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弥陀要解略注》丛刊总序的“净土宗之心要”当中提到了“报佛报土”和“凡夫入报”,请问善导大师讲的“报土”是什么意思?说极乐世界是报土有什么深意?这对净土宗的教理框架有什么影响?蕅益大师是否也有这样的解释?

答:这是四个问题:第一,善导大师讲的“报土”是什么意思?第二,善导大师说极乐世界是报土,有什么深意?第三,这对净土宗的教理框架有什么影响?第四,蕅益大师是否也有这样的解释?

“报佛报土”和“凡夫入报”是非常重要的概念。所谓“报佛报土”,就是判断阿弥陀佛是什么样的佛、极乐世界是什么样的净土,这就决定了我们往生到哪里的问题。

佛教讲法身佛、报身佛、化身佛,我们要先了解这三个概念。善导大师说阿弥陀佛是报佛,因为阿弥陀佛是“酬因报身”,酬什么因呢?这个因是什么呢?就是四十八愿,酬偿四十八愿所得到的果就是报佛、报土,也就是阿弥陀佛的果报之身和果报之土。

那么,这个“报土”跟天台宗讲的“实报庄严土”一样吗?不一样,天台宗讲的“实报庄严土”是菩萨境界,阿弥陀佛的报土是佛的境界,两者是有差异的。菩萨的报土只是分证,虽然也算报土,但是不圆满,而佛的报土是圆满的。

善导大师说极乐世界是报土,就说明阿弥陀佛已经成佛了,四十八愿已经圆满了。四十八愿是因,极乐世界、六字名号是果,这就叫“果报”,这是因果对应关系,说明极乐世界就是阿弥陀佛的功德成就的。

如果跟通途法门相比,这个报土就相当于常寂光土,常寂光土是佛的境界。当然,常寂光土主要是从法身的角度来讲的,不是从报身的角度来讲的。

那么,说极乐世界是报土,有什么意义呢?如果单纯讲报佛、报土,好像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就是讲佛的境界、佛的功德,这很正常,所有的佛国土都是佛的功德成就的,都是报佛、报土,这是佛自身的境界。但是,在净土法门里讲报佛、报土,这就跟“凡夫入报”有关了,这才是关键。如果“凡夫入报”这个思想没有讲出来,净土法门就没有优势了;如果不能确定“报佛报土”这个概念,凡夫往生到哪里就无法确定。

天台宗讲四土,凡夫只能往生到凡圣同居土,但是善导大师判极乐世界是报土,凡夫可以往生报土,这就决定了净土法门的核心思想,这才是最重要的地方。

极乐世界是报土,凡夫可以往生报土,这就标志着凡夫可以成佛,而且往生之后有没有品位的问题也解决了。如果极乐世界是报土,还有没有品位呢?就没有品位了。这么高妙的报土,凡夫能不能往生呢?能;靠什么往生呢?靠自己的能力不能往生,唯一的办法就是靠佛力。

善导大师之所以判释这个问题,就是因为古代有很多祖师大德都解释净土经典,这就涉及对极乐世界和阿弥陀佛的判释,以及众生往生到哪里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就会直接影响净土宗的地位,所以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当然,一般人觉得这里好像没什么理论,也没有解决我们心里的问题,其实它解决的不是我们个人心里的问题,而是解决了整个净土宗的核心问题。在善导大师之前,有很多人对净土宗的判法各不一样,当时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

第一,认为极乐世界是报土,但是凡夫不能往生报土,因为凡夫的能力有限。极乐世界是清净光明的净土,是四十八愿成就的,所以肯定是佛的报土,这在理论上是可以解释得通的。但是,这么高妙的地方凡夫怎么能往生呢?这在通途法门的理论当中就没有依据了,找不到答案。报土只有菩萨以上的人才能往生,菩萨至少可以分证报土,所以菩萨能往生。因此,通途法门认为往生非常难,原因就在于此。这么高妙的地方,一般人去不了,没有资格去,所以往生很难,凡夫无分。这是一种观点。

第二,如果说凡夫不能往生报土的话,但是经中又讲凡夫能往生,连五逆十恶之人都能往生,这就解释不通了,就要找到一种合理的解释,这时候“别时意趣”就出现了。所谓“别时意趣”,就是认为五逆十恶之人往生是佛的方便说,五逆十恶之人这一世念了十声佛,只是种下了往生之因,但是有愿无行,虽然有往生之愿,但是没有修行,功德不够,只能等下辈子再修行,到了有愿有行的时候才能往生。那么,要修行到什么程度呢?要跟报土的境界相应,修到菩萨的境界就能往生了。这是一种观点。

第三,认为凡夫能往生,但是往生的境界不高,因为凡夫的能力有限。如果凡夫往生的境界不高,这就出现一个问题,就是极乐世界也有比较低劣的地方,所以就判出了四土,或者判为报土和化土。这样判的目的是为了随顺众生根机的高低:菩萨的根机很高,就往生实报庄严土;阿罗汉就往生方便有余土;凡夫就往生凡圣同居土。

