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足信愿就可以躺着睡大觉吗
问:如果说往生在于信愿,不在于自己念佛的功夫,有的人就会说“我有信愿了,我能往生了,万事大吉,我可以躺着睡大觉了,甚至可以吃喝玩乐了”。但是看净土宗的祖师,无论是善导大师、道绰大师、印光大师,他们有了信愿之后还是那么用功,甚至是超乎常人地用功,这怎么理解呢?
答:这个问题问的是,往生决定之后就会面临懈怠的问题,觉得可以睡大觉了,可以少念佛了。从这个问题本身来看,其实反映出一个人信仰净土法门之后的本性问题。佛法讲,一个是顺法性,一个是顺凡夫的习性,我们往生决定之后,应该顺法性还是顺习性呢?问题就在这里。
我们首先要知道佛法的精神是什么,是追求解脱。往生就是追求解脱,我们就是为了解脱而往生的,不是为了睡大觉而往生的。既然要解脱成佛,这个心就是向上的,就能让我们走向上之路。往生决定之后,最大的利益就是心安,因为往生这件事解决了。
往生解决之后干什么呢?如果学生没拿到录取通知书,就不安心,就会想:“我考上没有?”这就是悬而未决。如果拿到录取通知书了,那他就是这个学校的学生了,这时候应该干什么呢?就会念佛。既然我们求往生的心愿已经达成了,我们的心就会安住在这件事上,就像善导大师在“二河白道喻”里讲的“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这个人一直走在白道上,他是安全的,正因为他安心了,所以他就可以安心地走在白道上。如果往生问题没有解决,他就不安心,虽然也走在白道上,但是不知道安不安全,他有恐惧、担忧;现在知道自己的往生大事解决了,他还是走在这条白道上,还会继续走下去。
善导大师讲“安心、起行、作业”,这是连贯的,安心之后就会起行,这个起行不是人为的,不是说“我为了达成目标而努力起行”,它的区别在哪里呢?一个是自然起行,一个是造作起行。所谓“自然起行”,就是安心之后自然会发起念佛往生之心,或者感恩之心、报恩之心,你的心在佛力摄受下会有相应的反应,这就是顺佛愿。比如你想往生,现在你知道“阿弥陀佛救度我,我可以安心了”,安心之后难道会心如死灰,一点儿感觉都没有吗?肯定不会,一定会在佛力的摄受下有相应的反应,会安住于念佛,至于念佛多少我们先不论,但是一定会安心在念佛往生这条白道上,安住于佛愿,安住于往生。
既然你的心安住在念佛往生上,你的行为就会有相应的表现:一是念佛,二是劝人念佛,三是随顺因缘。如果决定往生之后比决定往生之前表现更差,安心之前念佛很精进勇猛,安心之后念佛就一落千丈,甚至不念佛了,就算有时间、有精力、有条件也不念佛了,这就说明用心偏了,就是随顺业力,不是随顺佛力。
随顺业力之后的结局是什么呢?就是不安心,而且你自己迟早也会知道“我这种状态好像不对”,因为你安心之后就会思考这个问题,也会面对这个问题:“我安心了就能睡大觉吗?我睡得着吗?我是念佛人,如果一直睡下去,我还会念佛吗?”这个问题就会在心里纠结。当然,有的人可能没有这种经历,如果经历过这个过程,就会思考这个问题:“我这样浑浑噩噩地天天睡大觉,这样对不对呢?”到了一定时候就会思考这个问题。
当然,一个人进入懈怠的状态,刚开始也是难免的,因为心里放松,所以凡夫的习性就暴露出来了,但是他能客观地看到自己的真实状况。那么,看到之后,是顺着自己的习性走,还是找一个稳妥的方式来处理呢?也就是说,安心之后怎样面对自己的烦恼、习性?在日常生活中,怎样让自己的起行、作业跟安心吻合,跟自己的根机吻合?
