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生者决定生,生而无生;去者实不去,不去而去”
问:“生者决定生,生而无生;去者实不去,不去而去”这几句话挺缠绕的,不知道怎么理解?
答:这几句话在蕅益大师的《净土十要》里面出现比较多,可能《印光大师文钞》里面也有。像天台宗、禅宗等解释净土观点的著作中这类话就特别多。这两句话是挺矛盾、挺缠绕。
“生者决定生,生而无生。”要理解这样的话,先要明白两个概念,第一个是“生”,指的是往生。无生呢?就是通途法门讲的不生不灭,无来无去,是这种无生的生,无生法忍的这个无生,如果是无生的话就没有往生。那么这边讲往生,那边讲无生,这两种观点,实质上反映的是通途法门和净土法门的一个对立。
净土法门的有些祖师对其他宗派比较了解,为了引导其他宗派的人进入净土法门,就会把这两个观点统一起来。统一起来怎么说呢?生者决定生,这是站在净土法门讲的,往生是决定往生的,就是有生的。而生而无生,就是说往生之后就是无生。
所以虽然表面看是往生,有生,但实际上这个“生”就是无生的。这就是把净土法门跟通途法门的观点融为一体了。既是往生的,又是无生的。因为其他法门会反驳净土法门,说你这个有往生,有往生就有生灭,有生灭就不究竟不圆满。这样讲生而无生,你生也是无生,无生也是生,好,这样净土法门的境界就出来了,它就不属于生灭法了,它就是由生达到无生的境界。
“去则实不去,不去而去。”这句话是不好理解,这就像“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样的。去,就是往生去,来去的去,去到净土。“则实不去”,不去就是不来不去,不垢不净,这个不去。那这怎么理解呢?又去了又没有去。佛门讲,又有我相,又没有我相。
阿难尊者讲“如是我闻”,明明讲“无我相、无人相”,他还在“如是我闻”。这就是佛法有两方面,一个是真谛,真谛讲无我、无来无去、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但是从事相讲,它就有来去、有生灭、有我相,就顺四谛法,或顺真谛法。那么这里“去则实不去,不去而去”,当然这个不是四谛和真谛的问题,这是净土和圣道的关系问题。
“去”是净土法门讲的,净土法门讲“去”,有来去,从娑婆世界到净土去。
“实不去”,这句话怎么理解?要理解这句话就比较难了,必须具有通途法门的教理基础。
极乐世界在哪里?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国土,很遥远。如果你觉得极乐世界在十万亿佛国土之外,那就有去了。就像我们从寺院到成都,就有个来去的现象。但是从真谛的角度讲,极乐世界在心中,这是真谛,先说明是从真谛上讲。“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是通途法门讲的两个概念。心是无处不在的,很多人说我心就在这里,我在哪里我心就在哪里。那是因为你认识的心不是真心,那是凡夫的妄心。站在凡夫的角度当然可以这么讲。但是站在真谛的角度讲,心是无处不在的。极乐世界在你的心中,你说还用去吗?那就无所谓去不去的问题了,你本来就在极乐世界,就无所谓来去。当然,这是一个理论上的认知。
第二个从心性本身讲,心性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你到极乐世界,还是这个心,还是如此。我们所谓的去,来去是针对凡夫层面讲的,当你没有凡夫的分别执着的时候,就没有来去了。
怎么来理解这个观点呢?《观经》里面讲到往生如曲伸臂顷,一念之间就往生了。那为什么会一念之间往生呢?其实跟这个道理是一样的。因为极乐世界跟我们之间本来就没有距离感,虽然讲十万亿佛国土,这是从事相上讲的,从凡夫众生的根机来讲,有十万亿佛国土之远,也可以说在心外,这是针对凡夫而言。但是针对圣人,针对究竟的理论来讲,它不在心外,它就在心中,它没有距离,一念之间就可以到。
