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在《灵岩遗旨》的58页,有一段话:“良以一切诸佛与诸佛无上觉道之法,皆从此经出。”怎么理解?

答:我们看这段话,先要看这一封书信它的前提。这封书信前面讲的是《金刚经》,这一段话的前面还有几句话要看。

“至于受持此经,为他人说,虽四句、三句、两句、一句,其福胜彼,三千大千世界满中七宝布施,及无量百千万亿劫,日日三时,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之福。”

它是在讲你受持《金刚经》这部经典,哪怕是四句、三句、两句、一句,它的福报都超过你用满中世界的七宝来布施,甚至用生命来布施。

为什么?下面这句话就是在讲道理了:“良以一切诸佛及诸佛无上觉道之法,皆从此经出故。”

为什么他来问这一句话呢?你们想想,这样问的意思在哪里?我们学净土法门,要知道别人为什么会问这样的问题。

其实他隐含一个道理没说,既然一切诸佛及无上觉道从此经出,那么净土法门是不是也从此经出?他是要问这个道理。就是所有的一切诸佛及无上觉道之法都从此经出,那么念佛往生是不是也从此经出?

但是后面他没有问,没有把这个想问的问出来。我们看别人的问题要会看,有些观点他不会表达出来,就隐含在其中。

因为这句话印光大师讲了,“一切诸佛及诸佛无上觉道之法,皆从此经出”,阿弥陀佛也是诸佛之一,净土法门也是无上觉道之法,那么是不是也从《金刚经》出?

当然,是不是这个意思我不知道,问的人可能自己清楚。从思路来讲,正常情况应该是这个思路,就会觉得净土法门怎么来理解?跟这一段话矛不矛盾?

其实我们要看它是有一个前因后果的。前面讲布施的福报,不如受持《金刚经》的福报大,因为《金刚经》是讲的诸佛无上觉道之法。

这句话有没有错呢?没有错。《金刚经》是讲般若智慧的,是站在通途法门的立场上来讲的。通途法门讲一切诸佛般若智慧,都跟《金刚经》有关。

那么净土法门跟它有没有关联呢?其实也有关联。《金刚经》讲的是般若智慧,净土法门是不是般若智慧?它也是般若智慧,只是讲的角度不同而已。讲念佛,佛功德跟般若智慧也是不矛盾的。

从总的讲,般若智慧是整个佛法的通用,涵盖了整个佛法。净土和圣道只是入手不同。比如净土法门,你往生之后无我所心、无染着心、无系缚心,世间的染着、烦恼都没有了,那你这个时候的心性,跟般若智慧是相应的、相通的。

同时,《金刚经》是从因地来契入佛的果地功德,从因地契入佛的般若智慧。净土法门是从果地佛的功德来契入佛的智慧,所以也有相通的地方。

但是从某种角度上讲,净土法门比《金刚经》高。高在哪里呢?它不是从般若智慧入手,是直接接受佛的无上觉道之法,你都不需要去契入,直接接受了。这句佛号就是无上正觉之法,就是般若智慧的结晶。

般若智慧是靠智慧来理解,净土法门是靠信仰来得到。你都不需要理解般若智慧,你直接来念佛就可以得到无上般若智慧了。这个是它们不同的地方。

因为《金刚经》是通途法门的一部代表性经典,我们在看这段文字的时候,首先要想到,它是就《金刚经》来讲的,没有涉及净土法门,这里不讲净土门。

如果要讲净土门,印光大师又讲到“禅净相融则两害”,说明不能以通途的理论来论净土。

所以看印光大师的思想,我们不能只看某一段文字。包括看任何祖师的思想都是这样的,你不能抓一段文字来看问题,你要通看,看他的整体思想。

像我们学善导大师思想,有一个基本的思路。善导大师的思想不是一个人的,它是从龙树菩萨到善导大师,连贯地传承下来的;再有里面的判教,从难易二道、圣净二门,然后要弘二门、正杂二行,等等,这个判教思想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你如果只去找某一段话、某一句法语来讲,善导大师思想你根本就没法讲。你必须把善导大师整个思想体系吃透了,这个时候,某一段话来归位,它在讲什么道理就清楚了。

比如很多人说善导大师讲专修念佛,怎么在有些地方也在讲持戒念佛啊?“持戒念佛必须回向”嘛,好像是在《般舟赞》,前一段时间在诵。为什么又讲持戒念佛呢?于是有些人就说,你看,善导大师也在提倡持戒念佛。

你这样去讲也可以,因为那一句话是善导大师讲的。但是要理解善导大师思想,你要从完整的角度来理解。我们看印光大师思想也是一样的。

如果单纯就《金刚经》来讲,《金刚经》因为是讲般若智慧的,是讲成佛之道的,是佛要令一切众生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佛要把众生引导到无余涅槃这样的一个境界来,无余涅槃就是成佛的境界,《金刚经》就是要达到这样的目的。

那么其他布施,你布施再多,满中世界的七宝拿来布施,乃至生命布施,都不如《金刚经》的功德大。它是要通过这个比较,来说明世间的福报,不如《金刚经》的成就无上菩提之道这个功德大。

这是两个对比,用世间法来跟出世法、跟通途的圣道门来比较,它不是把圣道门和净土门拿来比较。

此外,要知道印光大师讲这一段话的意义所在,你要看下面这封书信的出处,首先它是针对《金刚经》讲的一个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