有的人早期念佛精进勇猛,后期可能会松懈一点儿,这是难免的,也是正常的反应,因为早期念佛的用心不一样,精进勇猛是为了达成往生的目标,但是后来发现往生不靠外在的精进勇猛,而是靠佛力,所以念佛的方式肯定会调整,这是一个正常过程。
那么,怎样调整呢?就是要跟自己的根机、身份吻合。“我是什么根机?我每天能念多少?我用什么方式念佛才会感到欢喜、满意,才适合自己的根机?”这就需要一个自我调适的过程。
在调适过程中,就涉及对信仰的落实,以及对自己根机的把握。关于这方面,祖师的开示可以作为借鉴和参考,印光大师讲“敦伦尽分”,就是我们要知道自己的本位,要了解自己的本分。这么做有一个最大的优势,就是能保证我们不偏离方向。
所谓“敦伦尽分”,我们是凡夫,就不需要作过高的要求。有的人早期精进用功地念佛,虽然很努力,而且也能做到,但是有一个问题,这是人为造作,久而久之就难以持续。比如有的人打般舟七,或者闭关念佛,一天念十万声佛号,在短时间内能做到,但是如果一辈子都这样做,几乎没有人能做到,除非是菩萨根机。像善导大师一天念三万声佛号,我们觉得他在拼命念佛,其实对他来讲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他自然而然就能做到;如果是我们的话,就必须努力才能做到,“努力”和“自然而然”就是两种效果。所以,我们就根据自己的根机和因缘,以及我们对净土法义的把握,综合考虑,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就可以了。
至于每天念多少声佛号,念一万声也可以,念一千声也可以,念几声也可以。蕅益大师讲,最低每天念一声也可以。但他这样讲肯定是有原因的,我们不能说“我一天到晚什么事都没有,我也每天只念一声”,这是不可能的,无论是学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还是学蕅益大师、印光大师的净土思想,只要学净土法门之后,就不可能每天只念一声,否则就会有大量的时间没法安心,就会安住于业力。但是造业无法让人安心,因为业力不能让人安心,比如天天睡大觉,如果疲劳了,给你放三天假,让你睡觉,你能很安心地睡着,但是你醒了之后还要强迫你睡觉,不能醒,只能睡觉,你能做到吗?不可能。
我讲一个案例,这是真实的,这件事就能说明问题。在湖南,有一个人接触净土法门之后,听说念佛是靠佛力,就说:“明明是我在念佛,怎么能说是靠佛力呢?”别人就告诉他“既然是你在念佛,那你也可以不念嘛,你就发个愿说‘我不念佛’,看你能不能做到”,他就发愿说“我三天不念佛,反正念佛是由我做主的,我现在不念佛了”,他就要试一试。第一天,他很努力地不念佛,别人都是努力念佛,他是努力不念佛,不能让自己念佛,但是到了晚上他就睡不着了,因为他没办法控制自己不念佛。到了第二天他就念佛了,不到三天就憋不住了,就要念佛了。
这就说明,如果已经有净土信仰了,已经了解佛力了,你想不念佛都是不可能的,哪怕你天天睡大觉,但是睡醒了也会想“哎呀,我好久都没念佛了,赶快念念佛吧,我都有点儿不好意思了”,你的惭愧心肯定会生起来,因为佛力已经来到你心中了,它必然会起作用,不然怎么能叫“信愿决定”呢?如果你已经信愿决定了,但是你还说“我天天睡大觉也无所谓,我醒了也不知道佛在哪里,也不会想到佛”,那你的信愿在哪里呢?那就说明你心中没有信愿。
问:他不念佛也是在念佛,虽然他在压制自己,但他内心还是在想佛,是不是这样?
答:就是这个道理。他接受佛号之后,佛力会加持、摄受他,让他念佛。至于念多念少,这是根机问题、环境问题。在能念佛的情况下,就不至于只念几声,可能有几百声、几千声,就算念佛不精进,但是偶尔想起来也能念佛。像出家人在寺院里,上殿要念佛,做佛事要念佛,吃饭之前也要念佛,闲来无事也会念几句佛,互相打招呼也会念佛,这样自然就把念佛带到生活当中了。
有的人以前天天拿着计数器或念珠,在那里“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遇到别人就打个招呼,然后又回头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得很紧张。但是现在就比较放松,见到别人就打招呼,说一声“阿弥陀佛”,然后就说别的事情了,不会想到“我说别的事情了,不行,我要马上收回来念佛”,说话和念佛就像一回事,说话不妨碍念佛,念佛也不妨碍说话,该说话就说话,该念佛就念佛,不会把它们一分为二。
有的人以前就是一分为二,觉得办事就耽误了念佛,所以必须精进念佛,不能用世间的事代替念佛。但是,懂得念佛往生的道理之后,就可以把身心都融在念佛当中,无论做任何事,都没有跟阿弥陀佛分离,哪怕睡觉都睡在佛的怀抱里,醒了就自然念佛。
我讲一个案例,古代有一个小偷,晚上去寺院偷东西,正好遇到一个老和尚在讲法,讲念佛往生的道理,大家都在听法,他就不好意思偷东西了,就在梁上听法,听着听着就忘记自己是来干什么的了。他听完之后就从梁上下来,问:“法师,我这样的人念佛能往生吗?”法师说“可以啊”,所以他回去之后就开始念佛了,但是还继续偷东西,行业不改,因为他只能靠这个谋生,所以他就一边做小偷,一边念佛。
