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蕅益大师讲“极乐最胜,不在上三土,而在同居”,这句话应该怎么理解?

答:看《弥陀要解略注》第46页的黑体字,“夫上善一处,是生‘同居’,即已横生上三土。一生补佛,是位不退,即已圆证三不退。如斯力用,乃千经万论所未曾有”,既然是“千经万论所未曾有”,那么天台宗讲没讲呢?没讲。

再翻到第86页,看黑体字,“今云‘极乐世界’,正指‘同居净土’”,这里说“正指”,这就很明确了,极乐世界就是同居净土。

善导大师说极乐世界是报土,这个概念不一样。蕅益大师判极乐世界到底有几土呢?只有同居净土,没有别的。我们先不谈这两个名词是否相同,只讲蕅益大师对极乐世界的定位是同居净土,只有一土。但是后面又补充了一句,“亦即横具上三净土也”,下面还有小字,说“以上善俱会故”,因为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所以它横具上三土。

后面还有一个括号,里面的内容是蕅益大师自己讲的,这是非常重要的地方,他说“此论‘修德’,不论‘性德’”,这一点非常重要,也就是说,横具上三土是从修德来讲的。如果从本性来讲,所有众生的性德跟佛的性德都一样,因为法身相同。但是这里讲的“横具上三净土”是指修德,就是已经圆满显现的修德。

“此论‘修德’,不论‘性德’,性德则一切微尘,法尔具足四种净秽佛土”,从性德来讲,众生的佛性本来就具足四种净土。

“今约信愿行三,弥陀名号不可思议故,能令凡夫所感同居极乐,最极清净也”,所谓“最极清净”,清净到什么程度呢?“此则十方佛土所无,极乐同居独擅,方是极乐净土宗旨”,这是十方佛土都没有的,唯有极乐世界独有。既然十方世界都没有,唯有极乐世界独有,那是不是天台宗所判的“四土”概念呢?明显不是,已经远远超出了“四土”的概念,但是也没有违背天台宗的名相,依然是用天台宗“四土”的名相来解释的。

再看112页第三行,“一往分别”,下面讲了“同居、方便、实报、寂光”。“一往分别”就是按照天台宗的“四土”来分别。后面讲“然同居众生”,“然”是转折,这就回到净土法门了。“然同居众生,以持名善根福德同佛故,圆净四土,圆受诸乐也”,还是讲“同居众生”。这句话下面有小字,说“方是极乐净宗”,这才是极乐净土的宗旨。

下面讲“复次”,就是进一步说明。“极乐最胜,不在上三土,而在同居”,为什么?“良以上之,则十方同居,逊其殊特”,“十方同居”就是他方佛土的同居土。如果跟极乐世界的同居土相比,他方佛土的同居土就要逊色,而极乐世界的同居土最殊胜。这是跟其他净土的同居土相比,说明极乐世界的同居土具有优势。

另外,极乐世界的同居土还有一个优势,就是“下又可与此土较量,所以凡夫优入而从容,横超而度越”,“此土”就是娑婆世界。蕅益大师判极乐世界是同居土,这是针对凡夫来讲的。天台宗判极乐世界有“四土”,最低的是凡圣同居土,这是凡夫可以往生的,这样就解决了凡夫往生的问题,所以说“凡夫优入而从容,横超而度越”,凡夫可以悠然自得、从容自在地往生,用意在此,说明同居土跟凡夫挂钩,凡夫可以直接进入同居土。但是凡夫往生同居土之后,又超越了十方佛土的同居土,这就更高了,就从最低来到最高。所以,蕅益大师判极乐世界是同居净土,这个名称就兼顾了两种功能。

善导大师判极乐世界是报土,如果用其他宗派的眼光来看,报土是很高的,凡夫够不着,这样凡夫和报土之间就没办法搭建一座桥梁。但是,蕅益大师判极乐世界是同居土,就把凡夫和报土之间联系起来了。

善导大师解决了凡夫入报的问题,他判极乐世界是报土。而蕅益大师把极乐世界判为同居净土,并不是把极乐世界的境界降低了,只是改了一个名称。

善导大师说:“问曰:彼佛及土,既言报者,报法高妙,小圣难阶;垢障凡夫,云何得入?”报土是很高妙的,连小乘圣人都难以往生,垢障凡夫怎么能往生呢?“答曰:若论众生垢障,实难欣趣;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这么高妙的报土,只有靠阿弥陀佛的愿力才能往生,否则是往生不了的。这是善导大师的思路。

