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如果有往生不定的想法,念佛能否往生?

答:提问者问得不够清楚,既然觉得自己往生不定,是什么原因导致往生不定呢?首先要找到原因。

有的人认为念佛要念到功夫成片、修行很好才能往生,这样就会产生往生不定的想法。这是一种原因。

第二种原因,就是对往生的概念比较模糊,觉得自己修行不好,恐怕往生不了,或者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往生,只是含含糊糊地念佛。

相对来说,第二种情况还是能往生的,因为他只是对往生的概念不清晰,但是他也念佛,也求往生,只是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往生,这种情况就不妨碍他的往生。

经典讲了,祖师也讲了,边疑边念佛也能往生。也就是说,虽然对往生犹豫不定,但是只要相续念佛,也能往生。哪怕平常有顾虑、担忧,但是只要坚持念佛,临终佛还是会来接引的。临终佛现前了,见到佛了,疑虑、顾虑就消失了,自然就往生了。

如果是第一种情况,认为念佛一定要达到某种程度才能往生,这种观点就会成为障碍,能否往生就不好说了。如果他达不到那种境界,就会觉得“我往生没有希望了,我不能往生了”。当然,还有一种情况,如果临终看到佛来了,往生的心又发起来了,这样也能往生。所以,第一种情况往生不定,原因就在于此。

也就是说,往生是否一定,要看他内心认定的标准,如果他只是犹豫不决,对法义不清晰,这个障碍就不是很大,只要相续念佛就可以了。如果知见错误,认为念佛一定要达到某种功夫才能往生,这个问题就比较严重了。比如他认为“我修行不够,业障深重,所以往生不了”,这样就不能往生。以前有一个信众,刚开始念佛挺有信心,说“净土法门很好,念佛很容易,很多人都念佛往生了”,所以他也开始念佛了,但是后来听说往生很难,千中难得三五个,信心一下就没有了。

有的人为了争取这三五个名额,想尽了办法,有的就去闭关,三年不出来,就是想获得往生的资格。一旦抱有这种想法,当他努力之后,到了一定阶段就会发现“我没有指望了,算了,能不能往生我也不奢望了,下辈子能做人就不错了”,就会有这种想法。但是他也没有完全放弃,还是念佛,因为他毕竟知道因果的道理,也知道还可以争取往生,至少还可以努力。

所以,这就看他怎么认识这个问题了。如果像禅宗的人,不求往生,只求开悟,那样念佛就不能往生。如果改变主意了,愿意往生,而且临终见到佛来迎接他,那就可以往生。如果认定了“我只求开悟,不求往生”,那就很难往生;或者认定自己不能往生,哪怕见到佛来了,也说“佛啊,不好意思,我修行不好,往生不了”,这就成为障碍了。

只要愿意往生,而且见到佛了,这样就能往生。其实不用关注自己修行如何,也不用关注自己的信疑有多少,只要念佛,临终见到佛来了,就一定能往生。

从阿弥陀佛那边来讲,往生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所谓“众生称念,必得往生”,这是从佛号本身的功德来讲的,任何人念佛都能往生。我们学净土法门,就要相信“众生称念,必得往生”,我们的信仰一定要从这里建立。

至于一些特殊情况,比如信仰不定,那就要看他的具体原因了,不能含混笼统地一概而论。有的人对净土法义不太了解,但是能像鹦鹉、八哥那样念佛,这样反而很简单,越简单的人念佛越容易往生;如果心中顾虑太多,想法太多,或者已经形成了错误知见,这就不好说了,有可能会成为障碍。

问:有的人在信疑方面很纠结,认为自己还有自力,所以就怀疑自己的往生。这样的人念佛能往生吗?

答:可以往生,没问题。他只是觉得自己好像没放下自力,还有自力的执着,因为净土法门讲全仗他力,他只是在法义上还不够清晰。净土宗的祖师讲,无论信疑,无论善恶,只要念佛,决定往生。他认为可能要论信疑,但是现在又讲无论信疑,他自己还有疑惑,不知道应该相信哪一种观点。其实,只要坚持念下去就没有问题,往生的障碍不大。

祖师讲“无论信疑”,是让我们超越信和疑,不讨论它们,只论念佛。信和疑都是我们的心性,“无论信疑”就是不讨论它们,不要落入信和疑的观念当中,只注重念佛,无论有信还是无信,无论觉得自己往生定不定,这些都不用考虑,只管念佛。其实这表达的就是如何念佛的问题,念佛人不用关心信疑,也不用关心善恶,只管一向念佛,结论就是“决定往生”,所以我们只关注后面两句话就可以了。

当然,有时候看书看多了就会很纠结,书中有时候强调信愿,有时候强调念佛。讲信心的时候就会讲到疑惑心,也就是疑惑佛智,还会讲到疑惑的后果,就是生彼边地,这样疑惑就成了障碍。其实,疑惑成为障碍是哪种情况呢?就是怀疑之后不念佛了,以疑惑为重,而不是以念佛为主,这就主次颠倒了。虽然有疑惑心,但是依然坚持念佛,这时候疑惑心就不重要了,依然可以往生。如果因为疑惑就担心自己往生不了,说“算了,我放弃念佛了”,那就退失了往生心,疑惑就成为障碍了。

不同的开示侧重点不同,比如要破除我们的疑惑心,就会强调信心;但如果过于执着信心,又要破斥我们的执着,说“三心”就在名号当中,信心也在名号当中,无论信疑,无论善恶,只要念佛就能往生,这就是让我们跳出执着。即使有疑惑心,也不需要讨论,不需要关注,只管念佛。

所以,我们看到不同的讲法,重要的是理解义理,而不是执着文字相。看到讲信心的地方,就关注信心,从正面来理解;看到不要执着信心的地方,就要看它是怎么表达的,要知道把心安住于哪里。

这两个层面各有对应的根机:论信心是针对还没有入净土门、还有疑虑的人,这就需要讲信心,因为他的疑惑心已经成为障碍了,他不愿意专修念佛,甚至对往生都不抱任何希望了,这时候就要给他信心;有的人已经了解净土法门的理论,也念佛,也愿意往生,但还是犹豫不决,这时候就要讲“无论信疑,无论善恶,名号已经具足了三心”,这样讲就比较合适。

像提问者问的这种情况,往生就没有问题,只要找到安心之处就可以了,无论信疑,也不用管前面那种说法,因为这两种说法应机不同,他是第二种根机,所以接受第二种说法就可以了。

我们看书要看对自己有帮助的内容,有些内容消化不了,理解不了,或者有障碍,就先放到一边,先看对自己往生有帮助的内容,以此为依据。内心通畅之后,再看其他法义,理解就会不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