他们有很多小偷,他只是其中的一个,他边偷边念佛,别人就不好意思了,觉得:“你念佛还好意思偷东西吗?”但是他不管,还是继续念佛,久而久之,大家就觉得他成了障碍,在团体当中不协调,想把他除掉。有一天,大家把他灌醉了,装在麻袋里,运到郊外,正想杀他的时候,听到麻袋里有念佛声,大家打开麻袋一看,只见他全身金色,呼吸声都是念佛声,大家非常吃惊,就没有杀害他。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就反映出一个问题,真正信仰净土法门之后,这句佛号就会跟自己的生命融为一体,虽然他的行业并没有改变。当然,他不是念佛之后变坏了,而是本来就很坏,以偷盗为生,但是他后来念佛了,在偷盗的过程中念佛,以前是只偷盗不念佛,现在是边偷盗边念佛,这是他的根性决定的。但是我们不能说“我本来不偷盗,现在我也去偷盗,边偷盗边念佛”,那就错解了。
所以,有净土信仰的人一定会念佛,养成习惯之后,念佛就会相续不断。至于到底念多少,也不能定死,如果定死了,达不到这个数量就不行,比如规定念一百声,念九十九声就不能往生吗?所以,善导大师讲“上尽一形,下至十声”,这就涵盖了一切。
那么,我们念佛到底应该念多少呢?应该中道、适度,就是在正常状况下能做到,也不会刻意强求。当然,有的人愿意多念佛,这也没有问题,只要能做到就行。也就是说,无论念多念少,都要符合自己的身心状况。如果超出了自己的能力,或者违背了佛法的原则,那就不行,可能就会堕落,最后连信愿都没有了。
如果不安住于念佛,说“反正阿弥陀佛救度我,我可以睡大觉了。我以前很想干坏事,但是不敢干,现在有阿弥陀佛,我可以放心大胆地干了”,但是干坏事之后你觉得好意思吗?“阿弥陀佛,我今天仗着你去干了一件坏事,是你给我的力量”,你肯定不敢这样想。
不过话说回来,有没有这样的人呢?还真有这样的人。以前我遇到一个念佛人,他确实相信念佛能往生,但是他见到佛像就会动邪念,想破坏佛像。他不是故意的,而是控制不住,可能是过去世的业力,过去世有毁佛的心,所以这一世见到佛像,这个业力就爆发了。
我们要让自己的身心安住,哪怕是放逸之后,依然可以安心。也就是说,安心不能虚假,一定要真实,我们要问问自己:“我是不是真的很安心?我是否觉得这样就能往生?我这样做对得起阿弥陀佛吗?我这样是信受净土法门的表现吗?”这些都要问自己,不能用别人的标准来衡量,因为每个人的根机不一样。像前面讲的那个小偷,他就有明显改观,他信受净土法门之后,从表面看虽然没有改变,还是做小偷,但是他能勇猛地念佛,边偷东西边念佛,他已经把念佛植入自己的生活当中了,这是很自然的行为。
我们作为念佛人,怎样把念佛融入生活当中,这是我们要调适的。就像开车,刚学会开车,驾驶技术还不成熟,一会儿撞人了,一会儿撞到山坡了,怎么办呢?就要调整,既不撞人,也不撞山坡,就不会出问题了。
从我们信受净土法门开始,一直到命终,只要能做到念佛比较稳当,符合自己的身心状况,也符合环境要求,这就可以了。如果不符合环境要求,比如在寺院里,别人都上殿了,你在睡觉,僧值师就会过来找你;如果你三天不上殿,就要被迁单了。当然,如果你能欢喜接受,说“我换一个地方继续睡大觉”,不会抱怨,心安理得,无论到哪里都能睡大觉,如果没有寺院,就在山里睡大觉,那也可以,这就是彻底安心的表现,真能做到这一点也是不可思议的。
所以,我们的心一定要安在佛力上,不是安在假象上,否则就不是真正的信愿具足,可能已经完全堕入业力当中了,这都要问自己,要看自己的身心状况。
包括有的居士问:“我在家里很忙,念不了那么多,怎么办?”这也是同样的道理,只要安心了,尽到力了,就可以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要求过高,超过自己的能力,但是又强求自己,这样就会成为负担,久而久之就会身心疲惫,反而会下堕得更快。所以,我们不能走极端,不能用力过猛。
佛打了一个比喻,就像弹琴,琴弦不能过松,也不能过紧,琴弦过松就弹不出声音,过紧就会绷断。我们念佛也是如此,要求过高就会很紧张,要求过松就会懈怠、放逸,就会随着业力走,慢慢地信仰就没有了。所以,我们要保持信仰稳定、持续,不松不紧,在持续当中就会有进步。比如,今天念一千声,明天想多念一点儿,后天累了,想休息一下,就少念一点儿,这都是正常的,我们是根据自己的身心来调整修学状态,不是根据修行多少来决定自己该怎么生活。
有人说“既然念一声也能往生,那我就念一声,然后就去做其他事”,这就是主次颠倒了,把信仰当成次要的,认为世俗生活更重要。其实,信仰才是最重要的,世俗生活是次要的。信仰决定之后,怎样把信仰落实在生活当中呢?生活可以调整,但信仰必须是稳定的,这样就不会出问题。
我们学净土法门,要逐渐走向稳妥的方向。这个稳妥包括两方面,一是行为的稳妥,二是心性认知的稳妥。有的人知见出问题之后,行为也跟着偏了;有的人是行为偏了,知见偏没偏不知道,因为别人无法了解他的真实想法,而且有时候也不能仅仅依据行为来衡量一个人。像禅宗的祖师,有的开悟之后就跑到酒肉场所去了,看他的行为好像偏了,但他不是为了满足习性,而是检查自己修行如何。
所以,要判断一个人是安心还是放逸,只有自己才能判断,要根据自己以前和现在的表现来判断,别人是无法判断的,因为别人不了解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