蕅益大师是另外一种思路,他没有把极乐世界判得最高,反而判得最低,只是同居土,这是顺着凡夫的根机来讲的,这样凡夫就能往生同居土。但是,极乐世界的同居土跟其他佛土的同居土又不同,往生之后就超越了其他世界的同居土,就可以横生上三土,圆净四土,圆受诸乐,圆证三不退,都是圆满的。

讲到这里,有的人又问了:“既然都是圆满的,那么是往生之后当下就证得,还是过一段时间才能证得?有没有时间概念?”我们继续看蕅益大师的解释,翻到179页,看最后一行:“唯极乐同居,一切俱非,一切俱是。十方佛土,无此名相,无此阶位,无此法门。非心性之极致、持名之奇勋、弥陀之大愿,何以有此?”这就把道理讲出来了。

“唯极乐同居,一切俱非”,极乐世界的境界,用其他任何教理都解释不了,不在其他任何教理之内,没办法用语言来表达。

“一切俱是”,但是也可以用任何教理和语言来解释,可以用同居土来解释,可以用方便土来解释,可以用实报土来解释,也可以用寂光土来解释,因为“一切俱是”。如果只是同居土、方便土、实报土,不是寂光土,不具备佛的功德,那就不叫“一切俱是”了。

“十方佛土,无此名相,无此阶位,无此法门”,这到底是什么呢?通途法门就解释不了了。既然十方佛土都没有这样的名相,也没有这样的阶位,极乐世界的同居净土到底是什么阶位呢?是不是天台宗讲的“四土”之一?明显不是,因为十方佛土当中没有这样的阶位,所以它跟天台宗讲的“凡圣同居土”肯定不是一个概念。那么,是不是天台宗讲的“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净土”呢?也不是。其实,说是也可以,说不是也可以,因为“一切俱非,一切俱是”。对小乘众生来讲,就是方便有余土;对菩萨来讲,就是实报庄严土;对佛来讲,就是常寂光净土;对凡夫来讲,就是凡圣同居土。这样,很多问题就解决了。

所以,蕅益大师的解决方式跟善导大师不一样,善导大师更直捷了当,定位很清楚,极乐世界就是报土。但是善导大师讲的“报土”跟天台宗讲的“实报庄严土”不是一个概念,善导大师讲的“报土”是酬因报土,就是酬偿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之因而得到的果报之土,也就是佛土,如果用天台宗的理论来对应的话,就相当于常寂光净土。但是常寂光净土不讲报身,只讲法身,所以两者之间也不能完全画等号,只是境界高低大致相同,都是佛的境界。

“报土”是从相上讲的,“常寂光土”是从性上讲的,这两个概念不同。常寂光显现的相就是报佛、报土。也就是说,圆满报身和清净法身是对应的,如果报身不圆满,就是菩萨的实报土,也就是天台宗讲的实报庄严土。

天台宗讲的“实报庄严土”是从修行功德的角度来讲的,破一品无明就证一分法身,就见到一分报身佛和一分报土。也就是说,菩萨也能见到佛的报土,但是不圆满,所以叫“分证”。

凡是靠自力修行的,只能分证常寂光土,比如初地菩萨,破一品无明,见一分法身,然后就证得报身、报土,这就是分证常寂光土,只证得一部分,不圆满。但是我们看蕅益大师的解释,他说极乐世界是同居土,但是又无法用通途的理论、名相和阶位来说明,这到底是什么呢?后面就说:“非心性之极致、持名之奇勋、弥陀之大愿,何以有此?”