天台宗就是根据众生的根机和自力修行的深浅判出了四土,这种判法有没有道理呢?有它的合理性,它是按照自力修行的思路来判的。如果靠自己的力量修行,凡夫只能往生凡圣同居土;阿罗汉已经了生死了,就往生方便有余土;菩萨往生实报庄严土;佛在常寂光净土,因为佛是最高、最圆满的。这样就有高下次第,这就是很多人都在乎的品位问题,这样品位就出来了,就成立了。但是,这样能不能把净土法义讲透呢?还是没讲出佛力,这明显是自力。当然,天台宗这样判有一个好处,就是它认可凡夫能往生,只是品位不高。

善导大师判极乐世界是报土,凡夫能往生报土,这就是他“楷定古今”非常重要的一点。佛的境界很高,是报土的境界,但是凡夫可以直入报土,这就解决了所有众生的往生问题、成佛问题,就说明净土法门全仗佛力。既然如此,我们盯着自己有用吗?没有用,所以要把目光投向阿弥陀佛,因为极乐世界如此高妙,我们想使力都使不上。

有人说“我努力修行,我去闭关,我要心清净”,你能清净到什么程度呢?就算闭关三年不出来,清净心能修到什么程度?距离报土还非常遥远。我们那点儿功夫就像跳蚤一样,在地上跳一下,能跳多高呢?即使跳得再高,也只有几厘米而已。所以,想往生阿弥陀佛的报土,只有全仗佛力才行,没有第二条路。

当然,如果认为极乐世界的境界有高有低,往生之后有品位,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往生报土,只能往生凡圣同居土,这就叫“疑惑佛智”,就会生在边地。因为你自己认为不能往生报土,这个心就成了障碍,就会说“我修行差,境界高的地方我往生不了”。

有人说“阿弥陀佛,你给我找一个打扫卫生的工作就可以了,让我打扫卫生、打扫厕所都可以”,因为他认为自己修行不好,只要极乐世界有一个他的位置就可以了,只要能往生就可以了,这就是不敢相信佛力,更不敢相信自己往生之后能成佛。

净土法门的优势就在于此,就是凡夫直入报土,这是净土法门超越一切法门的地方,在其他任何法门里都没有凡夫直接成佛的,都需要漫长的修行,所以净土法门被称为“特别法门、横超法门”。

“横超”跟“竖出”相对。“竖出”就是一步一步往上走,比如一栋房子,我们从一楼走到顶楼,穿越房顶,这样就离开这栋房子了。“横超”就是从房子旁边打一个孔,从孔里钻出去,不需要一步一步往上走。所谓“一步一步往上走”,就是从人道到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超越三界,成为阿罗汉,然后发菩提心,修菩萨道,成为菩萨,再破无明,功德圆满之后就成佛了,这就叫“竖出”。“横超”就是从凡夫位直接到佛位,中间的欲界、色界、无色界,还有阿罗汉、菩萨,一下就超越了,不经历这些过程,直接成佛,这叫“横超”。

凡夫直入报土才能体现净土法门是横超法门、特别法门、直成佛道的法门,是圆顿当中的圆顿。蕅益大师讲,净土法门是“简易直捷,至顿至圆”的法门,这两句话非常有分量,大家好好理解。

所以,善导大师的这个解释意义非常广,一方面要破斥当时对净土法门的错误理解,另一方面要凸显净土宗的本义,还要给众生带来无上的利益。《无量寿经》讲“惠以真实之利”,真实的利益是什么?就是凡夫入报,这是最大的利益。凡夫不仅能往生,而且能直接成佛,这才是最大的收获。一般人连“往生”都不敢讲,“成佛”就更不敢讲了。

那么,善导大师这样判释,对净土宗的教理框架有什么影响呢?影响非常大。如果“报佛报土”和“凡夫入报”这两点不成立的话,净土宗就没有优势了,就跟其他法门没有差别。

一般人讲净土法门,都会跟其他法门拉通来讲,认为净土法门和其他法门一样,念佛要有清净心,要行善积德,要克制烦恼、习性。为什么会这么讲呢?这就是把念佛当作一种行法,跟其他行法的标准一样,所以念佛一定要改变习气,要断烦恼,不然念佛就没有意义,这样就把念佛降低了,跟普通的修行一样。这算不算净土法义呢?恰恰违背、障碍了净土法义。

在古代,障碍净土法义的情况也非常多,像“别时意趣”,还有其他宗派的一些思想,表面在弘扬净土法义,其实是在障碍净土法义。所以,弘法的人就要很谨慎,如果慧眼不开,表面在弘法,其实是在障法、破法,表面想让别人往生,结果却障碍了别人的往生,自己还不知道。

因此,善导大师讲“报佛报土”和“凡夫入报”,就把净土宗的大根大本确定下来了,这是核心、根本。如果不具备这两点,净土宗就没有意义了;这两点确定了,净土宗就立起来了。既然是凡夫入报,往生肯定就不成问题了,连报土都能去,何况是往生呢?

