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全靠他力
问:蕅益大师讲“死尽偷心”,如果带一点儿自力,有什么不好呢?我觉得也能往生啊,全靠他力有什么好处?
答:坐飞机的时候要不要靠自力?
问:坐飞机是为了到达极乐世界,但如果坐飞机的同时做一些其他的事,比如养生方面的,身体就能更好,走得就更洒脱,不会病歪歪的。
答:这还是理解有问题。净土法门讲“死尽偷心,一心归命,仰靠他力”,如果问“仰靠他力的同时能不能带一点儿自力?带自力有什么不好?全靠他力有什么好处”?这就是对他力和自力不了解。
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是自力,什么是他力。所谓“自力、他力”,有一个前提,就是能了生死,能解脱,甚至能成佛,这才能称为“力”。如果靠自己的力量能解脱,最终能成佛,这就算有自力。如果没有这个能力,就不叫有自力,只是种善根,积累资粮。这在《往生论注》和《印光大师文钞》里都讲到了,可以自己看,慢慢体会。
印光大师讲“大家要晓得,仗自力修持,自有何种力?但是无始以来的业力”,凡夫只有业力,哪里有自力可言呢?我们没有能力断烦恼、了生死,最多就是行善积德,但是这些不足以称为“自力”。佛教讲的“自力”是针对了生死、解脱来讲的,最低也要超出轮回,超出三界,这才算有自力。
那么,靠他力有什么好处呢?自力是因位,他力是果位,果位就包含了因位的一切力量,佛力就包含了一切自力功德,而且超越自力功德。如果靠自力修行,修多少功德就有多少功德,比如凡夫行善积德,修散善只有散善的功德,修定善只有定善的功德,修小乘只有小乘的功德,修大乘只有大乘的功德,总之都是不圆满的。如果靠他力,一开始就是圆满的,因为他力就是佛力,我们是仰仗佛的力量。
在净土法门里,“他力”就是特指阿弥陀佛的愿力,阿弥陀佛的愿力是真实不虚的。我们的自力只是一种妄念,并没有真实的力量。靠佛力的好处就是能往生,能解脱成佛;不靠佛力的弊端就是继续轮回。那么,既靠佛力又靠自力行不行呢?如果认为这样更好的话,就说明佛力不圆满,加一点儿自力才圆满,这就是否定佛力。
问:我相信念佛就能往生,不需要加自力,但是我念佛的时候追求功夫,希望念得更清净,或者能开悟,这样可以吗?
答:这还是不了解佛力,真的靠佛力之后,就没有这个心思了;如果靠功夫,就会落入自力:这就是两种选择。不能说“我既靠佛力又靠自力”,净土法门没有这种说法。但是可以说“我靠自力,然后再靠佛力”,比如修清净心,修功夫,想开悟,先靠自力修行,后来发现自力不够,这时候再靠他力。
也就是说,靠自力修行的人可以靠他力,靠他力的人不可能再回去靠自力。靠自力修行的人不了解他力,所以就是先靠自力修行,最后归入他力。像禅宗归入净土,天台宗归入净土,还有其他宗派的人修诸行,然后回向求往生,这就是靠自力修行,最后发现靠自力无法成就,所以就靠佛力往生,这就是自力加他力。如果已经靠他力了,不可能再回头加自力,这两个概念要分清楚。
有人说:“我知道靠佛力往生,但是我顺便修点儿功夫不行吗?”不是不行,而是没必要。如果对功夫还有执着,就跟他力相背离;既然靠他力了,就不需要有这个观念了。蕅益大师讲“故即以执持名号为正行,不必更涉观想、参究等行。至简易,至直捷也”,持名就不需要其他的,因为名号已经包含一切了,所谓“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还需要靠自力的功夫吗?不需要。
有人说“我想清净念佛,所以想追求念佛的功夫”,想清净念佛没有问题,自己念佛,怎么念都可以,但是在观念上还是靠他力,所以我们对净土法义的理解要通透。
真正全仗他力之后,无论怎么念佛都是他力,无论念得多还是念得少,无论集体念佛还是个人念佛,都是靠他力。净土宗的祖师讲,靠他力的人,一天念十万声佛号也是靠他力;靠自力的人,一天念一声佛号也是靠自力。这就讲得很实在。我们是靠自力还是靠他力,不是看功夫,而是看我们的观念和认识。如果靠他力的话,每时每刻都是靠他力,因为我们已经一心归命阿弥陀佛了。不能说“我一只脚踩在自力上,一只脚踩在佛力上”,净土法门没有这种观念。
问:以念佛来讲,就是不顾自心,不主动想什么,是不是这个意思?如果我有其他的心,比如念佛的时候用十念法,这是不是自力?
