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悲智双圆之法,体用无二之道,生佛一体之用”
问:《弥陀要解略注》丛刊总序第11页讲“悲智双圆之法,体用无二之道,生佛一体之用”,这段话怎么理解?
答:这段话基本还是能理解的,理论方面就不多讲了,我简单补充一下。
想理解这段话,就要跟前面连贯起来,它不是孤立的,它是对前面一段话的总结。前面讲“净土法门理事圆融,究竟圆满,但为化度十方,尤其大悲于苦者,故所重在事不在理、在境不在心、在果不在因,特指方而立向”等等,然后又讲“于无方中说方所,于无相中立妙相,于无生中示往生也。以此而建立法化,摄归净土”,这就非常善巧方便了。
后面又讲“极方便而至真实”,“极”就是到极限,方便到极点了。我们度众生就要给人方便,让他接受,让他理解,让他做到,最简单的就是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这叫“极方便”。但是最后“至真实”,“至”就是“到”,通过最简单、最方便的方法获得最真实的果报,也就是成佛。
“所谓大圆镜智者,莫过于此”,“大圆镜智”就是佛教所讲的圆满智慧,这是唯识宗的一个词,净土宗一般不用这个词,这里是借用。佛的智慧像一面大圆镜,照天照地,一切万物都能在这面镜子里显现出来。也就是说,佛的圆满智慧就体现为“极方便而至真实”,这就是佛的圆满智慧。
正因为如此,所以净土法门是“因往生而证无生”。“无生”是通途法门经常讲的道理,“无生”就不是生灭法。有人说“你求往生,这还是有生有灭,还是不圆满”,其实“往生”和“无生”是一回事,往生之后就证得无生了,往生之前反而是“有生”。
“因见弥陀而明心性”,“见弥陀”是我们往生的目的,通过见佛而明了自己的心性,因为佛心和我心是不二的,我们想明了自心,只能通过见佛才能做到。
“因自成就而游化十方”,“自成就”就是自己往生成佛,然后就可以游化十方,度化众生,这时候自利、利他都圆满了。
“因往生而证无生”,这是从修行解脱来讲的;“因见弥陀而明心性”,这就回到自性了;“因自成就而游化十方”,这是从利益众生来讲的:这样,整个佛法就圆满了,不仅自己往生,证悟心性,还可以利益十方众生。
后面总结说“悲智双圆之法,体用无二之道,生佛一体之用,圆彰无遗”,这里用了三句话,总共有三对、六个概念。
“悲智双圆之法”,这里提到“悲”和“智”,这是一对概念。一般讲到“悲”就会讲“智”,讲到“智”就会讲“悲”,悲智圆满了才能成佛,稍微有一点儿不圆满就不能成佛。净土法门是悲智圆满之法,是阿弥陀佛的悲心和智慧成就的。四十八愿就是阿弥陀佛的智慧,同时四十八愿里又有悲心,阿弥陀佛以大悲心让十方众生念佛往生,所以净土法门就是悲智圆满的体现。
“体用无二之道”,“体”和“用”是一对概念,实相身和为物身就是体和用的关系。净土法门是体用不二的,佛号既是体也是用,阿弥陀佛成就了无量光、无量寿,又以无量光摄取众生,这就是体用不二。
“生佛一体之用”,“生”和“佛”是一对概念。名号能利益众生,因为名号本身具足体和用,所以众生念佛就跟佛成为一体。如果阿弥陀佛只是自己成佛了,成为无量光、无量寿,跟众生没有关系,那就不叫“生佛一体”了。所谓“生佛一体之用”,就是阿弥陀佛成佛的同时,众生和阿弥陀佛就成为一体了,这个功能就体现出来了。我们念佛之所以能往生,就是因为名号具备了“体用无二之道”,所以我们念佛就跟佛成为一体。
当然,通途法门也讲“生佛一体”,因为凡夫跟佛的本性是一体的,但净土法门讲的不是本性,而是名号功德让众生跟佛成为一体。“言‘南无’者,即是归命”,这就代表众生;“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我们归命阿弥陀佛,就跟阿弥陀佛成为一体。一遍上人讲“称念者,无佛亦无我,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没有我,也没有佛,因为已经成为一体了,所以就没有我和佛的区别了。如果还有我,还有佛,认为“我在念佛,佛来救我”,这就是“二”,就是对立的观念。
其实,我们念佛念到最后就跟阿弥陀佛融为一体了,没有区分,连“往生”这个概念都可以不要了,只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这就是往生,念佛就是往生,念佛就在佛光当中。有很多人还在寻找:“我怎么往生?”这就叫头上安头。
所以,这三句话包含了六个概念,“悲、智、体、用、生、佛”,这就把佛法的主要概念都讲完了,所以说“圆彰无遗”,整个佛法的理论都在净土法门里彰显出来了,没有遗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