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以前听别的法师讲善导大师和蕅益大师的净土思想,都是从两者差别的角度来讲的,如何从两者共性的角度来理解蕅益大师的净土思想呢?

答:学了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再了解蕅益大师的净土思想,我们这次讲解《弥陀要解略注》,主要是从共性的角度来讲的,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让大家对净土法义的理解更稳当,二是增加一种理解净土法门的思路,所以我们就从共性的角度来讲解。

了解两者的共性之后,接引众生就很方便,就多了一个渠道;如果总是讲两者的差别,讲多了别人听着就不舒服,就会说“好像总是我比你低一点儿”,所以我们就讲共性,大家都一样。

而且,善导大师和蕅益大师的净土思想确实有共性,我们着重讲共性,别人能够理解、认可,这样他就进来了,进来之后差别的地方就不重要了,因为站在净土法门内部讲差别,就是让大家在理性的状况下,心平气和地理解法义之间的差别。反过来讲,如果总是讲差别,会起到什么作用呢?就会引起斗诤和分别。如果是理性的人,他不辩论,那还好一点儿;如果是斗诤坚固的人,矛盾就起来了。所以,弘法者就要考虑这个问题,要知道如何化解对方的抵抗心理,弘法的目的是让他信受净土法门,结果他反而抵抗了,这就达不到效果。

想让对方信受净土法门,首先要看他是什么根机,如果他对你很尊重,很信仰,那你怎么讲都没问题,因为他把你当成善知识,无论你讲差别还是讲共性,他都能听进去。如果他不把你当成善知识,他只是一个旁观者,听你怎么讲,那他就有一个尺度、标准,他就会评判你,这时候你讲话就要有分寸,要考虑是否会引起他的烦恼、瞋恨心、斗诤心,否则就不是弘法,而是是非之争、法义之争、门户知见。

当然,每个人的经历不同,用心不同,想达到的效果也不同,所以每个人都可以自由选择,不是一定要如何。我们也可以借助前车之鉴,一是看净土宗的演变史,二是看其他宗派的演变史,从中体悟并感受如何将佛法贯通到人心当中,这是每个人都要用心的。

弘法的人都知道,并不是把理论讲得很高深、口气很大就能服众,如果因缘不成熟,宁可不讲。所以,对于机和法的契合度,每个人的把握不一样,不是说哪个就是最好的,只要契合了就好。

比如我们劝人念佛,今天劝了一个人,两三句话就解决问题了,对方很高兴地就接受念佛了,我们也很高兴;结果第二天碰到另一个人,我们讲了半天,他一句都没听进去,还跟我们吵起来了,那我们就要想一想,是不是我们的方法不对。我们只能找自己的毛病,不能找别人的毛病,可能我们讲的内容在应机方面有欠缺,没有契入对方的内心。如果只找对方的毛病,说“他有业障,他有烦恼,他学法不精”,那我们弘法就没有意义了。

我们弘法就是要化解对方的问题,怎么化解呢?首先我们要熏修法义,要了解不同祖师的不同观点,还要了解不同的时代因缘和众生根机,然后不断调整弘法的思路。

其实这个问题是长期存在的,这一代人存在,下一代人也存在,一直到法灭时期还会存在,不可避免,因为众生的知见不同,所以这个问题必然会存在。而且,即使按照蕅益大师的思路来理解,很多人也理解不了,蕅益大师明确讲了,净土法门是很多人都理解不了的,因为它是难信之法,“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而且“十方佛土无此名相,无此阶位,无此法门”,所以普通大众没办法理解。

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学习蕅益大师的净土思想呢?就是给大家提供一种思路,从而更好地认识净土法门,对自己学习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有帮助。如果学了蕅益大师的净土思想,发现对自己学习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没有帮助,反而有障碍,觉得两者之间有冲突,自己消化不了,怎么办?那就放下蕅益大师的净土思想,回到善导大师身边就行了,不用强求。

其实,这次学习主要是针对出家人,因为出家人要弘法,要面对不同的情况,了解一下蕅益大师的净土思想,对自身走好出家之路、提高辨别能力、拓展弘法利生的空间都有好处。

至于善导大师和蕅益大师不同的地方,我们不会讲得那么详细,否则有的人很难理解。如果想作比较,可以自己私下进行,比如讲到往生的果报,蕅益大师是怎么讲的,善导大师又是怎么讲的。

我们学法要善于作比较,我之前讲过,大家可以对蕅益大师的思想进行分类,比如他讲到“信愿、持名、极乐净土、同居净土、佛力”的地方,我们把它作分类,然后收集起来,看看他到底是怎么讲的,这样就能更好地把握蕅益大师的思想。还可以把蕅益大师和善导大师讲的同一个内容作对比,比如善导大师讲“三心”,蕅益大师讲“信愿”,这两个就可以作对比。这样纵横对比就有好处,既能看到相同点,也能看到不同点,至于不同点重不重要,还要进行判断。

举个例子,《阿弥陀经》分为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但是蕅益大师对这三部分的划分,跟一般的划分不一样,序分不一样,流通分也不一样,这就是差异。那么,这个差异重不重要呢?其实不是很重要,如果我们把它强调得过头了,就会出问题。也就是说,我们按照蕅益大师的划分来理解可以,按照一般的划分来理解也可以,没有太大的问题,只是代表各人对《阿弥陀经》的解读方式不同,只是一种理解方法而已,对念佛往生没有影响。

所以,我们面对差异,要从两个方面来判断:如果是法义之间的冲突,是对修行方法的误解,这就要详细分辨了;如果只是解释的角度不同,这就不重要,因为从古到今的解释不可能一模一样,所以这不算根本问题,可以依据,也可以不依据,都没有问题。所以,我们面对差异要有眼光,要有判断力,哪些差异不能忽略,哪些差异可以忽略,这是我们要用心思考的地方。

这次学习主要是在法义上辩论一下,先寻找两者的相通之处,至于不同的地方,会从体系和时节因缘的角度进行说明。从法义本身的清晰度来讲,善导大师讲得确实比较清晰,但是不能说蕅益大师讲得不清晰,只是各人的理解不同,有的人理解不了就容易误会,其实这就是体系不同,不是法义有问题。蕅益大师生在那个时代,他是不得已,只能走这条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