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蕅益大师讲“离一切相,即一切法”,这句话怎么理解?

答:这是针对通途法门讲的。“离一切相”,就是说实相之体是离一切相的,它没有相。我们首先要知道实相无相,但是这个“无”不是“没有”,所以才说“即一切法”,它既离一切相,同时又贯通到每一法当中。“即”就是一体,不相隔,不相离,但是又不离一切相。

“实相”很难讲,禅宗为什么不讲这些名词概念呢?它是让我们自己参悟,因为“实相”很难用语言表达。后面还有一句话叫“强名实相”,只能勉强人为地安立一个名字,叫“实相”。

举个例子,比如这朵花,如果人类没有把它命名为“花”,我们看到它应该怎么讲呢?就没法讲了,因为没有名相,所以讲不出来。禅宗不安立名相,它只讲“这个、那个”,因为禅宗要破相。如果学教理的话,就要安立名相,所以就叫“实相”,让大家容易理解。而禅宗要破除众生对相的执着,所以就讲“这个”,那么“这个”到底是什么呢?就要靠悟性了,如果悟性高,就能悟到对方讲的是什么;如果悟性差,就永远都悟不到。

禅宗的语言都是暗语,它不会直接讲。有一个故事,有一位禅师很有名,有个人慕名而来,向他求法,问了一些问题,但是禅师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用一种暗示的方法,但是这个人没听懂,然后就离开了。过了三年,这个人才明白是什么意思,就回来感谢禅师,禅师就讲“如果当时给你说破了,就害了你”。所以,禅师不会直接说破,而是用暗示的方法,做一个动作,或者讲一句很简单的话,让对方自己去悟;如果说破了,可能就永远悟不了,就会执着一个观念。学佛法,最终就是要打掉所有的观念,离一切相。

学戒律是立相,每一条戒都是一法,执着一法就是立相。所谓“相”,不只是物质的外相,所有的法、观念、名词术语、义理都称为“相”。所以,“相”的含义很广泛,一切有为、有思想、有观念、有认知、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想得到的都是“相”,所以唯识宗也叫“法相宗”,“法相”就是一切法之相。

“实相”就是远离一切相,跟一切相都没有关联,同时又“即一切相”,因为一切相都是实相。这不容易理解,很难讲清楚。打个比喻,比如水和波浪,水离一切波,又即一切波。水不是波浪,所以说“水离一切波”,但是“又即一切波”,因为一切波浪都离不开水。这样讲,大家应该能理解,如果理解不了也没关系。

“实相”讲起来比较缠绕,能理解多少算多少。包括我们现在这样讲,也只是做文字游戏,没有实际意义,讲这些只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就是万法离不开实相。我们学净土法门,只要知道念佛能往生、念佛跟实相相应,就可以了。

所以,净土宗的祖师让我们老实念佛,因为他们理解这些道理之后,知道凡夫很难理解,他们花了很多心思,讲了半天,我们也听不懂,所以干脆不讲了,就说“你老实念佛吧”。但是有很多人不甘心老实念佛,所以祖师就从两边来讲:一方面让我们放下一切,老实念佛;另一方面还会告诉我们净土法门非常好,潜通佛智,暗合道妙,就算不求世间福报,也会自得世间福报。祖师就是通过这样的方法,让我们放下对法义的执着,放下个人的需求,让我们心甘情愿地念这句佛号,不会觉得自己念佛亏了。

为了达到这种效果,善导大师转变了一下方式,他讲机法两种深信,决定深信自身是罪恶生死凡夫,决定深信乘佛愿力必定往生。相信自己是凡夫,自己的想法、观念就通通放下了,不需要执着自己的东西,但是又不甘心做凡夫,怎么办?就要相信乘佛愿力决定往生,而且是直入报土,这样就满足了。

直入报土就是成佛,成佛是什么境界?等成佛之后再说。我们现在没有成佛,现在讨论成佛的境界,就是以凡夫之心测度佛智,只是讲文字,有时候连文字都讲错了。

所以,如果理解不了“心性、实相”等概念,就不用理解了,还是老实念佛。能理解也可以,但是理解之后最好不要跟净土法门相违背,还是要回归净土法门。如果理解之后反而增加了对净土法门的疑惑,怀疑很多事情,那就麻烦了,就成了知见上的障碍。蕅益大师是从通途的实相慢慢过渡到净土的实相,这样就不构成障碍;如果把净土的实相拉回通途的实相,那就成了颠倒之相。

有人说“念佛就是念自性弥陀”,这句话对不对呢?也对,但是这就会导致一个问题,就会说“我不用求往生了”,如果是这样的话,整个净土法门就被破坏了。所以,还是要看我们的用心:如果用心正,一切理论都可以用;如果用心不正,最好老实念佛,不然就会走入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