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处理世间法与理性法
释智随
《灵岩遗旨》学习内容:
须知佛法,有住持世间法,有唯论理性法。住持世间法,若人不致诚敬,则不为说法。今世道陵夷,不能全依此行。故光于问法之函,任彼如何,亦为彼答。若太傲慢,亦当指斥其过,以不负彼之来意。唯求皈依者,若不用自屈之字,决不敢允许。以此允许,即是自轻佛法,亦令彼轻佛法。以彼或是不知礼仪,或是我慢自大。自大之人,何可与语?不知礼仪,必使即知。非求人恭敬,乃正不敢轻法与轻人也。不如此维持,则佛法便不能流通矣。唯论理性法,非凡僧所可行。唯大菩萨,又无住持法道之责任者行之,则有深远之益。凡夫行之,则破坏如来正法,为害不浅。如《法华经》常不轻菩萨,凡见四众,皆为礼拜,云:“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四众有以杖木瓦石打之者,则避走远住,作礼赞叹曰:“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恐汝不知此义,妄生疑议,故为略说。若凡夫僧,断断不可依此章程。住持法道之大菩萨,亦当依凡僧之章程。如济颠之师,乃出格高人,仍是绳趋尺步。济颠,则不守清规,显大神通。若谨守清规而显神通,则不能在世间住矣。唯藉此疯疯颠颠,以令人疑信相参,以密行教化,令人知佛法不可思议,以生正信心耳。世之无知无耻之人,从而学之,何不学吃死者以吐活的乎?何不学喝酒醉卧数日,而百千根大木,从井中运出;及喝酒大醉,吐金以装全殿佛像之金乎?此种不思议事,唯此种人行之,则无碍。若谨守规矩之人行之,必定当下去世。否则,人皆求彼,不能做一切事矣。
“须知佛法,有住持世间法,有唯论理性法。住持世间法,若人不致诚敬,则不为说法。”这是从住持世间法角度讲的,对方如果没有至诚恭敬之心,就不需要为他说法。当别人请法的时候,得看对方有无恭敬心。像有些人的恭敬心不够或者一点恭敬心都没有,甚至调侃出家人:“你们吃不吃肉啊?”“你们为啥出家啊?”问一些无聊的问题,像这些问题就可以不用理会、不用回答;如果要回答,那就要把他们引导到正道上来。这就要看说法者的智慧了,其实不是解决他们的问题,而是要把他们的态度转变过来,这个更重要。态度转变不过来,讲再多的道理对他们都没有用。
“今世道陵夷,不能全依此行。”这是印光大师考虑的一个问题,回到人情、回到现实面前来了。“世道陵夷”,就是世道衰败、衰落。我们佛法在走下坡路,其实世间也在走下坡路,尤其民国时期就更明显,由盛而衰。那么在这种状况下,就“不能全依此行”,不能按理论来要求别人了。这样混乱的世道,不可能人人都有恭敬心来求法,很多人都没有这种意识。
“故光于问法之函,任彼如何,亦为彼答。”只要有人来求法,无论他是什么态度,印光大师都会回答,这就说明他在回答别人的问题时候,没有要求别人一定要恭敬了。虽然理论上要求,但事相上已经不能要求了。
“若太傲慢,亦当指斥其过,以不负彼之来意。”假如来人太傲慢,那么会把他的过失指出来,以不辜负对方的一片求法之心。
“唯求皈依者,若不用自屈之字,决不敢允许。”但一点尊重之心、恭敬之心都没有的人,印光大师绝对不会同意他皈依。
“以此允许,即是自轻佛法,亦令彼轻佛法。”这里面有两种情况,“或是不知礼仪,或是我慢自大”,不恭敬的人要么就是不知道道理,不知道要对佛法有恭敬之心,要么就是我慢自大。“自大之人,何可与语?”自大的人就不用跟他们讲了。而另外一种不知礼仪的人,就“必使即知”,会告诉他对三宝要有恭敬之心。
