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念佛三昧为宗”
问:念佛三昧是很高的境界,一般人做不到,既然如此,善导大师还判《观经》以念佛三昧为宗,这应该怎么理解呢?
答:“念佛三昧为宗”,这句话出自善导大师的《观经疏》,他判《观经》以念佛三昧为宗。
“三昧”是佛教的通用名词,无论修什么行法,只要修行相应,就可以称为“三昧”,“三昧”就是“相应”的意思,就是有定有慧;如果只有禅定,没有智慧,就不叫“三昧”,只是禅定功夫而已。所以,“三昧”就是定慧等持,与法相应。
那么,善导大师判《观经》的宗旨是念佛三昧,这就显得非常高。以通途法门来讲,念佛三昧又被称为“三昧中王”,比一般的三昧还高。比如,学《法华经》的有“法华三昧”,学《楞严经》的有“楞严三昧”,学《华严经》的有“华严三昧”,行般舟的有“般舟三昧”,念佛就是“念佛三昧”。那么,念佛三昧是最高的,凡夫达不到这么高的境界。既然如此,善导大师为什么还判《观经》以念佛三昧为宗呢?我们要用善导大师自己的话来解释,这是最有说服力的。
善导大师在《观念法门》里讲到“口称三昧”,这个词非常重要,这就彰显出净土宗的宗旨,说明口称弥陀名号就是三昧。口称就是相续念佛,一向专念,这是从行法来讲的,这跟“三昧”有没有关联呢?既然善导大师讲了“口称三昧”,就说明有关联,说明专念佛就是三昧,这就叫“口称三昧”,这跟通途法门讲的“三昧”就不一样了。
为什么口称佛名也是三昧呢?凡夫都有妄念、烦恼,口称名号怎么就是三昧呢?这里面就隐含了深义,因为名号是佛的功德,念佛就跟佛的功德相应,既然相应,所以就称为“三昧”。我们口称佛的名号,就跟佛的本愿相应,这就是正定业,“顺彼佛愿故”,这就是靠佛力,所谓“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佛的功德当然是三昧了,而且是“三昧中王”。
蕅益大师讲“佛以大愿作众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众生多福德之缘,令信愿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所以称名念佛也叫作“三昧”,哪怕是凡夫念佛,也叫作“念佛三昧”。
既然是“口称三昧”,就说明我们要一向专念。虽然念佛本身会有间断,而且凡夫还有妄念,但净土信仰本身就是一种三昧,不会动摇,不会改变,犹如金刚。既然我们的信仰是恒定的,与法相应,而且可以究竟成佛,所以称为“念佛三昧”也不为过。
问:如果证得通途法门所讲的三昧,是不是就断烦恼了?
答:通途法门讲的三昧是有标准的,就是要跟法相应,比如法华三昧和般舟三昧肯定不一样,因为法义本身有差异,要求也不同。其实三昧有很多种,修任何一法只要相应,就可以称为“三昧”。通途法门解释“三昧”,就是定慧具足、定慧相融,这跟禅定还是不同的。所以,修法不同,所证的三昧就不同。
问:一向专念就是念佛三昧,那我们的念佛三昧跟善导大师的念佛三昧、观佛三昧相比,我们是不是只能算念佛三昧的行者,而善导大师是念佛三昧的证者?
答:观佛三昧是善导大师证得的,他先证得观佛三昧,转入念佛之后才有念佛三昧。念佛三昧不用证,本来如是,念佛本来就是三昧,所谓“口称三昧”。善导大师肯定是一向专念,所以他本身就有念佛三昧;观佛三昧是他自证的,在他念佛之前就已经证得了。
凡夫专修念佛就是念佛三昧,跟善导大师的念佛三昧一样,如果有差别,净土宗的宗旨就有差异了。只不过善导大师个人的境界很高,这是他个人的根机决定的,但是念佛都一样。
祖师打过一个比喻,黄金用绫罗绸缎包起来,它是黄金,用裹脚布包起来,它还是黄金。“绫罗绸缎”比喻根机好的人,他念的是这句佛号;“裹脚布”比喻根机差的人,他念的还是这句佛号。凡夫内心有染污,但是念的还是这句佛号,佛号功德就像黄金一样,没有差别,这就打消了我们对佛号功德的分别见。只要念佛,功德都一样,都是念佛三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