“非心性之极致”,蕅益大师为什么要判实相为体呢?为什么要讲“寂照不二,身土不二,性修不二,真应不二”呢?就是要说明一个道理,只有极致的心性才能得到这样的果报,只有实相究竟圆满的理论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如果没有这种理论,极乐世界的同居净土就不成立了。正因为实相究竟圆满,所以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感所感、能应所应、能说所说、能赞所赞,等等,都是心性的极致,都是实相正印。有了实相正印,大家都能往生同居净土,所谓“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没有“二处”,只有“一处”,这跟心性的极致相应。

“持名之奇勋”,“心性之极致”是理体,“持名之奇勋”是凡夫的事修。如果理体不能发挥作用,它就是空洞的,现在通过执持名号,就显示出理体奇特的功德,而不是普通的功德。

那么,“持名之奇勋”是从哪里体现出来的呢?是从“弥陀之大愿”体现出来的,因为有了弥陀的大愿,才有名号之奇勋;如果没有弥陀的大愿,就没有名号之奇勋。

所以,能往生同居净土,就是因为有这三个理论作为支撑,一是“心性之极致”,二是“名号之奇勋”,三是“弥陀之大愿”。这三个再简化一下就是两个,就是“心性之极致”和“弥陀之大愿”,“弥陀之大愿”后面可以加一个括号,注明“名号功德”。“心性之极致”是通途教理所讲的,“弥陀之大愿”和“名号之奇勋”都是净土法门所讲的,只有名号的功德才能彰显出心性的极致,否则心性的极致就彰显不出来。这样,蕅益大师就把通途法门和净土法门结合起来了。

再看后面讲的,“‘一生补处’者,只一生补佛位,如弥勒、观音等”,一生补佛位就跟弥勒菩萨、观音菩萨一样。

“极乐人民,普皆一生成佛,人人必实证补处”,这是对“一生补处”的解释。

后面还有一段黑体字,“嗟乎!凡夫例登补处,奇倡极谈,不可测度。《华严》所禀,却在此经。而天下古今,信鲜疑多,辞繁义蚀,余唯有剖心沥血而已”,这就讲到极处了。

读到这里,有的人会有疑问,说:“这里讲的‘一生补处’,是指往生之后就是一生补处,还是要等很长时间呢?”大家翻到269页,看蕅益大师解释“不可思议”,有五种含义。

一是“横超三界,不俟断惑”,就是不靠我们的力量断惑、断烦恼,直接超出三界。

二是“即西方横具四土,非由渐证”,不是渐次证得的。像天台宗讲的“四土”就是渐证,但是净土法门不是渐证,而是顿证。

三是“但持名号,不假禅观诸方便”,从行法来讲,只要称名就可以了。

四是“一七为期,不藉多劫多生多年月”,说明时间很短。

五是“持一佛名,即为诸佛护念,不异持一切佛名”。

下面是总结,“此皆导师大愿行之所成就,故曰‘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不可思议功德”是不是我们修来的?不是,而是阿弥陀佛的功德。四土的功德都不是我们自己修来的,不是说“我要慢慢修行,我往生之后要达到一生补处,还需要时间,要靠自己的力量修到一生补处”,不是这样的,否则就是自力修行了。所谓“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这里有一个“利”字,这就说明所有的利益都来自阿弥陀佛的功德,无论是渐证还是顿证,都是阿弥陀佛的功德,不是我们自己的功德。

下面回到众生这边来讲,“又,行人信愿持名,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故亦曰‘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我们是把佛的功德变成自己的功德。

再翻到307页,看黑体字,这里也讲到同居净土,“复次,只此信愿,庄严一声阿弥陀佛,转劫浊为清净海会,转见浊为无量光,转烦恼浊为常寂光,转众生浊为莲华化生,转命浊为无量寿”,“只此信愿,庄严一声阿弥陀佛”,这是什么时候?就是念佛的时候。我们每念一声佛,就可以转劫浊为清净海会,我们现在念的这声佛号就是极乐世界的莲池海会。

“转见浊为无量光”,见浊就是烦恼,它是根本烦恼,但是只要念佛,见浊当下就转为无量光。

“转烦恼浊为常寂光”,大家注意这里的用词,天台宗讲的“常寂光”就是最高境界,就是佛的境界。我们的烦恼是什么时候转的?念佛就转了。转到哪里去了?转为常寂光净土,而不是转为同居土、方便土、实报土。我们当下念佛,当下就是常寂光。

