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回心”“依一心说信、愿、行”“极乐世界不出我一念心外”,这三个“心”有何区别
问:“一念回心”“依一心说信、愿、行”和“极乐世界不出我一念心外”,这三个“心”有何区别?
答:提问者关心的是,如果这些心都是真心,就没有问题;如果这些心都是妄心,就有问题了,就变成生灭法,因为妄心不能往生,这样就会担忧往生。其实,这还是在心上作意。
我们看净土法门,它没有详细分别这个心到底是真心还是妄心,但是我们闻法之后就会分辨到底是真心还是妄心,因为我们受通途法门的影响比较大。通途法门一定要讲清楚到底是真心还是妄心,真心才是真实的,妄心就是虚妄的。那么,以通途法门的理论来讲,就要回归真实,如果是虚妄的,就不能了生死,不能解脱,不能作为依靠。
但是,净土法门不讲真心、妄心,真心也好,妄心也好,都说得过去。其实凡夫也有真心,因为凡夫的心体是真实的,但凡夫所用的都是妄心,想往生的心也是妄心,想念佛的心还是妄心,因为真心没有显现出来。
但是,通途法门还讲“真妄不二”,妄心和真心是不二的,我们现在把它们分成两个来讨论,就会出问题。如果分成两个心,妄心就是生灭法,用妄心求往生,怎么能往生呢?这就导致了新的问题。所以,我们学净土法门不能这样思维,如果分辨真心、妄心,一大堆问题就出来了,就会很缠绕,难以解决。
净土宗的祖师不会理会这个心到底是真心还是妄心,所有的祖师都讲“你只要发往生心就可以了”。那么,往生心到底是真心还是妄心呢?不重要,重要的是愿意往生,这才是根本,即使是妄心,只要愿意往生就可以了,没必要在这方面用心思,因为我们连真心都理解不了,只是知道一个概念而已。
那么,真心到底是什么呢?在证悟之前,谁也不知道真心是什么,所以谈来谈去都是空的,都成了妄心,因为我们不了解真心的状况,只是知道这个概念而已,所以纠结这个心是真还是妄已经没有意义了,只要愿意往生、愿意念佛就行了,这就超越了真心、妄心。
我们只有学习蕅益大师的《要解》才会涉及“心”的问题,但是我们之前也讲过了,蕅益大师讲“心”,不是让我们落入“心”中,而是让我们超越“心”,回归净土法门,回归念佛,无论是真心还是妄心,只要念佛、愿往生就可以了,这样就能解决生死大事。
举个例子,就像爬山,从山下到山顶,中途会看到很多风景,这些重不重要?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到达山顶。我们在生死当中,最重要的是怎么往生、怎么解脱,如果分辨真心、妄心,就等于关注中途的风景。
我们学净土法门,目标和方法要非常清晰,目标是往生西方,方法是念佛。蕅益大师立信愿持名为宗,我们就要守住这个宗旨,否则就会偏离方向。善导大师讲念佛三昧为宗,虽然用词不一样,但是大方向一样。所以,我们要先稳定这个宗旨,如果这个宗旨没有扎根的话,就会偏离方向。
至于“依一心说信、愿、行”,这样讲的目的是什么呢?不在于凸显“一心”,而是要说明信、愿、行跟心是一个整体。也就是说,我们心里有信、愿、行,虽然信、愿、行是三个,但是都离不开我们的一心,所以一念回心,信、愿、行都在其中了。如果再分辨这个心到底是真还是妄,就会出问题。
通途法门讲的“心性”,这个概念我们要善于理解,善于运用,还要善于超越,不能停在那里,否则就会出问题。净土法门是直接超越它,不管它,所以愚夫愚妇反而更容易得利益。印光大师讲,净土法门“唯上智与下愚而不移”,为什么?上智之人能理解、运用、超越,下愚之人是直接超越了,所以这两种人更容易契入净土法门。中间的人,如果在理解、运用方面过不了关,就不要思考这个问题,就直接超越,回到净土法门的本位。
当然,有的人早期学通途法门,就会比较缠绕,觉得这个问题非常重要,说:“为什么净土法门讲的总是跟其他法门有碰撞呢?”这就要回到蕅益大师那句话了,就是“死尽偷心”,这就是偷心。我们不要总是在理论上纠缠,哪怕理论理解不了也不是问题,如果纠缠于理论,就会担忧往生,动摇念佛,动摇净土信仰。
通途法门的理论太多了,如果纠缠于理论,就会导致我们的净土信仰出现偏差、误区,不能完全仰仗佛力,不能完全依托一句名号。名号是无漏的,凡夫的理解是有漏、有限的,如何避免这个问题呢?有怀疑、有烦恼怎么办呢?还是念佛,还是相信念佛能往生,净土信仰依然不动摇,这样就没有漏洞了。
蕅益大师讲“正智、庸愚两不思议”,“正智”就是有智慧的人;“庸愚”就是愚痴的人;“两不思议”,有智慧的人能进入净土法门,愚痴的人也能进入净土法门。法然上人讲“还愚痴生极乐”,这都是祖师的经验之谈,因为我们靠智慧理解净土法门确实有难度,到了一定程度就理解不了了,这时候就要“还愚痴”,回到净土法门的本位,念佛求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