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岩遗旨》学习内容:

所供佛菩萨像,画者雕者皆可。但须以此像作真佛视,自然得福得慧。若仍作纸木等视,则必至折福折寿矣。

舍利不能礼拜,丛林不能亲炙,有何所欠?但能见佛像,即作真佛想;见佛经祖语,即作佛祖面命自己想。必恭必敬,无怠无忽。则终日见佛,终日亲炙诸佛菩萨祖师善知识。舍利丛林云乎哉!

泥塑木雕之佛,作真佛敬,极之可以成佛,况其余者乎?光固一土木偶像耳,汝必欲作真佛敬之,亦只好任汝。然土木形骸,仍然不变。其所以消除业障,增长福慧者,彼敬心所致耳。


这一篇文字是说明对佛像的态度,因为前面是讲对任何人都要有恭敬心,对人都要恭敬,对佛就更应如此。世间人对佛像、对经书缺少恭敬,所以很难得到佛法的利益。

                                          佛像1.jpg

作为佛弟子,我们首先要从恭敬佛像开始。寺院里面所供的佛菩萨像,无论是画的还是雕刻的都可以,没有固定的形式。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佛像作真佛观,“真佛”就是真实的、实在的一尊佛,不能当作纸、泥巴或者木头。世间人对佛像不恭敬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没有把佛像当作真佛。很多人说那是画的、是匠人雕刻的,这样就把佛像变成了普通的艺术品。

一般人不容易恭敬佛,从根源讲还是对佛不了解,所以他们把佛像都当作普通的艺术品来对待。那么,学佛法的人就要把佛像当作真佛来看待。有了这种心,自然可以得福报、得智慧;如果无此心,当作木纸看待,反过来会折福、折寿。这可能是很多人不理解、不明白的。佛门中人相对对佛像会恭敬、尊重,但是要能够当作真佛看待也不容易,所以这个恭敬心还是有深浅之分的。《楞严经》里讲,我们看待佛像,都要当作真佛来看待。

那么在修学当中,恭敬心就体现在我们对经书、佛像、人事的态度上。佛法讲的恭敬心是一种理念,它落实在我们的日常行为当中,就包括前面讲到的经书为什么不能折、画,以及随便乱放。因为它们代表了佛,这一点后面还会说明。

 佛像2.jpg

这样的例子在现实生活当中有很多——恭敬的人得福,不恭敬的人折寿。我们法宝寺也有很多因缘,听周边的村民讲,“文革”时期有来盗佛像、毁坏佛像的,后来很多都遇到了不测之祸,有的人得了重病,有的人被火车碾压,中年就死掉了……这是有现世报应的。

以后大家走的地方多了之后,就会发现类似的事情很多,就是恭敬佛像者会增福、增寿、增慧,反过来则折福、折寿,这是必然的,因为这就是因果。

“舍利不能礼拜,丛林不能亲炙,有何所欠?”普通人如果见不到舍利,或者不能到丛林里面去参学,得到善知识的指点,就觉得很遗憾。这是我们普通人的一种心态。但是“能见佛像,即作真佛想;见佛经祖语,即作佛祖面命自己想。必恭必敬,无怠无忽。则终日见佛,终日亲炙诸佛菩萨祖师善知识。”这是告诉我们怎么见善知识、见佛。

上次在书院的时候,有人就问我:“你见过佛吗?”这挺考验人的,一般人都不敢答见过佛。我就跟他说见过。他吃了一惊,说:“怎么见佛呢?”“你见到经书、见到佛像,不就见佛了吗?”当然,念佛人念佛就是见佛,但这个意境高,一般人可能理解不了。如果我说没有见佛的话,那他马上就来了:“你都没见过佛,你怎么相信佛呢?”他还是已皈依了的,都不相信有佛的存在,还怀疑是不是后人塑造了佛的形象,把佛神化了。如果这样来学佛,就毫无意义了。

 佛像3.jpg

我们要见佛,佛的真身已经见不到了,那怎么来见佛的内在意义?就只能通过经典、佛像了。佛像是形象的表达;经典是佛的语言,是意境的表达。所以见佛,我们普通众生只能通过这种方式。因此见到佛像,就要当作真佛想。那么见到真佛了,你自然就有恭敬心,恭敬心一生起,就可以消业障、除烦恼。

见到佛经祖语,要当作佛、祖师就在我们面前跟我们讲话,教导我们。所以我们见经书,不是光看文字,更多的是要想到这是佛在我们面前说话,因为佛经就是佛讲的话记录成的文字,就等于是佛在说话。很多人说没见过佛,其实看书就是见佛了。至于说我们不理解,那不是佛的问题,是我们众生的智慧问题。就像别人当面一讲话,可能我们没听明白,但是至少他在我们面前讲了话,证明这个人存在,他讲的内容真实。