“非求人恭敬,乃正不敢轻法与轻人也。”不是要求别人来恭敬自己,而是不敢轻慢佛法,也不敢轻慢他人,所以要教育、引导对方对佛法生恭敬之心。这是我们出家人要注意的地方,既要明白道理,又要依实际情况来处理问题,不能拿死方医变症,要看众生的根机。
“不如此维持,则佛法便不能流通矣。”既能满众生需要,又能把众生引导到正道上来,这样处理才能使佛法流通于世间。
“唯论理性法,非凡僧所可行。”纯讲理论的是圣人之道,圣人的根机可以这样。所以印光大师不主张谈玄说妙,因为理论的东西谈得再多,但凡夫做不到,也不能利益众生。
“唯大菩萨,又无住持法道之责任者行之,则有深远之益。”讲理论的是大菩萨,因为他们不在世间担任住持法道的责任。比如寺院团队的负责人,他们就不能超越世间的常规,要遵循世间的礼仪、戒律来住持佛法。而圣人则可以在虚空中显神通度众生,他们就不需要按常规,也没责任。所以我们要了解佛法处事有理性的一面,也有事相的一面。
“凡夫行之,则破坏如来正法,为害不浅。”我们看佛教发展史中就存在一种现象,很多讲大道理的人最后都行为张狂,违背因果。
“如《法华经》常不轻菩萨”,这里又引用了《法华经》的事例,这段文字就不重复了。
下面印光大师讲到,“若凡夫僧,断断不可依此章程”,凡夫僧就不能像常不轻菩萨这样去行事。
“住持法道之大菩萨,亦当依凡僧之章程。”如果你在世间住持佛法,教化一方,引领大众,那也不能有此行持。比如寺院的一个大和尚,天天在那里给人家礼拜、磕头,那怎么住持法道?住持法道的人要让别人来恭敬、来求法。这就是事相上各有区分。
这里就举了一个案例,“济颠之师”,就是济公和尚的师父。济公和尚是显神通的人,但是他的师父呢?谁也不知道他师父有没有神通,也不知道他师父修行好坏。那他师父到底修行好不好?我们可以想象一下。
当时庙里面对济公和尚有明显不满意的倾向,知客师、客堂就要他迁单,但多次要迁单都被他的师父挡住了。他的师父为什么没有让他迁单?因为他知道济公和尚在干什么,但是知客师他们不知道,以为济公和尚不守规矩,在外面胡作非为。这就是境界不同,处理事情的方式就不一样。
我们看佛门,为什么有时候觉得不公平?确实不公平,因为人的境界都不一样,怎么公平得了呢?佛门处理问题,理论和事相是有很大差距的,理论有一个标准,事相会有另外的标准,事相就要顺人情、顺因缘。那么济颠之师是出格高人,他知道济公和尚的来历,所以他处理的方式是完全不一样的。
但是他个人呢?仍然是“绳趋尺步”。“绳趋尺步”是一个成语,“绳”和“尺”是我们用的绳子和尺子,它们代表的是一种标准、一种法度;“趋”和“步”是行走的快慢,“趋”是快一点,“步”是慢一点。这个成语是要说明济公和尚的师父虽然是出格高人,但仍然遵循法度、遵循世间的规矩,所以他反而不太被人关注,看不出他有什么特长,有什么明显地不同于常人的地方。
反过来,我们看济颠,“则不守清规,显大神通”,他为什么要显神通呢?这就是他的用意了。“若谨守清规而显神通,则不能在世间住”,假如很守规矩,又要显神通,那就无法在世间住了。这可能就是古代的大德高僧都很守规矩,看不出来有多少神通的原因。
包括鸠摩罗什,我们看他一生带领一个庞大的团队翻译佛经,但是他有什么神通好像也不清楚,只讲过一句话,如果他翻译的佛经契合佛意,那么在他圆寂火化后舌根不坏,最后果然舌根保持不坏,证明他说的话真实不虚。当然,他在另外一个地方还显示过一点神通,因为当时一些特殊的因缘,有些人对他的行为不满意,他就用吞铁针的方式说,他们如果有这个本事,也可以这样做。这就是圣人和凡夫的差异,所以凡夫不能去效仿圣人。
如果圣人示现凡夫之道,他们也要遵循世间的礼仪。所以我们要多了解一些佛门的状况,你了解得越多,那么素位而行的分寸就越好把握,不然我们把握不住这个分寸。
