普通的根机、一般众生,就可以从简易的一面讲;对于圣人菩萨,像普贤菩萨、文殊菩萨、观音菩萨,要跟他们讲念佛简单、容易,就没有用了,那就需要把净土的广大优势展示出来。普贤菩萨十大愿行为什么导归净土?这就显示出净土的广大优势了。


虽然简单,但是既广且深,这是法门本身的特点。因为有此特点,所以必须恳切至诚之极,这就是至诚心。《观经》里面讲的“三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这三心其实也是一心,就是至诚心,或者说深心。信仰到了极处,那也就是至诚了;至诚到极处,那也是深心的一种表现。有至诚之心,自然就能够感应道交,即生亲获实际利益,所以念佛法门要在现世当中得利益,靠的是诚心。

“若懒惰懈怠,毫无敬畏,虽种远因,而亵慢之罪,有不堪设想者。”很多人对净土法门没有信仰,毫无敬畏。“虽种远因”,就是听到了这句佛号,或者遇到过净土法门,对净土法门多多少少有点了解,但是由于亵渎、轻慢的原因,果报就不是往生西方净土了。也就是说,即使遇到净土法门,也是有可能堕落的。净土法门本身可以普利一切众生,人人都可以往生。但各人何去何从,就看我们自己的态度。


 罪2.jpg


“纵令得生人天,断难高预海会”,有轻慢之心的人,也有可能来世会生到人天之道,但是很难“高预海会”,就是高生极乐净土,“海会”就是莲池海会。

善导大师在《观经疏》里讲“辨定三心以为正因”,往生的正因就是“三心”。大家经常在辩论往生到底靠什么?其实往生就是靠“三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

三心可以归结到一心,看你用哪一个心来统摄。你用至诚心来统摄也可以,用深心来统摄也可以,用回向发愿心来统摄也可以。

你真诚地愿意往生,一心一意想往生,那三心也可以统到往生心上来。你真正地深信到极处,那三心就统一到深心上来了,决定深信自己是凡夫,决定深信阿弥陀佛的愿力。所以三心可以回归到一个统一的心性上来。如果按蕅益大师的讲法,三心是说法有三,实际上是不一不三、不三不一。因此净土法门最重要的也就是恭敬心、至诚心。

 

“至于佛像,当作真佛看”,这个前面讲过了。

“经典乃三世诸佛之师,如来法身舍利,亦当作真佛看。”为什么要把经典当真佛来看?这是普通人理解不了的。经典虽然是文字,是用纸墨做的,但是经典是如来的法身舍利,这是佛教的一个专业说法。

我们一般人一见到舍利,眼睛就放光了,因为难得遇到。其实真正的舍利是经典,这个叫“法身舍利”。平常我们见到的佛指舍利、佛牙舍利,那个叫“肉身舍利”,就是有形的躯体烧出来的舍利。佛的真正舍利是法身舍利,就是经典。所以天天读经,天天见到经典,等于天天见佛的法身舍利。正因为经典是如来的法身舍利,所以应该当真佛看,不可作纸墨看。

“对经像时,当如忠臣之奉圣主,孝子之读遗嘱”,这是用世间人的态度来比喻说明。现在几乎没有忠臣了,也没有孝子了,所以对佛像恭敬的人也很少了。世间法一垮,佛门的很多东西也就跟着垮了。在古代儒道盛行,佛法就兴隆;现在儒道衰微,佛法也衰微,所以文化的衰微与佛法的衰微是并存的。世间法衰微下去了,出世法也会跟着衰微;世间法兴盛,佛法也会兴盛。这就是人心决定了佛法的兴衰。

 

 罪4.jpg


如果能够像忠臣对圣主,像孝子读遗嘱一样,“则无业障而不消,无福慧而不足”,业障自然就可以消了,福慧自然具足。

在民国时期,有很多士大夫学佛,但大多是“读其文,解其义,取其供给口头,以博一通家之名而已”,就是说民国时期研究佛经的人很多,但绝大多数只是读一点文字,理解一点意思,然后作为口头的谈资,以博一个通家的虚名。我们知道当时有名的梁启超、熊十力、欧阳竟无等,都是学者型的人来学佛的,但是印光大师对这些人都会批驳。

现在也有很多人是这样的,出口就是佛法,包括很多企业家、文人,他们来学佛,就是要装点面子,以便大家在一起的时候有谈资:“你看我什么都懂,不光懂我的本专业,还懂佛法……”这样学佛,就得不到佛法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