答:念佛就是不假造作,不假思议,不涉施为,也就是法尔自然地念佛,相信念佛决定往生之后,就自自然然地念佛。念佛不用加任何个人的观念,有一种说法叫“白木念佛”,自己是什么根机,就以什么根机念这句佛号,这就可以了,不需要夹杂其他观念。有人提倡持戒念佛、清净念佛、行善积德念佛,这就是在念佛之外增加内容了。
还有一种说法叫“不插助念佛”,就是念佛不需要增加任何观念、想法,只是念佛。蕅益大师讲“但持名号”,“但”就是“只”,只念这句佛号,不需要增加任何东西,否则我们自己的想法就出来了。
所以,念佛很简单,很自然,就是念六字名号。善导大师讲,念佛就是口称佛号,它的依据来自《观经》。既然是口称佛号,就不用自己作意,不需要动心思,也不用思考:“我用什么方法念佛更好,更摄心,更有功夫,更清净?”动这些心思,就是在看自己这一面。
当然,印光大师提倡十念法,边念边听,这是因为有的人内心太散乱了,漫无目标,对法义也不深入,所以就用这种方法念佛。如果对法义深入了,净土信仰非常稳定,念佛安心,这时候可以摄心,也可以不摄心,无可无不可,怎么念都可以。
举个例子,比如骑自行车,还不熟练的时候,就会很谨慎,很小心,生怕摔跤,随时都处在高度警惕的状态。如果技术很好的话,就无所谓了,很放松,怎样骑都不会倒,完全能驾驭自行车,心态很放松。
同样,全靠他力念佛就是顺着这句佛号来念,这就可以了,怎么念都可以,行、住、坐、卧都可以念,喜欢打坐念佛也可以。我曾经遇到一个居士,他不喜欢打坐念佛,一个人在家里也没法念佛,只有走到大街上才能念佛,所以他每天就在大街上散步,在动中念佛,边走边念佛,念得很欢喜;如果让他回家坐着念佛,他反而念得很浮躁。
也就是说,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根机念佛,喜欢用什么方式都可以。其实方式不重要,重要的是念佛,如果把方式当作重点,就背离念佛了,就会人为地增加内容。我们就是“白木念佛”,法尔自然地念佛,像愚夫愚妇一样念佛,这就可以了。
当然,这可能有点儿难度,因为凡夫习惯了用心思,如果不用心思,就觉得对不起自己,说:“这样会不会放逸自我?念佛也没有什么感觉啊?”这都是我们的妄想,念佛就要放下这些。
有的人喜欢讲感应,讲念佛的法喜、受益,当然,对没有念佛的人讲这些有好处,可以吸引他念佛,但是感应讲多了,比如见光,见相好,瑞相多了就会出问题,他就会执着感应,拼命追求感应,虽然他也会拼命念佛,但是目的改变了,多念佛是希望更清净,这跟净土法门的宗旨就背离了。
净土法门讲信愿持名,念佛的目的是求往生,而不是求瑞相、求感应。所以,“信愿”就楷定了我们念佛的方法,我们是以信愿之心来称念名号,而不是以求功夫、求清净、求感应、求福报的心来称念名号。
儒家讲“求其放心而已”,其实我们念佛也是“求其放心而已”,心要“放”,而不是“收”。传统的观念都是“收”,六根要收回来。但是我们学净土法门,可以换一种思维,就是“放”,把心放出去,而不是收回来。所谓“放出去”,就是交出去,把自己交给阿弥陀佛,不需要关注自我,只关注这句佛号,行、住、坐、卧都是“南无阿弥陀佛”,这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