“转众生浊为莲华化生”,当下就是莲花化生。

“转命浊为无量寿”,短暂的生命一下就变成无量寿了。

所以,下面就讲“故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乃诸佛所行境界。唯佛与佛能究尽,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九界当中靠自力修行的众生都无法信解,连等觉菩萨都理解不了。弥勒菩萨在《无量寿经》里讲“不敢有疑”,这就是从自力的角度来讲的,因为九界的众生都无法信解。

有的人听到之后就害怕了,说“那我怎么信解呢?连等觉菩萨都信解不了”。我们就全靠佛力,完全接受佛说的,彻底仰靠佛力。佛把果觉功德全体授与我们,我们就全体接受,这就叫“一心归命”。

再看319页的黑体字,“信愿持名一行,不涉施为,圆转五浊,唯信乃入,非思议所行境界”,这段话看起来很简单,其实非常重要,最重要的就是中间的两句,“不涉施为,圆转五浊”。

所谓“不涉施为”,如果想从同居土到方便土,或者从方便土到实报土,或者从实报土到寂光土,这就是有施为,“施为”就是修行,就是有所作为。

所谓“圆转五浊”,只要信受这句名号,称念这句名号,当下就圆转五浊,那还有什么高低之分呢?就没有了。如果还有高低,就需要施为,就需要努力修行。

有人说“我先往生,往生之后我再努力,从凡圣同居土到方便有余土”,但是蕅益大师讲“只图下品莲生,便是终身定局”。“只图下品莲生”容易理解,就是只要下品往生就可以了,认为自己根机很差,把自己定位为下品众生。“便是终身定局”怎么理解呢?就是说下品莲生就解决问题了,往生到同居土就已经圆满了。

前面讲的这几个点,大家贯穿起来看,然后自己领悟,能理解多少算多少。蕅益大师的著作比较多,想把它们都讲透确实很难,我们这次学习也只是以凡夫的知见来理解,能理解多少算多少。

蕅益大师解释净土法门,他是有立有破,先把通途法门的理论立起来,然后又把它破掉了。因为他是用天台宗的体系来注解《阿弥陀经》的,所以就要遵循天台宗的体系,先把天台宗的观点梳理出来,至于极乐净土是什么境界,他马上就转入净土法门来讲了。这就是告诉大家,通途法门的教理无法解释净土法门,因为净土法门有独特的地方。但是,如果他不先讲通途法门的教理,别人就会怀疑,说“你这样讲没有依据,跟通途教理相违背”,所以蕅益大师就先讲通途法门的教理。

比如我们看112页,蕅益大师先说“一往分别”,这就是先讲通途法门的理论,把极乐世界分为四土,即同居土、方便土、实报土、寂光土。但是下面马上就转了,说“然同居众生”,“然”就是转折,说明净土法门的理论跟通途法门的理论不同,通途法门把极乐世界分为四土,但净土法门不是这样的。蕅益大师说极乐世界是同居土,这跟天台宗讲的“凡圣同居土”不是一个概念,也不能用“四土”来定义。

那么,蕅益大师讲的“同居土”跟善导大师讲的“报土”是不是一个概念呢?这就看各人的理解了,如果把两位大师的思想拉通来看的话,其实这两个概念非常接近,没有差别。

当然,蕅益大师讲的不如善导大师直截了当,善导大师讲凡夫直入报土,这样我们就能少起分别念,既然是报土,就没有差别。蕅益大师讲极乐世界是同居土,但是这个同居土又横具上三土,这就很缠绕,就要了解通途法门所讲的“横、竖”的概念,这是理论问题,理解起来比较难,如果理解不了,就直接依据善导大师的解释。

善导大师讲凡夫往生报土,蕅益大师讲往生同居净土,其实是一回事。道绰大师讲,极乐世界的高低很难讲清楚,所以往生之前没必要争论,往生之后自然就知道了。

至于报土和同居土是不是一样的,能不能画等号,就看各人的理解了。如果觉得不能画等号,就根据各人的因缘,或者依据善导大师的解释,或者依据蕅益大师的解释,都可以。有人说:“如果依据蕅益大师的解释,会不会拉低自己对善导大师的认知呢?”果真如此的话,就直接回归善导大师的解释,相信凡夫入报,这样就不存在对比了。

