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心之体”
问:从通途法门来讲,心的安住之处就是心之体,而不是心之相,但是净土法门不这样讲,请问“心之体”应该如何理解?
答:“心之体”是指本性,就是我们的本有之心;“心之相”就是心性表现出来的外相。打个比喻,就像水和波,水是体,波是相。
我们学净土法门,从“能”的角度来讲,我们要安住于心之体,无论是信、愿、行,都要安住于体性,因为体性是恒常不变的,而不是安住在相上,因为相会变化。比如我们念佛,念佛的数量会变化,有时候念佛,有时候没有念佛,如果安心在生灭之相上,就无法安心。但是从心性的本体来讲,只要我们一信永信,一念永念,接受这句名号,心就定下来了,就不会改变,所以我们接受的是体性。
有的人又问:“我现在是真心接受还是妄心接受?”无论是真心接受还是妄心接受,只要接受就行,就不会改变。那么,从理论来讲,就是从体性上接受这个法,能信的是心性之体,而不是心性之相,心性之相是生灭的。比如我们信任一个人,就会一信永信,不会问:“这个心到底是真心还是妄心?”因为这个人的真实德行就能让我们相信,这就成了一个事实。
通途法门讲“能”与“所”,有能信之心和所信之法,能信之心是从体性来讲的,因为心性以体为本。心有体、相、用,最根本的是什么?就是体。一切万法都以“心”为本,心就是体。
问:唯识宗讲“‘信’者,谓于实德,深忍乐欲,心净为性”,这跟净土宗的信仰是不是一样的?
答:唯识宗讲的信仰,是理解法义之后产生的信仰,这叫“心所法”。净土法门的信仰不是靠理解理论,而是接受阿弥陀佛的功德,所以不能用唯识宗的“心所”来理解净土法门。虽然也可以把通途法门的理论套在净土法门身上,但是无法得出往生的结论。
唯识宗所信的是理论,净土宗所信的是阿弥陀佛的功德,这就是“心所”不同。既然“心所”不同,得到的利益就不同,信的内涵就变了。通途法门所信的只是理论,信仰之后就有一种理论认知;净土法门信仰的是佛力,相信有极乐世界,相信念佛能往生,得到的利益是“闻其名号,信心欢喜”,这就彻底安心了。通途法门能不能让我们彻底安心呢?不能,因为信了之后还要修行,这就是两者的差别,利益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