我们要怎么来理解佛法?怎么来认识佛?最重要的还是从经典当中来了解。因为佛离我们已经有两千多年了,现代人要理解古代的佛,又是印度的,跨越了时空,所以只能通过经典来认识佛。经典了解得越多,理解越深,对佛的认知就会越深。普通人为什么没有信仰?就是因为对佛不理解,不知道佛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

能够把佛像当真佛看,把经典祖语当佛祖面命,自然就毕恭毕敬了。我们人一般不甘心对人恭敬,就觉得“他算老几呢?他还不如我”,这样你的恭敬心一下就没有了,傲慢心就生起。如果你觉得人人都是佛,像常不轻菩萨一样,“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这样恭敬心就有了。

佛像4.jpg 

虽然我们对人的恭敬心不容易生起来,但是对于佛的恭敬心,作为佛弟子相对比较容易生起。只是久而久之,这种恭敬心也容易怠忽,“怠”就是懈怠,“忽”就是轻忽。像在佛门待久了的人,看到佛像,也就习以为常了。就像学生看到老师,刚开始见的时候像老鼠见到猫一样;但是见多了,老师在面前吼他们也无所谓了,这就是人的劣性、习性。

印光大师说,即使我们没有到丛林去亲受教育,也没有去拜舍利,那也无所谓,只要我们能够把佛像当真佛看,把经典当祖师面命自己想,这样自然就是终日见佛、终日亲近祖师大德了。 

有很多人说,我们没有善根福德,遇不到祖师,其实看到祖师的著作就相当于遇到祖师了。现代人的优势就是可以跟任何祖师对话,因为所有的经典、祖师的著作,只要有条件,都可以阅读。但是现在人很少有时间能够来深入经藏,所以对佛经祖语很难了解,信仰也难以建立起来。

第三段,“泥塑木雕之佛,作真佛敬”,就是把这些当作真佛来恭敬。“极之可以成佛,况其余者乎”,“极之”,就是恭敬到了极处,就可以成佛了。所以成佛也很简单,恭敬到极处,前面也讲了,竭诚尽敬,任何一个法都可以成佛。

当然,这一点很难,所以也成了难行道。我们讲净土的时候,有难行道、易行道之说。恭敬是靠自己的恭敬心,一般人有一点恭敬心就不容易了,要敬到极处,这非常难,除非对佛深有了解,才有可能敬到极处。

“光固一土木偶像耳,汝必欲作真佛敬之,亦只好任汝。” “光”是印光大师的自称,印光大师称自己是一个土木偶像。他让别人把佛像当真佛看,那别人当然就会把印光大师当真佛来看待。这在密宗里面是比较普遍的观点,弟子对上师一定要当作佛一样来恭敬,视师如佛,要有这种恭敬心。

佛门对师的恭敬超过世间人,要视师如佛。但佛门可能最难的也在于此,一般人无法把老师、善知识当作佛一样看待,因为在善知识身上会看到毛病、看到不足的地方,无法把他们跟佛等同。但密宗就要求一定要视上师如佛,不然的话就不能作为堪传的弟子,无法接受上师的传承。在我们汉地佛教中,这一方面没有太多要求,全靠个人。你个人选择哪一个有缘的善知识,就随你个人的恭敬表现。

 佛像5.jpg

印光大师讲,他只是一个土木偶像,如果要被当作真佛来恭敬,也任其自然,任由对方,但是土木偶形依然不变,就是他自己还是一个土木形象,就像画的佛像一样。画的佛像始终是画的,你把它当真佛看,它还是纸画的。但是你把它当真佛看,就会得利益,增长福慧。为什么会增长福慧?不是这个像的作用,而是你的恭敬心产生的效果。就是说内心的恭敬会改变自我,增福增慧。所以我们恭敬别人,恭敬佛菩萨,表面看是恭敬对方,实质上是自己得利益。印光大师为什么特别强调恭敬,从敬上入手,也是这个原因——得利益的是你自己。

印光大师这段话是想说明两个观点:第一,站在上位的师父、上师,自己不能把自己当师父、上师看待,就是一个土木偶像而已;第二,在下位的人、做弟子的,就得把师父当佛一样来恭敬,哪怕他不是佛。因为你当佛来恭敬,才不会有嫌憎之心,不然很多邪念就起来了。而有恭敬心的人就不会产生邪念,这也是克制烦恼习性的一个方法。

我们现在人为什么有那么多的烦恼习性?就是因为对任何人、事,都没有恭敬心了。古人讲“举头三尺有神明”,这也是让人有敬畏天地之心,但现在人不相信因果、不相信佛法、不相信轮回,恭敬心就全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