济颠和尚如果守规矩的话,那么显神通就不能住世,所以只好藉此疯疯癫癫,让人疑信相参,就不知道他到底是什么人。说他是圣人,又显得像凡夫;说他是凡夫,又像是圣人;说他不守规矩,他还挺有些怪异的事儿;说他规矩,他又不守规矩。总之,他会让人在信疑之间游移不定。你不会对他生恭敬心、生欢喜心、生赞叹心,只会生疑虑心,这时候济颠和尚就可以发挥作用了。他就是要让你不要去恭敬他、尊重他,不要按正常的要求来看待他。
“疑信相参,以密行教化”,他在秘密地教化众生,不是显化众生。如果你要住持佛法,要显化众生,那就要担责任了。而济公和尚不是这种身份,所以他不需要担职责,只是秘密地去度众生。
“令人知佛法不可思议”。表面上看他疯疯癫癫、不守规矩,实际上在显神通当中让别人生起正信。如果大家要去了解济颠和尚一生所显的神通,可以看他的传记,有一本书叫《醉菩提》,就专门讲到济颠和尚的一生,应该是最真实的一种状况。
那么世间有些“无知无耻之人,从而学之”,就把济颠和尚作为学习的对象。有很多人经常拿“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这句话来问出家人:“他都可以这样做,我为什么不可以啊?”这就是没有看清自己的身份,如果你要学他,就得全方位地学,学他吃死的吐出活的,学他喝醉了之后,还可以从井里面运出百千根大木头来。
当时杭州的净慈寺要重修庙,那里的知客师正为修庙的大木发愁,知道济公和尚有神通后,就让他去想办法。济公和尚痛饮一番,大醉三日后,就去把庙里面的人都叫过来:“哎,你们跟我去搬运木头。”“在哪里搬运?”“到井边。”于是大家都来到井边,只见一根一根大实木头就从井里面出来了。人家问他木头从哪里来的?他说从几千里之外运过来的。
另外,给佛像装金的故事,《醉菩提》里面有记载。当时寺院里的佛像塑好之后,没有金箔,也没有钱去买,装不了金,就让济公和尚想办法,济公和尚答应了。然后知客师就盯着他,天天催他去化缘,但他就在那里睡大觉,也不出门。到了佛像要装金的时候,济公和尚就告诉知客师:“我在大殿里面待三天,这期间你听到任何声音、遇到任何事情,都不能打开门。”并再三警告他、提醒他。
随后济公和尚就进了大殿,第一天没动静,第二天也没动静。到第三天半夜的时候,知客师突然听到大殿里面有那种呕吐的声音。知客师就想,肯定是在里面又喝醉了,又在发酒疯了,就想把大殿的门打开,进去看看是怎么回事。但是想到济公和尚的吩咐,还是忍住了。就这样一直忍,最后实在忍不住了,把门打开一看,里面的佛像穿金已经快穿完了,只剩了一点点。济公和尚就讲,“好,剩下的你自己去想办法,叮嘱过你不要打开门。”
实际上,他呕吐是在给佛像穿金,但是这个知客师不懂,这就是非常人的作为。如果要学济公和尚,那就得学他这种本事,有这种本事就可以跟他一样了。
“此种不思议之事,唯此种人行之,则无碍。若谨守规矩之人行之,必定当下去世。否则,人皆求彼,不能做一切事矣。”如果是守规矩、住持法道的人显神通的话,那这个人几乎就完了,必须马上离开,因为大家都会来求神通,这是世间的常规。世间人都好奇务怪,都喜欢神通,所以凡是显神通的人,在佛门里肯定是有问题的,要么就是为了名利。
所以《楞严经》里面讲,即使圣人来到世间,他都会示现为凡夫之身,不会去显神通。有很多人经常问:“佛那么大的神通,为什么不跟我们显示一点呢?”因为佛显神通也没用,他说了这么多法你都不信,显神通有什么用?佛法不是靠神通能够度化人的。当然有些人要靠神通因缘,那就要用另外的方式。像地藏菩萨在地狱度众生,他就可以任意显神通了。
这就是“恭敬之道,理事有别”的一个实际说明,世间法和理性法要有合理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