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智随

《灵岩遗旨》学习内容:

须知佛法,有“住持法道,直示真际”二种不同。在凡夫分上,当依律仪而行。否则便为轻法,轻法则不能令人增长善根(律中广明其相)。如求法之人礼貌不恭,便不为说,况求皈依三宝乎?光于问法,固不过执。唯不自屈,而求皈依者,决不敢允许。非求人恭敬以自大也,乃欲人深生敬信,以得实益也。若夫已证圣果之法身大士,若现凡夫身,仍依世仪而行;若现圣人身,则了无成规。如《法华经》中常不轻菩萨普礼四众,而为授记曰:“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乃至彼四众以杖木瓦石打击,避走远住,犹复礼拜称赞。此系大菩萨直示真际之宏规,凡夫何敢妄效?妄效则坏乱法道,其过极大。

 

“恭敬之道,理事有别”这一篇是从道理上说明的。“住持真际,两种不同”这一篇则对实际的事务、人事,包括经典的不同情况,作了一个说明。

“住持真际,两种不同”,“住持”指世间的,比如住持三宝,就是住持法道的人;“真际”就是真义、真实道理,理体方面的。

“须知佛法,有‘住持法道,直示真际’两种不同。”所以我们看佛法,一方面从理论上看,另一方面从事相上来看。“住持法道”,这是世间相的一种表现;“直示真际”,直接告诉对方真实的道理,这又是另一种方式。比如讲经说法,就要“直示真际”,但是在处理事务、人事的时候,就要按“住持法道”的方式来处理。


 圣人1.jpg


“在凡夫分上,当依律仪而行。”这里就在定位,凡夫之身该怎么来处理这些问题呢?就要按律仪、戒律、规矩。因为凡夫如果不守规矩的话,就会乱套。如果大家都不守规矩,住持之道就无法维持,就像国家之道一样,我们中国讲大统一,西方讲自由民主,这两个到底哪个好哪个坏,可能尚无定论。但是如果从世间法来讲,大统一有大统一的好处。大统一,人就容易被约束在一个相对安全的空间;而世间有些地方,我们现在也可以看到,战乱不止。中国这几十年相对还平安,虽然也有些问题,但是跟大的动乱比就不一样。

佛门也是如此。佛门靠什么来维系呢?住持之道,就是戒律。佛为什么要专门制定一套戒律出来?就是要让所有人在一起,有一个住持的规范、有一个尺度标准。如果大家都不执著、都自由、都圆融,都像圣人一样要求,那佛门就乱套了。在我们还没有达到圣人境界的情况下,所谓的圆融、超越,就只能是借口,是习性的放任。因此凡夫之身要依律仪而行。虽然我们现在很难做到,但即使做不到,也要知道凡夫应该遵循的一些规则,而且应该尽量去遵循。


“否则便为轻法”,不然的话就成了轻法之罪了,轻法有可能就谤法。“轻法则不能令人增长善根”,这在律中,就是经、律、论三藏的律藏当中有说明,这里没有详细引用。

“如求法之人礼貌不恭,便不为说,况求皈依三宝乎?”比如来求法的人在礼貌上不恭敬,那就不需要为对方说法了,何况是求三皈依的人呢?求三皈依的人都没有恭敬心,那就根本不需要去给他们三皈依。

但我们现在有些人,家里面的人给他们报上名就远程皈依了,他们人都没到现场,佛门也在开许。严格来讲,这是不太符合佛法的要求的,因为皈依的人首先要有主动性,是自觉要求来皈依的,而且还要恭敬,不是傲慢、无所谓就可以的。像有一个居士带着子女来皈依,子女的头都扭过去了,他还会把他们拉过来,强制性地让他们叩了三个头,然后让师父给取了一个法名,就算皈依了。实际上他们心里面是拒绝的,这样的皈依有没有意义呢?没有意义。但是,这样的事情要不要做呢?我们看印光大师后面有说明。


 圣人3.jpg


“光于问法,固不过执”,“光”就是指的印光大师自己。印光大师对于问法的人,不会过于执著,就是不会要求对方一定要恭敬。求法之人从理论上讲是要恭敬的,如果没有恭敬心,说法的人可以不用说。我们看佛经里,都是因请而说。佛法住持就要有人主动来请,如果没人请的话,这个法就无法贯通,就成了强迫性地给人家说法。那么印光大师自己讲,对于问法的人,他也没有过高的要求,也就不过于执著这方面了。

“唯不自屈,而求皈依者,决不敢允许”。那么凡是要皈依印光大师的,只要“不自屈”,就是不低头、不恭敬。对佛法无需求的人,印光大师绝对不会给他们皈依,否则就坏了法道。虽然当时印光大师给信众皈依的方式不一样,是书信皈依,但是有些人在信中连恭敬的心都没有,连师父这样的话都喊不出来。印光大师的《文钞》里讲到,有些人要求皈依,但从用词就可以看出来,他们没把印光大师当师父看待,连最后的“恭敬”“顶礼”这些词都没有,用的是“和南”,还不是“合十”。这是佛门的基本常识,在这种情况下,印光大师是不会同意的。所以他相对对于三皈依会有所要求,但是对于问法,就没那么严格了。

 

那为什么会有这种要求呢?“非求人恭敬以自大”,并不是要求别人来恭敬自己。所以我们出家人讲话要注意,有时候明明知道对方对出家人不恭敬,像有些居士或者有些世间人,在出家人面前一点恭敬心都没有,但你如果要让他们有恭敬心,就显得好像是要求他们来恭敬你,这也不符合出家人的身份。除非是旁边的人,第三者可以劝对方,“你们要对出家人恭敬”,如果出家人自己去说,这也不能服人。

因此印光大师就讲到,并不是要求别人来恭敬自己而显示自大,而是要人深生敬信,以得利益。恭敬心并不是恭敬某一个人,是有恭敬心的人才会得到利益,佛法才会入心。所以大师还是从法上的角度考虑,要通过事相表现出来。


 圣人4.jpg


“若已证圣果之法身大士”,即使已经证到圣人了,如果在世间现凡夫之身,仍然须依世间的礼仪而行事,这就是住持佛法的要求。比如善导大师,弥陀再来,是不是到处大显神通?没有,他显得也很普通。虽然他的行为看不到,但是从他的文字义理可以看得出来,他显现的是一个很普通、很平常的人。圣人示现凡夫身,就以凡夫身来行事,按世间的礼仪、戒律来行事。

“若现为圣人身,则了无成规。”如果示现为圣人身,那就没有固定的规则,就可以随心所欲了,所以圣人是可以随心所欲的。孔子有一句话,“从心所欲不逾矩”,他虽然随心所欲,但是不会犯规矩。凡夫如果随心所欲就会犯规矩了,这就是凡夫和圣人的差异。所以圣人来到世间,如果他要顾凡情,那么也会循规蹈矩;如果他本身示现的就是圣人,他就不会走常规路,不按照凡夫的要求来做事。

 

《法华经》中的常不轻菩萨就是这样一个代表。他礼拜一切众生时都讲:“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他示现的就是一个圣人之身,要给一切众生讲明一个道理——所有众生都能够成佛,他不敢轻慢任何一个人。实际上是通过这种方式,把真实的义理告知众生,这就是圣人之道。那有些人说:“我也这样去做,我也给别人顶礼,‘你是佛,我不敢轻慢你。’”你在世间这样去做,谁理你啊?就行不通了。圣人可以,但我们普通人不能这样去做事。

这是“大菩萨直示真际之宏规,凡夫何敢妄效?妄效则坏乱法道,其过极大。”所以,凡夫不能盲目地去效仿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