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俭戒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佛教的优良传统和戒律要求。佛陀劝诫弟子精勤修行,穿粪扫衣、食千家饭,通过崇俭戒奢的方法来破除无明、我慢,培植福德,为成佛种下资粮。崇俭戒奢不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品德,安贫乐道,甘之如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是修身之私德、齐家之公德、治国之大德。

 6.jpg

根据古印度的社会和地域文化特点,当年佛陀制定了“托钵乞食”的修行功课,以帮助出家人勤耕心田,去妄破执,起慈悲念,契入心、佛、众生平等不二的菩提正道。佛教传入我国后,禅门古大德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在“勤耕心田”修持精神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坐作并重、农禅并举的修行理念,并最终在丛林中蔚然成风。此处之“农”,即指包括农事在内的各种生活劳作。

 7.jpg 8.jpg

《传法宝记》记载,道信大师“每劝门人曰:努力勤坐,坐为根本。能作三五年,得一口食塞饥疮,即闭门坐”。其号召门人都去从事生产劳动,去垦荒耕田,劈柴烧火,解决吃饭问题,认为它是坐禅的基本保障,是修行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在禅宗乃至整个佛教史上是件具有深远意义的创举,因为道信大师以恳荒定居的方式,为持续扩大的流动僧众找到了安身立命之路,为以后僧团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学修保障。后来的禅宗祖师们将这特殊的参禅方式保留了下来,最终由百丈怀海禅师完成并确立。

 10.jpg

 11.jpg

百丈怀海禅师年事已高时,仍然在带头参加劳动,脚踏实地践行着“凡作务执劳,必先于众”。负责管理的僧人见到此状,于心不忍,便将怀海禅师的工具藏了起来。怀海禅师遍寻不得,无法参加劳动,过堂时便不吃饭,以遵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规则,成为流传千古的丛林佳话。 

运水搬柴无非佛事,舂米作饭正好参求。”在《祖堂集》、《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等典籍中就记载了很多关于出家人在农田耕作、除草浇水、播种采摘、舂米搬柴的修行故事。他们从农作中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是禅是修行,修行就在日常的行住坐卧中。

 13.jpg 

14.jpg

当代佛源老和尚也曾说:“过去的大菩萨与祖师都是要劳动的,没有谁不劳动的。我们搞劳动也是锻炼,在劳动中锻炼,自己才能站得住。祖师大德自己耕田,又能修行办道,真不简单。虚云老和尚也耕田,衣袖裤脚一挽,劳动是最好的事情,又可以用功,农禅并重。”

 21.jpg 22.jpg

上殿、过堂、出坡、坐香是丛林四大佛事。丛林把劳动称为"出坡",因为寺院多在山上,要到坡上劳动的缘故。“出坡”又称普请,是普遍邀请僧众上下合力劳作的制度。“普请”一词到唐末年间专用于禅林,特指禅刹中普请大众令从事作务劳役,如晒藏、洒扫、搬柴、摘菜等。学习教理是闻思正见,出坡劳作则是脚踏实地的践行佛法。在劳作中要时刻保持觉照,随时反观,并在这个过程中去体认理事圆融。

 23.jpg

印光大师敦敦教诲

无论在家出家,必须敬上和下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静坐常思己过,闲谈不论人非。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从朝至暮,从暮至朝,一句佛号不令间断,或小声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别念;若或妄念一起,当下就要教他消灭。常生惭愧心及生忏悔心,纵有修持,总觉我功夫很浅,不自矜夸。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看一切人皆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汝果能依我所说而行,决定可生西方极乐世界。”

 

正所谓:随忙随闲不离弥陀名号,顺境逆境不忘往生西方!

 25.jpg

佛门广大,师恩隆深。我们得师引路而入净土法门,不再迷途。在这清幽山林道场大家安住学修,同参道友相互提携共同增上。

自2017年师父住持道场以来,法宝寺这座千年古刹迎来发展新阶段。师父统领七众弟子,躬身垂范,事无具细,亲力亲为,带领大众开荒种地,充分利用道场耕地资源种植各类应季有机蔬菜瓜果以享善信、莲友。广结善缘,利乐大众。自耕自种,绿色有机,健康环保,爱护地球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人人有一份责任。

同时,师父带领大家不断改善古寺学修内外环境,统领僧团,讲学不辍,培养僧伽,缁素二众共同努力,可谓“农净并重”,精进用功办道。大家共同以实际行动积极响应“崇俭戒奢”的号召,做好出家人的本份。住于一方,利益一方,服务十方。

  31.jpg

 26.jpg

老老实实、踏踏实实、勤勤恳恳的修行作务,利民化俗,引导信教群众正信佛法,深信因果,信佛念佛;睦邻友好,家家和乐,人人平安,社会和谐。

 37.jpg 

 38.jpg

我们处在这样一个风云变幻的大时代背景之下,世事变幻莫测,世间五浊愈发深重。我们知道了念佛的功德利益,不论时处诸缘,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念起来,自利利他,功德回向世界和平,平安中国!古大德讲:若人但念阿弥陀,是为无上深妙禅!一句弥陀心口念,万朵莲花足下生;有口不须闲讲论,但提佛号度朝昏。时时即禅,处处皆修行。南无阿弥陀佛!

 39.jpg 

40.jpg