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请教师父,在《灵岩遗旨》中看到印光大师讲“天成就人,有苦有乐,有逆有顺,有祸有福,本无一定。”为什么“天成就人,本无一定”?天是如何来成就人的呢?我们如何做到“善体天心”呢?

答:天成就人,没有固定方式。从佛法讲,就是因缘没有固定的。每个人遇到的缘不一样,在缘分中成长,得到的利益也不一样。在乐中可以得到利益,在苦中也可以成就;在顺境、逆境中都可以成就。

关键在哪里?“唯在当人具通方眼,善体天心”——关键在于我们要体会天心。现在的人无法体会天心,只会怨天尤人。唯有体会天心,才不会怨天尤人,这就是今人与古人的差别。

怎样体会天心呢?我们要知道:天是来成就我、助成我的。所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就是古人对外界环境的认知。外界的环境——天地,是来成就人的。在这个环境当中,需要转变的不是外界,而是我们的态度。

能够转变自己的态度、善体天心的时候,“则无苦非乐”,在苦中也是乐,在逆境当中也是顺境。我们分别顺、逆、苦、乐,选择乐、选择顺,逃避苦、逃避逆境。在分别当中,我们无法面对天心,无法面对逆境。

佛门有更高的处理方式,佛门讲随缘。我们不用去管天地之心,顺其缘,来者就受;“事来则应,事去则静”。无论苦乐、好坏,我们都接受,这是佛法的一个态度。任何因缘来了就接受它,不仅从心态上接受,事相上也要接受。在心态上,我们还可以更超越——受而不受。在事上接受了,内心可以超越它。

古代有几个特别的人物代表:寒山、拾得、济公和尚,他们的生活方式已远远背离常人,但他们乐在其中,因为外界的顺逆,在他们那里已经没有了。我们有分别心,才有顺逆;没有分别、没有需求的时候,就没有顺境、逆境,也不求好的境界。《宝王三昧论》里面有一段“十不求”,我给大家念念。

第一,“念身不求无病”。首先,对身体不要求无病。如果我们天天求无病,一旦生病就会受不了。不求无病的时候,生病就无所谓了。“身无病,则贪欲易生”,身没有病,人会增长贪欲;身有病了,人反而会减少贪欲,把很多世间的事情都放下来。

在病中的人,往往什么都不想了,“赶快往生最好”,我们的往生心反而越真切。如果身体很好、很健壮,力气很旺,什么烦恼妄念都来了。所以,修道之人,如果不求身体无病,有病也可以坦然接受,在病中就不会生妄念。

人都是有求的。烦恼的时候,我们一反观就会发现,烦恼就是我们平常拒绝、不愿意面对的地方。如果没有“求”,烦恼很快就过去了。

我们怎么去面对人事、烦恼、是非,怎么面对顺境、逆境呢?

儒家用的方法是“善体天心”。在佛门,第一从因果来应对;第二从因缘来应对;第三从智慧、慈悲来应对。

从因果讲,都是自作自受;从因缘讲,就是“缘生缘灭”。缘分相聚的时候就生发一件事,缘过了,事情很快就会消失。今天遇到仇人吵了一架,就是因缘到了;缘一过,事情就算过了。

懂得因缘之后,就知道它是空性的,是生灭变化无常的,不需要过分计较它,心就可以超越出来。

从慈悲的角度讲,既然是学佛,就要以慈悲心对待别人。学佛大悲心,“弥陀如何为我,我便如何为人”,记得这句话,就不用跟人家斤斤计较,它也是转变顺逆的一种方式。

在这里,印光大师是从儒家角度讲的,就是“善体天心”。一旦转变心态,善于用心的人,苦境也是乐境。现在的人为什么吃苦的能力比较弱呢?就是没有办法把苦境当乐境了。

“君子乐天知命,上不怨天,下不尤人,随遇而安,无往而不自在逍遥”,这个境界是很高的。看上去很平常、很简单,人能做到这个程度,在世间就可以成就了。

人在很多时候容易怨天尤人,抱怨别人是最大的烦恼。我们冷静理智面对事情的时候,烦恼就会少很多。先不谈断烦恼,我们在生活中首先要少烦恼,烦恼少才会获得自在,“无往而不自在逍遥”,到任何地方都自在逍遥。这也是做人一个最基本的要求。

颜回是儒家的代表,住在陋巷,大家都不堪其忧,只有他不改其乐。大家为什么不堪其忧呢?就是大家都受不了这个苦境、逆境,但是颜回就受得了,他内心其实是不苦的,他是乐在其中的。“人不堪其忧,回不改其乐”,这就是我们做人的态度问题。

乐在哪里?乐不是在物质、环境、顺逆境上,乐是自己的内心状态。内心的状态是顺的乐的,人在哪里都是乐的。

我们为什么有很多烦恼?这就是态度问题,就要改变自己的态度、心态、认知,要做到“随遇而安,无往而不自在”。随遇而安,这是佛门所提倡的,儒家有这个境界,但没有这个概念。能够做到随遇而安,人这一辈子就相对比较安心,可以独立、可以担当,可以不越其位,可以“素位而行”了。

随遇而安,在哪里都能安。这个“遇”,不仅仅是指遇到的环境,还包括遇到的人事、遇到的境界、遇到的各种关系。不是说今天换一个地方叫随遇而安,而是我们在任何一个场景、任何一个位置、任何一种烦恼状态下,都能安。今天当维那,明天当典座,后天当僧值,再后天当清众,再后天干体力活……在任何一个场景下都能安,这是非常考验人的。

现在的人要锻炼的就是如何做到随遇而安,这一点比其他都重要,比我们的能力、做事、发心,或者是闭关、看书都更重要。首先要解决心的安住问题,心在哪里都要能安得住,如果心安不住,到哪里都安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