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厌秽须舍至究竟”
问:蕅益大师讲厌欣,说“厌秽须舍至究竟,方无可舍。欣净须取至究竟,方无可取”,但凡夫都是虚妄心,总会有偷心,比如我现在说“我彻底归命阿弥陀佛,我要求生极乐世界”,但是遇到境缘,内心还是会受影响,偷心是死不尽的,也难以做到“舍至究竟”。请问师父,“舍至究竟”的本质是什么呢?
答:我们不能用通途法门的理论来理解这个取舍,如果是通途法门的取舍,就涉及心性的问题,就会落入断除烦恼、习气当中,那样就变成一种修行方法了。这里的取舍不是修行的概念,而是观念的转变。究竟的取舍就是舍娑婆秽土,取极乐净土,求往生,不留恋世间。取极乐净土,怎么取呢?就是念佛,愿意往生,一向念佛,这就取舍到究竟了。
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里讲“唯一佛界为所缘境”,我们信仰净土法门,愿意往生极乐世界,我们心中所缘的对象就是阿弥陀佛,只有这一尊佛,没有别的,只取阿弥陀佛,只安住于名号,其他的都不要了,这就是究竟舍、究竟取。舍到究竟,就是什么东西都舍完了,只剩一句佛号;取到究竟,就是取到佛的境界,这是最高的境界。
凡夫都是虚妄之心,都是造罪凡夫,无始劫来都没有了生死,所以不可靠,要舍弃。蕅益大师讲“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秽”,因为我们是造罪凡夫,既然如此,就要舍弃自己,因为自己靠不住。所谓“舍弃自己”,不是说让自己从凡夫变成圣人,不是那个意思,而是说不靠自己,不需要依靠自己,把凡夫之心抛在一边,只取阿弥陀佛,因为自己靠不住,只有阿弥陀佛靠得住,所以要“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这就是取佛。
所以,这个舍不是修行上的舍,不是说“我的功夫够了才能舍下来”,不是的,而是观念的转变,就是不靠自己,不依托自己,因为自己是虚妄、染污的,我们在轮回的世间没办法解脱,所以知见要转过来,要依靠阿弥陀佛。怎么依靠呢?理论上就是归命佛,行法上就是念佛,念佛即是佛,念佛即成佛,这样就舍到究竟、取到究竟了。
不仅要把娑婆世界舍了,连声闻、缘觉、菩萨法也舍了,只取成佛之法,这就叫“唯一佛界为所缘境”,只以佛作为所缘的对象。那么,我们的增上缘就是这句佛号,内心安住于佛号就是取舍究竟。至于说“我还有妄念、烦恼”,重不重要?不重要了,因为不是靠断除妄念、烦恼,而是要转变观念,也就是不顾水火二河,正念直来。有妄念、烦恼,也不用管它,不理它,安住在名号当中就可以了,这就是取舍究竟。
问:修行方法是念佛,目标是只求往生,不求开悟,这样理解对吗?
答:肯定是只求往生,净土宗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往生,没有“开悟”一说。当然,有时候为了方便引导,也会说“念佛就开悟了”,蕅益大师就说“悟后不愿往生,敢保老兄未悟”,如果念佛求往生,就说明已经开悟了,至少比其他人悟得多一点儿。
以净土法门来讲,接受这个法门、念佛求往生就是开悟,因为这是佛的知见、佛的境界,当然是开悟了,而且是大彻大悟,这就是明信佛智,明信佛智还不算开悟吗?只不过净土法门不用“开悟”这个词,否则就会跟通途法门混淆,净土法门只是从事上来讲,我们相信佛力、求往生就可以了。
问:这个“悟”可以理解为悟得往生之理吗?
答:往生之理就是成佛之理,就涵盖了通途法门的开悟。蕅益大师讲“较彼顿悟正因,仅为出尘阶渐,生生不退,始可期于佛阶者,不可同日语矣。宗教之士,如何勿思”,禅宗的开悟,哪怕是顿悟,也只是出离三界轮回的一个阶梯,还需要慢慢修行。净土法门是凡夫例登补处,这就不是一般的开悟了,虽然还在凡夫的位置,但是已经得到一生补处的果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