我们学习不同祖师的解释,不一定非要会通、对比,目的是多一种理解方式,从而巩固自己原有的认知。另外,蕅益大师对其他知见的破斥非常有力量,我们可以借用蕅益大师的解释,来应对别人的问难。比如,有很多人认为极乐世界有四土,念佛的功夫不同,往生之后的品位就不同。关于这种观点,我们先不说它跟善导大师的思想违背,其实它跟蕅益大师的思想也是违背的。所以,当我们面对不同的净土观点时,完全可以用蕅益大师的解释来破斥。

我们弘扬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有一个前提,就是先破斥别人的观点,然后他才能接受新的知见。人都有先入为主的习惯,如果原来的知见破不了,他就会很坚持,无论我们讲什么都没用,就算告诉他善导大师是弥陀化身,他也不会理会。所以,不要以为把善导大师搬出来就能解决问题,不是那回事。

人都有天然的执着,这就是见浊。我们都知道有“五浊”,从修行的角度来讲,见浊是最麻烦的,因为一个人要转化知见,必须经过自己的消化、认可,或者善根好,缘分也好,听到之后就接受了。如果善根不够,缘分也不好,听到之后就会辩论,而且会引用经典、祖释来辩论。这时候,引用蕅益大师的解释就非常有说服力,为什么?第一,蕅益大师受大家认可;第二,蕅益大师对教理非常通达,随便引用一段解释,就能让对方信服。比如,有很多人不懂什么叫“实相”,但是蕅益大师解释得清清楚楚;有很多人也不理解什么叫“心性”,但是蕅益大师自称“名字位中真佛眼”,他是开悟的人,他对“心性”的解释就非常清楚;蕅益大师解释净土法门,也破斥了很多错误知见,而且破斥得非常有力量,对方的错误知见马上就转化了,这时候再接受善导大师的思想就容易了。

也就是说,有的人需要一个过渡阶段,如果我们了解其他净土宗祖师的解释,就能增长见识,面对信众的时候,就能善巧度化对方。如果一个人学的是蕅益大师或印光大师的净土思想,现在我们直接给他讲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他就会觉得我们在贬低其他祖师,或者不认可其他祖师,这样他心里就不服,他会认为我们独尊一人,把其他祖师都否定了。如果他学习蕅益大师的净土思想,而我们也刚好了解蕅益大师的净土思想,我们把蕅益大师的解释搬出来,他就觉得我们是同参道友,可以切磋一下,慢慢切磋之后,就能把他引入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

而且,我们理解了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之后,发现有的地方善导大师没有讲,但是蕅益大师的解释正好可以弥补。比如,善导大师没解释过《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像《阿弥陀经》里有一些名词、术语、文句、义理,我们应该怎么理解呢?这时候就可以看蕅益大师的解释,可以把善导大师和蕅益大师的解释拉通。

我们学净土法门,对法义理解多少,跟念佛往生没有关系。有的人念佛很安心,知道自己往生决定;有的人还有一些疑虑,没关系,只要继续念佛就可以了,往生之后都一样,都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如果非要争论不同理论之间的高低,这只有著书立说、建立理论体系的时候才是如此,这时候就要把理论讲清楚。如果只是私下探讨,就不需要争论高低,能理解多少算多少,如果不想看蕅益大师的解释,就直接依据善导大师。

所以,我们这次学习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对自己有益的内容就吸收,理解不了的内容就可以放下,专学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就可以了,这样就不会成为障碍,反而可以帮助自己理解净土宗的法义。

我们学净土法门,有时候还要超越祖师,回归经典。像善导大师、蕅益大师、印光大师,不同的祖师都有自己的体系,也有自己的解读,我们怎么理解呢?最终还是要超越祖师,回归经典,看净土三经的解释,这样就能避免对祖师产生偏见。

也就是说,我们学习祖师的著作,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就要对照经典,因为经典是最规范、最圆满的,经典就是标准答案,用经典来对照祖师的解释,看祖师的解释跟经典是否吻合,如果吻合,就按照经典的解释来理解;如果觉得经典跟祖师的解释不一样,自己消化不了,就先放到一边,等以后再深入。也就是说,我们学习法义要不断深入,能理解的就理解,不能理解的就放到一边,等因缘成熟了,自然就能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