那么,蕅益大师是否也有这样的解释呢?从字面来看,蕅益大师没有这样的说法,但是在他的思想里也有这样的内涵。印光大师有没有这样的解释呢?也有,只不过一般人不容易看到,往往都去看四土和品位了。

其实,祖师的解释中有真实,也有方便,到底哪个是真实,哪个是方便,要从整体上看,要看他的思想方向是什么。像善导大师解释《观经》,有要门,有弘愿,到底哪个是真实义?如果看重要门,修三福,修观想,这就误解善导大师了,就没有看到真实义。同样,我们看蕅益大师、印光大师的解释,也可能把方便看成真实。

其实,蕅益大师在很多地方讲得非常直截了当,比如“凡夫例登补处”“超尽四十一因位”,这是什么意思?就是《无量寿经》讲的“超出常伦诸地之行”。“凡夫例登补处”,“补处”就是一生补处的菩萨,从凡夫位直接到补处位。“超尽四十一因位”,就是所有的因位都超越了,那是什么位置呢?就是果位,只有果位才超越因位,这个道理很简单。因位当中最高的就是等觉,“四十一因位”就包括等觉,“超尽四十一因位”就是妙觉,妙觉就是佛。蕅益大师讲这样的话是非常少见的。

蕅益大师还讲“同尽无明,同登妙觉”,讲得更直截了当。当然,一般人看不到这一点,只会看蕅益大师讲的四土,事一心证得什么,理一心证得什么,其实那些都不是重点。

那么,蕅益大师讲了这么多,我们怎么理解呢?就要把前后文拉通来看,才能看出真实义;如果只看一段,就不容易理解。比如,蕅益大师讲了四土,每一土里都有三辈九品,但是他还有一种观点,《弥陀要解》里没讲,就是有横四土、竖四土。“竖四土”就是竖出,靠自力修行,四土的次第非常明显;“横四土”就是一土横具四土,四土在一个地方同时具足。

当然,这个“横”字很多人不容易理解。《要解》就讲,净土法门“竖与一切法门浑同,横与一切法门迥异”,“竖”就是竖出,靠自力修行,把念佛当作一种修行方法,要用功,要断烦恼,功德圆满了才能成佛,按照这个思路来理解净土法门就叫“竖”。“竖与一切法门浑同”,如果按照自力修行的思路来理解,净土法门就跟其他法门完全一样,就可以用其他法门来解释净土法门,净土法门就没有自己的特点了。“横与一切法门迥异”,如果按照他力横超的思路来理解的话,净土法门就跟其他一切法门完全不一样。

所以,这是两种思路,一个是从“竖”的角度来理解,一个是从“横”的角度来理解。一般人看不到佛力,就容易从“竖”的角度来理解,这样就走入另一个思路了。

那么,蕅益大师为什么要从“竖”的角度来解释呢?是为了引导自力修行的人。自力修行的理论体系就是如此,会执着高低,执着自己的修行,所以蕅益大师就说“好,你就这么修行,如果达到事一心不乱,会往生到哪里;如果达到理一心不乱,会往生到哪里”,对方一听,就说“好啊,那我就修功夫,然后再求往生,如果达到事一心不乱,我就能往生四土当中的某一土”。

对有的人来讲,如果说往生之后没有品位,他就不安心,一定要有品位他才安心。就像发工资,如果给他一个无价之宝,他就会问“无价之宝是多少钱呢?我又不知道”。就算给他一颗摩尼宝珠,他也会说“摩尼宝珠又不值钱,你给我一万块钱,我才觉得真实”,也就是说,他要安心在一个具体的东西上。

比如,他觉得下品上生不满意,中品中生很满意,那就告诉他如何修行,他按照这个方法修行,达到中品中生,他就心满意足了,就安心了。如果说往生之后没有品位,他就会问:“那我往生到哪里了?如果没有品位,我会成为什么样子?”就像佛教经常讲无形无相,有的人就会问:“如果无形无相,我在哪里?我会成为什么样子?”所以,有的人学通途法门,学“空”,学到最后就害怕了:“既然都空了,什么都没有了,我还能干什么呢?”这就是没有智慧,不能正确理解法义,所以就要随顺他,他喜欢怎么修就怎么修,喜欢杂修就杂修,喜欢专修就专修,喜欢靠自力就靠自力。

其实,改变一个人非常难,我们只能提供缘,真正能改变他的还是他自己。而且,人必须明白道理之后才能改变,没有人是逼着自己改变的,如果是自己不认可的东西,硬要接受,那是非常难的。必须先接受这个道理,“哦,我觉得有道理,我可以接受了”;如果自己想不通,说“这个法师讲的有问题,我之前学了很多年,都不是这样讲的”,这样他就不能接受。

善导大师讲得直截了当,蕅益大师讲得委婉含蓄,隐隐约约,要有慧眼才能看懂。我们学过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现在再学蕅益大师的净土思想,就能看得比较清楚。其实,要吃透祖师的思想并不容易,并不是祖师没有讲,而是我们的智慧不够,没看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