实际上就是观念一转,我们凡夫想到的是娑婆世界,人世间的贪嗔痴烦恼,我相、人相、众生相,那么你观念一转,我现在要转到念佛往生上来,世间的一切都是虚妄的,世间的一切都不障碍往生,心念一转过来就到了净土。所以娑婆世界有人念佛,西方极乐世界就有一朵莲花化生。
那么这个莲花化生,是怎么生的?就是我们心念一转,来念佛的当下就生了。这个时候它还是在你的心中,你的心念一动,极乐世界就动起来了。包括极乐世界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有没有快慢,有没有时间?也没有,因为你心动的同时,所有的景象就现前了。我们现在为什么心动没有现前呢?是因为你有障碍,这个障碍消除之后,心念一动,法界所有的一切都显现在你的面前,这是没有距离的,没有时空障碍的。
所以“去则实不去”,对于凡夫来讲,有去,但是从理性、从圣人的角度讲,实则无去无来。
这个比较缠绕,比较缠绕的,就不用去绕了,你就理解去则去了,就可以了。我们净土法门讲的就是去则往生,真实不虚。
“不去而去”,后面还来一个“不去而去”,理论上讲无来无去,但是从事相讲有来有去,哎,他往生了。大家看往生故事,就一定会讲某某人往生了,就好像是有来有去的。这是顺凡夫的根机,从事相的层面来解释。
站在理性的层面,实则不去,不去而去,去而不去,这就跟讲般若智慧有点相通。要理解这样的话,就要了解一点禅宗的观点,还有般若智慧的思想。
所以我们看净土的书籍,如果不了解通途法门的东西,很多看不懂。净土法门的祖师都会引用通途法门的观点。尤其宋朝以后的净土祖师,他们为了弘扬净土法门,为了引导其他宗派的人来归向净土,几乎都是这样的开示,都是缠绕的话题。为什么缠绕呢?因为通途法门就很缠绕,通途法门般若智慧的地方就非常缠绕。那么把通途法门的理论拿到净土法门来讲,就更缠绕了,因为要把两个观念统一在一起。这个就是后期净土法门在发展当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叫圆融。
圆融的观点其实也有它的好处,好处在哪里呢?能引导其他宗派的人来学净土法门。其实并不是后来的祖师想这么做,是因为通途法门的观点太盛行了。你去跟学禅宗的人讲净土,你说你这个净土是指方立相的,是凡夫往生的,禅宗人不感兴趣。因为你那个是有相的,指方立相的,你是凡夫往生的,我现在不愿意做凡夫,我要开悟,我要觉悟,要自己解脱。这样的人,你用净土的理论去告诉他,去说服他,就很难了。
那怎么说服他呢?所以祖师高明就在这里,他就用禅宗的观点来说服他。你执着于禅宗的观点,我就把净土跟禅宗相通的地方告诉你,你不是注重无生吗?不来不去吗?那净土法门去则不去,不去而去,跟你的观点是相应的。人家一听,这样来理解净土,好像还可以。好,他就愿意去了,这就是度化众生的一个方便。
包括“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故得因赅果海,果彻因源”,实际上也是顺应通途的理论,然后用净土的思路把他转过来。这个缠绕,就是把这些众生绕绕绕,绕到净土来。这个就要会绕,我们一般人可能不会绕,一般人就带不进来,带不进来当然就理解不了这些观点了。
所以看后来的祖师思想,我们学净土法门,要完整地理解净土,要全面地了解整个净土的发展,乃至要应对不同的众生,其实两种思想都要学习,都要了解。
一方面是善导大师思想,比较直截了当,对于没有通途观点的人就比较实用。他没有佛教基础,你跟他讲往生他就往生,讲念佛就念佛。但是你跟学禅十多年、二十年的人去讲这个观点,完了,他接受不了,他会找很多理论来反驳你,你在他面前就哑口无言了。这个时候你就要懂得禅宗、其他宗派的观点,然后把他们绕进来,这就看你有没有本事了。如果你对禅宗、其他教理了解得比较透,就可以跟他们打太极拳,很快就把他们绕过来了。
这方面其实我们也不能说后来的祖师对净土不了解,只是时代因缘不一样,他必须用这种方式,才能把其他宗派的人绕到净土法门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